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阻礙

下面這些情況, 你中槍了沒?

作者:心心媽

1

週末帶心心去游泳, 剛下水沒多久, 來了一個一歲多的寶寶, 是爺爺奶奶陪著的。

孩子到了水裡,

很快被池中各式各樣的戲水玩具吸去了注意力。 她擺弄著一個灑水壺, 好奇地看著出水口的小洞洞。 奶奶不耐煩了:“寶寶, 小腳蹬一蹬, 遊起來。 ”

孩子不聽, 把灑水壺按進水裡, 用力提上來。 奶奶又繼續:“寶寶, 咱是來游泳不是來玩的啊!雙腿蹬起來!腿在哪裡啊?”

孩子捧著灑水壺, 稍稍一傾斜, 見水從小洞裡“嘩嘩~”流出來, 她眼睛一亮。 奶奶魔咒般的聲音又繼續響起。 整整七八分鐘, 奶奶都沒有停止過催促, 而孩子完全遮罩了奶奶的聲音,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一旁的我被“魔音”困擾得無法忍受時, 奶奶自己也累了, 她開始使出大招——走到孩子跟前, 她一把奪過灑水壺, 然後笑嘻嘻地跟孩子說:“你游幾下, 奶奶就給你!”

孩子玩得正興起,

見灑水壺落到了奶奶手裡, 小嘴一撇, 眼看就要哭出來, 奶奶不依不饒:“遊幾下就給你呀!快點!”

孩子只能順勢動動腿, 奶奶還是不滿意, 一手拿著灑水壺, 一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持續地蹬腿。 孩子眼巴巴看著玩具, 再也抑制不住地大哭起來。 奶奶瞅著不對, 馬上把玩具歸還, 可孩子一把推開玩具, 閉著眼歇斯底里地哭, 任誰也哄不好。

這樣的場景很常見。 早教課上、兒童樂園裡, 但凡是父母花了錢的, 孩子總被強迫著跟著大人的思路來。 焦慮的父母生怕孩子沒有學到全部, 沒有玩完所有的項目, 那不是浪費錢嗎?起初我也這麼認為, 但當我靜下心來觀察孩子, 我才發現他們有自己的世界、節奏和收穫。

比如上文中的孩子,

漂在水中, 這本身就讓他感受到了浮力;將灑水壺裝滿, 讓她體會到了重量;水從洞口流出時, 她觀察到了液體的流動。 對於孩子, 生活無處不學習。

我們焦慮著讓孩子學會的那些知識與技能, 在她感興趣時, 也許幾次課就能學會。 但因為我們的焦慮破壞的孩子的專注力, 卻很難再修復。

2

前不久, 一位老友約我出來, 說自己有一肚子的育兒困惑找我聊。

見了面, 她就著急地問, 為啥我家娃這麼沒有耐心?比如喝奶, 她說要喝就得立馬喝, 我去沖奶的時候, 她急得發脾氣, 有時候還哭。 而且, 別的孩子來我家玩玩具, 她不僅不分享, 還打別人……你說怎麼2歲就這樣?我該怎麼教育啊?

她像機關槍一樣“噠噠噠~”說著, 我在一邊笑:“親愛的, 孩子都這樣, 她沒有問題啊!”

有時候, 我們真得提醒自己“他還只是個孩子”。

這麼大的孩子沒有時間概念, 是個急性子;他們有了“物權”意識, 不愛分享;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 總是簡單粗暴。

每當這時, 我們總是很焦慮, 焦慮別人怎麼看待我們, 焦慮是自己沒把孩子教好,

焦慮 “3歲看老”, 那長大了孩子會成什麼樣……

因為焦慮, 我們會給孩子一些超出年齡的要求。 可再怎麼要求、說教, 孩子也跨越不了她成長的階段性“局限”。 我們只有理解她, 耐心引導她, 她才能一步步學會等待、學會表達、學會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

3

夜裡我正準備睡覺,M發來一條控訴孩子姥姥的短信:

“今天孩子出門不願意穿羽絨服,為此和我鬧起來,我沒生氣,只是我告訴他‘要麼穿上和媽媽出門,要麼在家和姥姥呆著,你自己決定。’說完,我就在旁邊沙發坐下了,想給孩子冷靜的時間。誰知見孩子半天沒動靜,姥姥威脅孩子道:‘你再不穿上,媽媽就不要你了啊!’孩子聽完馬上就大哭起來。”

剛看完第一條,第二條就火速接上:“你知道聽到這話,我有多鬱悶嗎?我在家這幾年全職陪孩子不就是為了給他安全感嗎?被孩子姥姥這一說,我感覺自己功虧一簣!”

隔著螢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慮與憤怒。

M是我的好友,標籤:“科學育兒”的新潮媽媽,從孕期到現在,研究了很多的育兒書籍。

我理解她的擔心,因為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問題真的這麼嚴重嗎?還是我們太焦慮了?

新一代的媽媽讀了太多科學育兒的書籍,難免想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這沒有錯。但畢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她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並不是每一個都會注意溝通技巧,教育方法。孩子從小接觸這些並不是壞事,以後上了學說不定也一樣會遇到說話“嚴厲”的老師,這是遲早要面對的。

遇到這些,不妨自己去跟孩子溝通,當孩子確信媽媽的話、媽媽的愛,她的內心就會有強大的力量,別人開玩笑或“威脅”的話語也就不會煩擾到她。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各類育兒資訊的蜂擁而至,父母的焦慮也越來越常態化。但過度的焦慮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性格,干擾孩子的成長,也造成整個家庭關係的緊張。

我能理解父母的焦慮,甚至有時自己也會不可避免的焦慮。每當這時,我都會提醒自己,孩子有其內在的成長節奏,也有現階段成長的局限,需要我們的耐心賦予她更多自由的空間。

同時,當孩子處於某一年齡階段時,我們總習慣強調當前階段的重要性,弄得自己緊張不已。其實,從畢生發展心理學理論上來看:人一生的發展是持續性的、終生的、可塑的。每個人生階段對未來發展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

明白了這點,我們就能把心態放輕鬆,把眼光放長遠。眼前的這些挑戰和“不如意”放在整個生命的長河中,其實不過是個“小插曲”。

作者簡介:心心媽,育兒路上努力追求自我成長的全職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堅信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小孩,而學習是成為好父母的唯一捷徑。

夜裡我正準備睡覺,M發來一條控訴孩子姥姥的短信:

“今天孩子出門不願意穿羽絨服,為此和我鬧起來,我沒生氣,只是我告訴他‘要麼穿上和媽媽出門,要麼在家和姥姥呆著,你自己決定。’說完,我就在旁邊沙發坐下了,想給孩子冷靜的時間。誰知見孩子半天沒動靜,姥姥威脅孩子道:‘你再不穿上,媽媽就不要你了啊!’孩子聽完馬上就大哭起來。”

剛看完第一條,第二條就火速接上:“你知道聽到這話,我有多鬱悶嗎?我在家這幾年全職陪孩子不就是為了給他安全感嗎?被孩子姥姥這一說,我感覺自己功虧一簣!”

隔著螢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慮與憤怒。

M是我的好友,標籤:“科學育兒”的新潮媽媽,從孕期到現在,研究了很多的育兒書籍。

我理解她的擔心,因為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問題真的這麼嚴重嗎?還是我們太焦慮了?

新一代的媽媽讀了太多科學育兒的書籍,難免想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這沒有錯。但畢竟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她需要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並不是每一個都會注意溝通技巧,教育方法。孩子從小接觸這些並不是壞事,以後上了學說不定也一樣會遇到說話“嚴厲”的老師,這是遲早要面對的。

遇到這些,不妨自己去跟孩子溝通,當孩子確信媽媽的話、媽媽的愛,她的內心就會有強大的力量,別人開玩笑或“威脅”的話語也就不會煩擾到她。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各類育兒資訊的蜂擁而至,父母的焦慮也越來越常態化。但過度的焦慮會直接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性格,干擾孩子的成長,也造成整個家庭關係的緊張。

我能理解父母的焦慮,甚至有時自己也會不可避免的焦慮。每當這時,我都會提醒自己,孩子有其內在的成長節奏,也有現階段成長的局限,需要我們的耐心賦予她更多自由的空間。

同時,當孩子處於某一年齡階段時,我們總習慣強調當前階段的重要性,弄得自己緊張不已。其實,從畢生發展心理學理論上來看:人一生的發展是持續性的、終生的、可塑的。每個人生階段對未來發展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

明白了這點,我們就能把心態放輕鬆,把眼光放長遠。眼前的這些挑戰和“不如意”放在整個生命的長河中,其實不過是個“小插曲”。

作者簡介:心心媽,育兒路上努力追求自我成長的全職媽媽,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堅信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小孩,而學習是成為好父母的唯一捷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