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替父伸冤廢除肉刑,歷史上應該記住的弱女子

再說這個故事之前, 我們先來瞭解下“肉刑”這個概念。 所謂的肉刑, 就是指施加于罪犯或犯過者肉體的懲罰。 語出《荀子·正論》:“治古無肉刑, 而有象刑。 ”這其中包括了很多種, 比如宮刑, 即去勢;黥刑, 即在臉上刺字;刖刑, 即砍掉雙足;劓刑, 即割掉鼻子;大辟, 即死刑等等。

漢文帝時, 廢除了部分肉刑, 到了魏晉之後, 肉刑基本上就禁止了。 這其中最要感謝的人, 就是一位名叫緹縈(tí yíng)的弱女子。

西元前167年, 山東臨淄有一個名叫淳於緹縈的小姑娘, 他的父親淳于意原本是個讀書人, 因為喜歡醫學, 經常給人治病, 在當地小有名氣。 後來他做了太倉令, 可是由於不會逢迎拍馬, 官運多有不順, 後來乾脆就辭了職, 當起了醫生來。

某天, 當地有一貴婦得了重病, 其家人便請淳於意到家中診治。 此時的貴婦其實早已病入膏肓, 無藥可救, 但淳於意經不住其家人的再三懇求, 只好勉強給她服了幾幅草藥。

不久後, 貴婦重病逝世, 她的家人一口咬定是淳於意錯開了藥方, 才把病人置於死地, 於是便將淳於意告到了官府, 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紅皂白, 就判淳於意有罪, 需要接受肉刑。 當時的肉刑主要有三種:黥刑、刖刑、劓刑, 不過由於淳于意之前曾做過官, 所以必須要被押往都城長安受刑。

淳於意在離家的那天, 感歎自己沒有兒子, 只有五個女兒, 現在自己有難, 誰也幫不上忙。 當時他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 於是決定陪父親一同前往長安城, 替他伸冤, 家人再三勸阻都沒用。

話說當時的皇帝是漢文帝。 他的母親薄太后出身低微, 漢高祖在世的時候她還是個不得寵的妃子, 害怕住在宮中會遭到呂後的陷害, 便請求跟兒子一起住在代郡, 代郡不像宮中那般, 因此他們娘兒倆多少知道些普通百姓的疾苦。 所以後來漢文帝當權的時候, 很是重視民意, 准許人們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訴, 這讓淳於意父女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絲希望。

臨淄距離長安城兩千多裡,

小緹縈隨父親好不容易到了長安城, 便迫不及待地托人寫了封奏章, 上書漢文帝:“妾父為吏, 齊中稱其廉平, 今坐法當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複生而刑者不可複續, 雖欲改過自新, 其道莫由, 終不可得。 妾原入身為官婢, 以贖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漢文帝在看完奏章之後, 覺得這個小姑娘說的很有道理, 於是就召集群臣說:“犯了罪就應該受罰, 可是受了罰之後, 也還應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 現在在一個犯人的臉上刺字或是毀壞他的身體, 這樣的刑罰怎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個辦法來代替肉刑吧。 ”

於是眾大臣商量之後決定, 將肉刑改為了打板子。 原本判罰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砍腳的, 改為打五百板子。 這原本是件好事, 可結果在開始執行的時候, 卻出現了弊端, 有些犯人挨了三五百板子之後就給打死了, 如此一來, 反倒是加重了刑罰。 後來一直到了漢景帝的時候, 才將這打板子的刑罰減輕了些。

作為一名弱女子, 緹縈上書救父的孝行, 著實難能可貴。 為此,班固有詩贊其曰:“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編後: 為此,班固有詩贊其曰:“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編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