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民日報》發文講述:“灤平兩株牡丹”的故事!

網路配圖

清朝所謂“康乾盛世”的兩位主角, 康熙與乾隆, 給人的感覺是孫輩的乾隆更風流些, 而康熙似乎沒有什麼風流韻事。

但也不儘然, 在北京以北的河北灤平, 偏偏就流傳著康熙與一位“村姑”的感傷傳說, 而且還有留傳至今的兩株牡丹和行宮遺存做見證。

網路配圖

灤平這個地方, 在北京人的印象中似乎很遙遠, 其實它就在首都“後門口”。 從東直門出發, 走101國道, 汽車過了密雲水庫,

沿著群山間的潮河北行。 出了古北口, 就進入了灤平縣境。 北京公交980路, 從北京地鐵望京西站可直通灤平。

網路配圖

“灤平”這個名字, 來頭可不小。 這是乾隆御賜的縣名, 取義“灤河無患, 民得平安”。 為什麼有這樣的特殊待遇?原因之一, 可能是灤平的山清水秀入了皇帝“禦眼”。

康熙曾以“土肥水甘, 泉清峰秀, 三庚無暑, 六月生風, 地脈宜穀, 氣清少病, 誠為佳景”來形容灤平之美。 當然正是因為“土肥水甘”, 今日灤平是京津冀的水源涵養地:境內兩條主要河流, 潮河是密雲水庫上源, 清水流向北京;引灤入津, 灤河讓天津受益。 因為是水源涵養地, 這裡連水稻都種不得, 只能種旱田莊稼, 比如玉米。

網路配圖

不過在古代, 灤平頻受最高統治者關注, 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特殊地理位置。 今灤平等地的燕山北麓, 就是所謂華夏族與燕北遊牧民族爭奪燕山這一華北屏障的“拉鋸之地”。 至今灤平縣境南緣, 還有明戚繼光所築的金山嶺長城, 被譽為“明長城的精華”。 由於元代在此設宜興州, 故此地又稱“小興州”。

明朝初年, 因擔心受到退居北方的蒙古餘部襲擾, 燕山以北的興州等地被定為“無人區”, 居民被大量遷移到長城以南。 就像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 小興州(興州村)是當時移民集散地。 拖家帶口的燕北居民, 從這裡出發, 被迫遷移到今北京大興、通州及河北的三河、玉田乃至雄安新區一帶。

“古北口外小興州”, 記載著移民們世代傳承的離鄉之痛, 今興州村也成為與洪洞齊名的“十大尋根問祖地”之一。 據村裡人介紹, 那些默念祖訓、尋根至此的移民後裔, 面對小興州的殘存城址, 思及祖先的背井離鄉, 有的還會流下傷心的淚水。

清朝開始在古北口外圈地開發, 設立隸屬於皇家內務府的皇糧莊園。 同時, 清朝皇帝親率王公大臣與八旗精兵到木蘭圍場北巡, 即清史有名的“木蘭秋獮”。 北巡初期, 小興州是去往木蘭圍場的主要通道, 康熙就兩次駐蹕於此。

傳說康熙第二次到小興州時, 駐蹕於當地皇糧莊頭于馬司府宅。 就在這裡, 康熙邂逅了于馬司的義女, 一見鍾情。 意洽情悅的康熙與于姑娘一起,在府前空地上種下了一白一紅兩株牡丹,臨走還留下了一件信物“盤龍槍”(拐杖)。據說康熙答應回京後就接姑娘進宮,但離去後或因國事繁忙,或有難言之隱,諾言竟沒有兌現。可憐已被視為“于娘娘”的姑娘,望眼欲穿地苦等30年直到康熙離世,才孤獨地鬱鬱而終。只有府前當年種下的那兩株牡丹,一年年花開花落。

網路配圖

乾隆聽說了這個故事,大為感動,下旨為“牡丹娘娘”修建貞節牌坊,並親題匾額“石固松青”。至今,被稱為“興州行宮”的於家老宅保存相對完好,貞節牌坊的四塊巨大的柱礎仍立在門殿之前。院內最大的一白一紅兩株牡丹,仍然默默綻放,仿佛當年康熙與姑娘的化身,無言地向人們訴說這段離奇而又令人傷感的情緣往事。

意洽情悅的康熙與于姑娘一起,在府前空地上種下了一白一紅兩株牡丹,臨走還留下了一件信物“盤龍槍”(拐杖)。據說康熙答應回京後就接姑娘進宮,但離去後或因國事繁忙,或有難言之隱,諾言竟沒有兌現。可憐已被視為“于娘娘”的姑娘,望眼欲穿地苦等30年直到康熙離世,才孤獨地鬱鬱而終。只有府前當年種下的那兩株牡丹,一年年花開花落。

網路配圖

乾隆聽說了這個故事,大為感動,下旨為“牡丹娘娘”修建貞節牌坊,並親題匾額“石固松青”。至今,被稱為“興州行宮”的於家老宅保存相對完好,貞節牌坊的四塊巨大的柱礎仍立在門殿之前。院內最大的一白一紅兩株牡丹,仍然默默綻放,仿佛當年康熙與姑娘的化身,無言地向人們訴說這段離奇而又令人傷感的情緣往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