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果沒有颱風搗亂,忽必烈真的能征服日本嗎

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東征西討, 到忽必烈征服南宋, 建立元朝, 蒙古軍隊的鐵騎在歐亞大陸幾乎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但是唯獨兩次征討日本都均遭失敗, 並且幾乎全軍覆滅, 這個讓不可一世的元帝國顏面掃地。

忽必烈

1274年11月, 忽必烈因多次要求日本稱臣均遭拒絕, 勃然大怒, 第一次發兵遠征日本, 他調集了戰船近900艘, 載著33000士兵渡海東征, 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

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複亨,在佔領了幾個小島之後, 於11月20日在九州博多灣登陸,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 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 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 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 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 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 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 在相持了幾天後, 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 於是開始反擊。 劉複亨在激戰中陣亡, 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 進展無望, 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 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 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 他們只得上船撤退。 在返回朝鮮的路上, 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
遭受了一些損失, 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 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于自己的對手。 據記載, 這次遠征有13000多名士兵喪生。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 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 人的威力, 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 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 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 在統一中國之後, 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 1281年7月, 忽必烈命令蒙古軍和高麗軍共4萬人, 乘戰船900艘為北路軍, 命令南宋降將範文虎率兵10萬,

乘戰船3500艘為南路軍, 兵分兩路東征日本。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準備自然無法保密, 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 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準備。 此時日本政局穩定, 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 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 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 用以阻礙蒙古騎兵。 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 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佈防, 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鬥的主力。 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 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7月底蒙古兩路大軍先後攻佔平壺島、一岐島等地。 元軍再次在九州博多灣登陸與日軍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衝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元朝的船隊在平壺島西南海域突然遭遇強颱風襲擊,沒多久巨浪就淹沒數百艘船舶。範文虎等將領慌亂指揮船隊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有的戰船折裂傾覆,有的碰撞毀壞,有的觸礁沉沒,被海水淹沒的士兵成千上萬,陸上殘存的部隊全部被日軍消滅。這次遠征的損失比上次更慘,有記載稱,元軍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軍隊和船隻,還有記載稱元軍全軍覆沒,只有三人倖免於難。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品質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蒙古人的記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鬥,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

忽必烈不了解氣像是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颱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當時,颱風掀起的狂濤駭浪可以吹翻任何船隻。我國北部沿海和日本沿海的颱風多數發生在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是颱風多發季節。忽必烈對此毫不知情,第一次選擇11月遠征日本,第二次選在7月底渡海作戰,結果兩次都不幸遇上了颱風,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但是如果沒有颱風搗亂是不是忽必烈就一定能夠征服日本呢?其實也沒有哪麼的簡單和容易,第一,他征討部隊的組成部分很雜,很多都不是他嫡系的蒙古軍,有高麗人,投降的漢人軍隊,說白了大部分都是降軍降將,你能指望這些部隊能為你拼死一戰,他們本來就對蒙古軍一肚子的火氣,還能和他們精誠團結嗎?第二,當時的日本的政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安定的,他們的政府可以動員一切的力量來對抗元軍,而且這個是他們在本土作戰,本來就占了地利之便,打仗所用的物資供給可以源源不斷。可是元軍卻遠離後方,後方補給幾乎不可能,只求速勝,如果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就必敗無疑。何況當時的日本武士的戰鬥力也是相當的強悍啊,怎麼會讓你輕易的得手呢?第三,這是一場侵略他國的戰爭,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反侵略戰爭,他們是正義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動員全國所有的民眾進行抵抗,別說元軍當時攻不下日本,就算攻下來了面對的也是沒完沒了的全日本的民眾抵抗運動。

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註定要失敗的。可惜日本人忘記了這一點,若干年後,他們大舉侵略我們中華大地,結局和當年的元軍一樣---同樣徹徹底底的失敗。不過這也提醒我們落後要挨打,不要相信什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什麼和平契約,這些都是不可靠的,要想再不被外族侵略,唯一靠的住的就是我們自己自強不息,努力發展,永遠以一個強大國家的姿態出現才能保證我們的人民安居樂業,才能維護我們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強者才有話語權!

元軍再次在九州博多灣登陸與日軍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衝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元朝的船隊在平壺島西南海域突然遭遇強颱風襲擊,沒多久巨浪就淹沒數百艘船舶。範文虎等將領慌亂指揮船隊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有的戰船折裂傾覆,有的碰撞毀壞,有的觸礁沉沒,被海水淹沒的士兵成千上萬,陸上殘存的部隊全部被日軍消滅。這次遠征的損失比上次更慘,有記載稱,元軍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軍隊和船隻,還有記載稱元軍全軍覆沒,只有三人倖免於難。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品質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蒙古人的記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鬥,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

忽必烈不了解氣像是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颱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當時,颱風掀起的狂濤駭浪可以吹翻任何船隻。我國北部沿海和日本沿海的颱風多數發生在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是颱風多發季節。忽必烈對此毫不知情,第一次選擇11月遠征日本,第二次選在7月底渡海作戰,結果兩次都不幸遇上了颱風,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但是如果沒有颱風搗亂是不是忽必烈就一定能夠征服日本呢?其實也沒有哪麼的簡單和容易,第一,他征討部隊的組成部分很雜,很多都不是他嫡系的蒙古軍,有高麗人,投降的漢人軍隊,說白了大部分都是降軍降將,你能指望這些部隊能為你拼死一戰,他們本來就對蒙古軍一肚子的火氣,還能和他們精誠團結嗎?第二,當時的日本的政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安定的,他們的政府可以動員一切的力量來對抗元軍,而且這個是他們在本土作戰,本來就占了地利之便,打仗所用的物資供給可以源源不斷。可是元軍卻遠離後方,後方補給幾乎不可能,只求速勝,如果戰爭一旦進入相持階段就必敗無疑。何況當時的日本武士的戰鬥力也是相當的強悍啊,怎麼會讓你輕易的得手呢?第三,這是一場侵略他國的戰爭,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反侵略戰爭,他們是正義的,這樣他們就可以動員全國所有的民眾進行抵抗,別說元軍當時攻不下日本,就算攻下來了面對的也是沒完沒了的全日本的民眾抵抗運動。

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註定要失敗的。可惜日本人忘記了這一點,若干年後,他們大舉侵略我們中華大地,結局和當年的元軍一樣---同樣徹徹底底的失敗。不過這也提醒我們落後要挨打,不要相信什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什麼和平契約,這些都是不可靠的,要想再不被外族侵略,唯一靠的住的就是我們自己自強不息,努力發展,永遠以一個強大國家的姿態出現才能保證我們的人民安居樂業,才能維護我們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強者才有話語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