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隱藏在北海老城中心的天主堂,很多人都沒有見過

說到起北海的天主堂, 可能很多人想起潿洲島天主堂和海門廣場旁邊的天主堂, 其實北海還有一個近百年歷史的天主堂, 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只是這個天主堂, 一直隱藏在北海老城區中心的居民區,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也沒有見過。

這個天主堂在解放路下裡村2號, 就是水產大樓後面, 這個天主堂周圍, 都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房, 所以很多人都沒注意這個建築。

這個天主堂建於1918年,

坐西向東, 建築面積300零平方, 西歐“羅馬風”建築風格, 教堂由鐘樓、廳堂、祭台間組成, 不過鐘樓在文革的時候毀壞了, 沒有了鐘樓, 所以看著就像個普通的大倉庫。

天主堂舊照, 左邊的是神父樓。

天主堂的具體位置

從解放路水產大樓側邊一條巷子進去, 再入左側的小巷子, 就看到天主堂了, 天主堂的入口旁邊, 有一個公廁, 很好認。

北海這幾年, 一直都有搶救維修重要文物, 天主堂也修得差不多了, 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這是天主堂最早的樣子和最新的樣子, 天主堂正門3層的鐘樓全做好了, 大家可以對比看看。 只是現在鐘樓和水產大樓挨得太近了, 差不多是貼著, 所以拍不到天主堂正門。

天主堂兩側, 有凸出來梯形柱體, 開始我以為是煙囪,走近看才發現不是,應該是用來加固外牆和增強承重力,因為天主堂並不是混凝土結構。這樣的設計很特別,就是占地方。

維修前和維修後的樣子。

潿洲島天主堂,也有同樣類似的加固牆體設計,當然,潿洲島天主堂比北海天主堂漂亮太多了,完全沒法比。

天主堂周邊,放有很多小盆栽,整個環境顯得很安靜、很幽雅。

如果在這裡搞個西式餐廳,老房子下,吃牛排、喝紅酒,應該很有格調,也會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天主堂鐘樓上孤零零的十字架,前面那棟就是水產大樓,完全把天主堂擋住了,如果沒有水產大樓,天主堂就成了解放路一線商業地,可能早就拆了做大樓,天主堂也保存不到今天了。

這是北海市區僅存的一個天主堂舊址,這次修復,一共花了80萬,天主堂的屋面、牆體裂縫、木架構、地面、木門木窗、牆面,都進行了徹底維修,同時還有屋面排水、鐘樓修復、木構件防蟲防腐等工程。

1858年(咸豐八年)5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不平等中法《天津條約》,條約中包括,允許法國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條款。法國傳教士首先進入北海潿洲。

1867年(同治六年)開島禁,遂溪、合浦等地“漕湧客民”數千人來島定居,法國天主教會隨即派人,隨同客民到島上傳教。

1869年(同治八年)-1878年,歷時十年,建成潿洲天主堂,作為法國傳教士辦公和傳教的場所,隸屬於法國“遠東傳教會廣東天主教區”。至此,天主教傳入北海。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法國天主教傳入北海市區,最初法教會在泰街(今珠海東路)買地建屋傳教。

1881年(光緒七年),教址遷建到當時的廣西行(中山東路百貨大樓)後面。

1918年,由法籍顏神父(北海天主堂第三任本堂神父,是一位工程師)在今天主堂舊址,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一座建築面積為250平方米的教堂。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先後共有17任本堂神父,其中,法籍神父11人,瑞士、愛爾蘭籍神父各1人,華籍神父4人。

1923年,潿洲天主堂教區,從潿洲島遷至北海市區,改名北海教區,同樣隸屬於法國“遠東傳教會廣東天主教區”。

1956年起,北海天主教堂停止了傳教活動。文革時期,受“破四舊”的衝擊,北海天主教堂遭受較嚴重的損壞,鐘樓被拆毀。文革結束後,由北海市天主教會管理使用。

1993年,天主堂列為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由市文物管理所管理。

2001年6月,天主堂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旁邊的附屬建築——神父樓,是一座磚木結構、劵廊式的兩層西洋建築,由教堂第三任(1916-1925年)法籍神父,于1917年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目前還在維修中。

神父樓旁邊的一個老房子,不屬於天主堂建築,但看著也是有些年頭了。

北海的西洋樓,很少有獨棟,基本上周邊都會有一些小型的附屬建築,只是很多都沒有保存下來,成了一種殘缺。像北海一中的英國領事館,原來也有附屬建築,而且在二樓做了一個架空廊橋彼此連接。英國領事館後面也有一個轉角露天大樓梯,這些都沒有保存下來。

而天主堂和神父樓的主體建築,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已經算是一個奇跡。神父樓做好之後,可能就會和天主堂一起,對外開放參觀了。

開始我以為是煙囪,走近看才發現不是,應該是用來加固外牆和增強承重力,因為天主堂並不是混凝土結構。這樣的設計很特別,就是占地方。

維修前和維修後的樣子。

潿洲島天主堂,也有同樣類似的加固牆體設計,當然,潿洲島天主堂比北海天主堂漂亮太多了,完全沒法比。

天主堂周邊,放有很多小盆栽,整個環境顯得很安靜、很幽雅。

如果在這裡搞個西式餐廳,老房子下,吃牛排、喝紅酒,應該很有格調,也會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天主堂鐘樓上孤零零的十字架,前面那棟就是水產大樓,完全把天主堂擋住了,如果沒有水產大樓,天主堂就成了解放路一線商業地,可能早就拆了做大樓,天主堂也保存不到今天了。

這是北海市區僅存的一個天主堂舊址,這次修復,一共花了80萬,天主堂的屋面、牆體裂縫、木架構、地面、木門木窗、牆面,都進行了徹底維修,同時還有屋面排水、鐘樓修復、木構件防蟲防腐等工程。

1858年(咸豐八年)5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不平等中法《天津條約》,條約中包括,允許法國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條款。法國傳教士首先進入北海潿洲。

1867年(同治六年)開島禁,遂溪、合浦等地“漕湧客民”數千人來島定居,法國天主教會隨即派人,隨同客民到島上傳教。

1869年(同治八年)-1878年,歷時十年,建成潿洲天主堂,作為法國傳教士辦公和傳教的場所,隸屬於法國“遠東傳教會廣東天主教區”。至此,天主教傳入北海。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法國天主教傳入北海市區,最初法教會在泰街(今珠海東路)買地建屋傳教。

1881年(光緒七年),教址遷建到當時的廣西行(中山東路百貨大樓)後面。

1918年,由法籍顏神父(北海天主堂第三任本堂神父,是一位工程師)在今天主堂舊址,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一座建築面積為250平方米的教堂。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先後共有17任本堂神父,其中,法籍神父11人,瑞士、愛爾蘭籍神父各1人,華籍神父4人。

1923年,潿洲天主堂教區,從潿洲島遷至北海市區,改名北海教區,同樣隸屬於法國“遠東傳教會廣東天主教區”。

1956年起,北海天主教堂停止了傳教活動。文革時期,受“破四舊”的衝擊,北海天主教堂遭受較嚴重的損壞,鐘樓被拆毀。文革結束後,由北海市天主教會管理使用。

1993年,天主堂列為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由市文物管理所管理。

2001年6月,天主堂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旁邊的附屬建築——神父樓,是一座磚木結構、劵廊式的兩層西洋建築,由教堂第三任(1916-1925年)法籍神父,于1917年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目前還在維修中。

神父樓旁邊的一個老房子,不屬於天主堂建築,但看著也是有些年頭了。

北海的西洋樓,很少有獨棟,基本上周邊都會有一些小型的附屬建築,只是很多都沒有保存下來,成了一種殘缺。像北海一中的英國領事館,原來也有附屬建築,而且在二樓做了一個架空廊橋彼此連接。英國領事館後面也有一個轉角露天大樓梯,這些都沒有保存下來。

而天主堂和神父樓的主體建築,基本上都保存完好,已經算是一個奇跡。神父樓做好之後,可能就會和天主堂一起,對外開放參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