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武松,如何從猥瑣俗氣的小人變成光明磊落的硬漢

提起武松, 相信讀過《水滸傳》的人沒有不知道他的大名的, 街頭巷尾也常能聽到他驚人的英雄事蹟之一二, 比如景陽岡打虎, 殺嫂祭亡兄, 鬥殺西門慶, 血濺鴛鴦樓, 醉打蔣門神, 大鬧飛雲浦……“大丈夫行不改名, 坐不改姓”。 《水滸傳》的權威批評者金聖歎就把他評為《水滸傳》裡的“上上等人物”, 稱他是“天神”一樣的存在——這是《水滸傳》裡的武松。

《金瓶梅》裡也有一個武松, 與《水滸傳》裡專寫武松故事的“武十回”的前段事蹟相近, 都是從打虎開場, 路遇親哥(地點有變化, 前者在陽穀縣, 後者則改到了清河縣), 接下來也是大雪天潘金蓮勾引小叔,

被嚴詞拒絕, 武松出差東京, 潘金蓮勾搭上了西門慶, 合謀害死武大郎。 區別在於後段:他上獅子樓找西門慶索命的時候, 卻誤殺了一個縣衙裡的同事李外傳, 不但沒有殺死西門慶, 自己還被發配到千里之外, 直到西門慶死後, 才返回家鄉, 最終殺死了潘金蓮——此時她已是西門慶的第五個小妾並在西門慶死後被趕出了家門。

兩部小說、兩個武松

學界有一個承襲了很久的基本定論:《金瓶梅》裡的武松故事(基本是在小說的前十回——除了第7、8回和第10回的後段), 是從《水滸傳》中整篇引用過來, 或者說的乾脆一點, “抄襲”而來的。 對這一判斷, 即便偶爾有人提出異議, 也都被一笑而過, 從沒有人當真。 那麼武松形象的塑造及完成,

也當然就是從《水滸傳》到《金瓶梅》這樣的一個序列。 不過, 兩部小說中的兩個武松的形象, 相似之中卻有著極大的不同, 甚至乍讀《金瓶梅》之際, 多少會讓熟悉了“天神”一樣的英雄武松形象的讀者覺得它有“醜化”英雄的嫌疑。 細細咀嚼兩個武松的差異, 其形象的形成序列也似乎不再是毫無疑問的了。

如前所述, 在鬥殺西門慶之前, 兩個武松的故事基本是相同的。 都有酒後打虎, 金蓮調叔的橋段。 在後面的這個場景中, 兩個武松形象的差異還不是太大——武松都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表現出對於女色的禁絕態度——這是純正的《水滸傳》英雄一貫的立場。 而就展現其英雄氣概的打虎情節來說, 兩書間描寫的差異卻使這個傳奇英雄的表現略有不同。

上景陽岡之前, 《金瓶梅》裡這樣寫他:“在路傍酒店內, 吃了幾碗酒, 壯著膽, ……大扠步走上崗來。 ”(古佚小說刊行會影印《金瓶梅詞話》。 以下引文皆出此本)倒像是應和著俗語那句話:“酒壯慫人膽”, 全沒了《水滸傳》裡連喝十八碗號稱“三碗不過岡”的烈酒“透瓶香”、“出門倒”(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 以下引文皆出此本)的豪氣和渲染, 讓本應更傳奇的徒手打虎故事減了那麼一點神奇和豪情。

打虎之後, 使沒了力氣的武松就更與常人無異了:“武松正坐在石上歇息, 只聽草坡裡刷剌剌響。 武松口中不言, 心下驚恐:‘天色已黑了, 倘或又跳出一個大蟲來, 我卻怎生鬥得過他?’剛言未畢, 只見坡下鑽出兩隻大蟲來,

諕武松大驚道:‘阿呀!今番我死也!’”這種反應更是《水滸傳》裡的超人英雄武松所沒有甚至應該是為他所鄙視的。

雖然“武十回”裡這一段的描繪算得上是兼顧了藝術誇張和現實真實, 對武松神勇的突顯也算節制, 這才有後人金聖歎贊此段“寫極駭人之事, 卻盡用極近人之筆”, 對其藝術真實大加讚美;而在夾批中, 金聖歎卻是連續數次驚呼“活寫出武松神威”、“越顯出武松神威”、“方顯出徒手打虎異樣神威來”、“便越顯出方才神威”……可見《水滸傳》總體上還是突出了武松“天神”般的“英雄性”。 但《金瓶梅》裡的這些特寫, 尤其是較《水滸傳》多出來的、不加掩飾的“驚恐”、“諕”、“大驚”等形態描寫, 卻在有意無意間突顯了武松“凡人性”的一面。

更明顯的差異還要到武松殺嫂。 從情節上看, 《金瓶梅》裡武松誤殺了李外傳, 被“迭配孟州牢城”, 直到第87回, 武松才遇赦回鄉, 此時, 他心心念念要殺之為兄報仇的原嫂嫂已經嫁到西門慶家五六年, 又因與女婿陳經濟通姦被逐出了家門, 被當初設計幫助她和西門慶通姦的“馬泊六”王婆收留在家中, 打算再賣上百十兩銀子, 發一筆小財。 照《水滸傳》裡武松的脾氣, 殺掉這兩個奸惡的婦人, 一定是光明磊落, 歷數其罪惡之後痛斬于亡兄靈前。

但《金瓶梅》裡的武松, 卻不知是否被幾年的流放生活磨得沒了英雄氣概, 竟從耿直哥一下變成了心機男, 那種正大光明、磊落坦蕩的豪氣也一併消失殆盡:他居然想出上門求娶潘金蓮的計策!雖然荒淫成習的潘金蓮真心想嫁給這個當年心心念念要與其成雙的打虎勇士, 但她最終遭受的荼毒,卻比《水滸傳》裡的描寫來得更加殘酷與慘烈。簡單說,《金瓶梅》裡殺嫂描寫,使得武松的英雄形象從快意恩仇的決絕一變而為殘酷冷血的狠毒。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還在後面。武松殺人後,親人可以不顧,卻不忘拿走銀子。儘管所搶掠的是不義不財,但相較於《水滸傳》中那個不貪財不戀色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的真正英雄武松,都現出了他與常人一般無二的普通、世俗,甚至市井、猥瑣的一面。

我們所謂“真正英雄”,當然是基於《水滸傳》樹立起來的英雄標準所作的評價。長久以來,《水滸傳》中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也成就了一代代讀者的“英雄想像”。無疑,《金瓶梅》裡的武松,卻遠低於這個標準。

武松形象,一路走來

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部書裡的武松都不會是原創。《水滸傳》之前,今天能尋獲到的武松故事存在的痕跡,僅留存在宋代遺民龔開(字聖與)的《宋江三十六贊》(見於宋人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宋代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一《舌耕序引•小說開闢》),以及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但後二者都僅存武松名號而已,完全沒有其任何事蹟的演述。此外還有三部僅存篇名的元雜劇,從題名看,也是搬演的武松故事。它們與龔聖與的《讚語》一樣,雖不過是一鱗半爪,但其中透露出來的資訊,對我們探索武松故事的演變來說,已經足夠寶貴了。

龔《贊》是對水滸故事中的宋江及三十六人(加上宋江是三十七人)的“蓋棺論定”,分別以簡略的語言概括眾人的生平,表彰其主要事蹟,顯然依據的是當時流傳的水滸故事。武松名列三十六人之一,對他的讚語是:“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說他是受戒行者,卻不守戒律。武松固然並非禮佛敬天者,但細品其評,似乎與我們今天熟知的武松的形象拉開了不小的距離。

《水滸傳》裡的武松,要說酒、氣是不缺的,甚至還是塑造他英雄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但財和色,卻是不知從何說起。《水滸傳》中真正大力刻畫的正面英雄人物,都是仗義疏財(宋江正是因為這一點而為眾人所擁戴),而且絕對避免貪戀女色——這是為真正英雄看不起的行為。搶了武松名號的“打虎將”李忠,就是因為在財上有些看得太重,即刻遭到魯智深的嫌棄,而類此遭遇的還有桃花山上的幾位“地煞星”如周通等人。“色”離真正英雄就更加遙遠。君不見,只是因為誤信了傳言,李逵居然就會大發雷霆之怒,不僅砍倒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對他一向敬若神明,甘願為之毒死而無怨的義兄宋江也大罵不休,不惜與之決裂!

武松也是這樣的“真正英雄”。一方面對金銀財寶從不動心;另一方面,即使中了張都監設下的奸計,接受了贈送養娘玉蘭為妻室的“恩惠”,但這與好色似乎也還搭不上邊。至於他在快活林與十字坡上調戲蔣門神小妾和孫二娘,那不過是他的戰法而已,與王英等人對於女性的貪戀是完全不同的性質。這麼說來,龔開的讚語中——即當時流傳的武松故事中的武松形象,與今本《水滸傳》所見迥如二人,應是沒有疑問的。至於《金瓶梅》中的武松,固然會不時膽怯如常人,市井如凡人,鄙陋如庸人,但較之龔《贊》中的“酒色財氣”俱全,也還尚未犯“色戒”。

但龔《贊》中這個“好色”的武松形象倒也不是沒有著落。較之以文字閱讀為媒介的小說,與《水滸傳》成書有莫大關係的元雜劇中的“水滸戲”——以水滸故事或人物為主要內容的雜劇——是更通俗,也即與普通民眾更接近的文藝作品,這裡出現的武松形象無疑更“接地氣”——更能真實反映底層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現存搬演武松故事的元雜劇有三部,它們分別是王國維《曲錄》裡收錄的紅字李二《折擔兒武松打虎》、高文秀《雙獻頭武松大報仇》,以及元代鐘嗣成《錄鬼簿》裡收錄的佚名作者《窄袖兒武松》,它們無一例外都佚失了內容。僅從篇名看,前二者顯然是搬演今本《水滸傳》“武十回”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打虎、殺嫂”事;後者題名中的“窄袖兒”,則在元明之際,都是戲曲、小說中常見的寓意好色的用語。

《水滸傳》第4回,周通強搶桃花村民女,進村時手下小嘍囉齊聲高唱:“帽兒帽兒光光,今日做個新郎;袖兒袖兒窄窄,今日做個嬌客。” 這句唱詞,與元關漢卿《竇娥冤》裡的張驢兒要強娶竇娥時的唱詞幾乎一模一樣,都與(以不法手段)強佔女色有關。而明代顧大典的戲劇作品《青衫記》第22出《茶客娶興》中,述浮梁茶客劉員外欲求娶名妓裴興奴,把自己打扮得“如今的袖兒窄窄,帽兒圓圓……”云云,以及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第一卷)中,也有“趙二在混堂內洗了個淨浴,打扮得帽兒光光,衣衫簇簇……”之語,都暗含著強取女色的意味。顯然,“窄袖兒”正是指“漁色”、“獵豔”之類的“色”行。

《窄袖兒武松》的劇文雖已佚失,但僅此題名,即可清楚地告訴我們,原來武松果然並非受戒行者,也絕非《水滸傳》中正氣凜然,不近女色的真英雄。前述龔《贊》中的“酒色財氣”,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注腳,甚至在底層民眾的傳說中還放縱了他在“色”上的傳說,特地演繹已不為今天所知的某些事蹟。《金瓶梅》第87回,王婆對假意要娶潘金蓮的武松說:“你今日帽兒光光,晚夕做個新郎。”不過是簡省了“袖兒”一句而已,其中讓當時讀者不用費力就可聯想起來的“色”的暗寓,與今本《水滸傳》中武松的精神氣質,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簡言之,武松形象已從最初的市井英雄、市民英雄,一路(經過《金瓶梅》)向著《水滸傳》傳奇英雄的方向演進、提升。

水滸英雄們,從平民到傳奇

這樣的演變在類似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過程中並不罕見。主要記錄宋代話本小說的《清平山堂話本》,是《水滸傳》和《金瓶梅》所使用的一些素材的淵藪,如《楊溫攔路虎傳》中,楊溫生病落魄、打擂得手等情節,就與《水滸傳》中“楊志賣刀”以及“燕青打擂”的情節相似。但其不同之處也盡引人注目:楊志落魄時仍不失英雄氣概,在牛二百般挑釁之下,奮而挺刀殺死對手;燕青打擂更是讓他盡顯英雄本色。反觀楊溫,則在落魄時忍辱含垢,開口向人借盤纏;雖是將門之後,一身武藝,可三番五次被強人、小嘍囉打倒捆翻,其狼狽困窘慘狀,與一般民眾已無甚差別。

在元雜劇、直至明初的一些雜劇“水滸戲”裡,《水滸傳》中的傳奇英雄形象更是從雲端直跌落在泥潭:《魯智深喜賞黃花峪》裡的水滸人物,不再是豪氣干雲,義氣為先的英雄,一聽要下山救劉慶甫之妻,“這一個燕青將面劈,那一個楊志頭低”,都畏難避責,李逵甚至還與魯智深鬥起心機;《都孔目風雨還牢末》裡的劉唐,更因為李榮祖不為其作假而遭脊杖,就懷恨在心,以至於後來落井下石,哪還有梁山英雄的大氣豪闊?還有,《同樂院燕青博魚》裡的燕青,先因犯軍紀差點被宋江斬首,求著“眾兄弟每勸一勸兒波”,盡顯其貪生怕死的凡人本色。後因為被宋江杖責,竟然氣壞了兩隻眼睛。下山後,他又因欠店錢而備受折辱,大冬天衣衫襤褸流落街頭,乞討度日,更被楊衙內騎馬撞上,遭其鞭打;好不容易借點小錢博魚,又被踢壞魚筐,剁折扁擔,哀求楊衙內:“爺饒了我罷!”饑寒窘迫之狀與普通流浪漢無異。《爭報恩三虎下山》中,關勝一度落魄到要偷狗賣狗肉,徐寧也因欠店錢而被店主人趕出門,像燕青一樣淪落為叫花子,又被當賊捉住羞辱;花榮則因躲避官軍,狼狽到要跳牆越院爬進人家的後花園……

這些在《水滸傳》裡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傳奇英雄——被今人稱為梁山上真正俠義之士的魯智深、風流倜儻、識見不凡的浪子燕青、最以儒雅著稱的神箭手小李廣花榮等等,在他們形象來源之處,竟然是如此的普通和平凡,不完美,不高大,一如龔《贊》中武松的“酒色財氣”四樣俱全,也正如《金瓶梅》裡他的殺人後落荒而逃,連親生侄女也撇開不管不顧,渾身上下浸透著“匪氣”和“痞氣”。這也是武松們最初的形象特徵。

隨著讀者“英雄想像”的進一步發展,對真正英雄的嚮往和需求,梁山英雄的形象不斷高大起來。在前述的“武松打虎”故事中,即使《水滸傳》幾乎將武松“天神”化,但由於它仍然“兼顧了藝術誇張和現實真實,對武松神勇的突顯也比較節制”,似乎就不能讓已經培育起更高層級“英雄想像”的市民讀者感到十分滿意,仍需要有批評家借批點筆墨為武松正名。我們在託名李卓吾的容與堂本《水滸傳》的評語裡,就讀到批評者在本回回末總評中這樣辯解:“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李是為母報仇,不顧性命者;武乃出於一時,不得不如此耳。”

對於當時讀者而言,只有像李逵那樣一人殺四虎的從容和神勇,才能滿足他們對於英雄的想像;而武松因為哪怕是徒手打虎,不免多少流露出了一點“怯”,就引起了他們的不滿。假如讓他們讀到《金瓶梅》裡的那個武松,恐怕甚至會引來他們的噓聲吧!當然對比“水滸戲”及龔聖與時代那個“酒色財氣”四樣俱全的武松,《金瓶梅》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或許是為了與西門慶等人作對照,武松已經逐漸脫去他“色”的外衣,向著真正英雄的聚集地——水泊梁山——邁近了一步。

事實上,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這些原始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徵、行為特徵甚至容貌特徵等,都發生了一個明顯的提升和演進。簡單說,就是市民氣逐漸演化為英雄氣,市井英雄逐漸蛻變為傳奇英雄。在世代累積而成書的過程中,《水滸傳》最終成功地重新塑造了普通讀者和一般民眾的“英雄想像”,並且完成了自己從“世俗性”到“傳奇性”的轉變,成為傳奇英雄故事的締造者和集大成者。

因此,《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兩個武松,恰恰代表著其人物形象流傳過程中必經的兩個階段。《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尚保有原初的那一份市井氣,甚至殘留著一些市民階層的“痞氣”和“匪氣”,以一種不那麼完美的英雄形象示人;而“武十回”中的武松形象,較在《金瓶梅》中更加接近傳奇英雄的高大與神奇,或者說經由《金瓶梅》的過渡階段,顯現了朝向傳奇英雄和“英雄想像”的“進化”趨向。

作者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主編:王多

文/楊彬

但她最終遭受的荼毒,卻比《水滸傳》裡的描寫來得更加殘酷與慘烈。簡單說,《金瓶梅》裡殺嫂描寫,使得武松的英雄形象從快意恩仇的決絕一變而為殘酷冷血的狠毒。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還在後面。武松殺人後,親人可以不顧,卻不忘拿走銀子。儘管所搶掠的是不義不財,但相較於《水滸傳》中那個不貪財不戀色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的真正英雄武松,都現出了他與常人一般無二的普通、世俗,甚至市井、猥瑣的一面。

我們所謂“真正英雄”,當然是基於《水滸傳》樹立起來的英雄標準所作的評價。長久以來,《水滸傳》中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也成就了一代代讀者的“英雄想像”。無疑,《金瓶梅》裡的武松,卻遠低於這個標準。

武松形象,一路走來

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部書裡的武松都不會是原創。《水滸傳》之前,今天能尋獲到的武松故事存在的痕跡,僅留存在宋代遺民龔開(字聖與)的《宋江三十六贊》(見於宋人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宋代羅燁《醉翁談錄》(甲集卷一《舌耕序引•小說開闢》),以及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但後二者都僅存武松名號而已,完全沒有其任何事蹟的演述。此外還有三部僅存篇名的元雜劇,從題名看,也是搬演的武松故事。它們與龔聖與的《讚語》一樣,雖不過是一鱗半爪,但其中透露出來的資訊,對我們探索武松故事的演變來說,已經足夠寶貴了。

龔《贊》是對水滸故事中的宋江及三十六人(加上宋江是三十七人)的“蓋棺論定”,分別以簡略的語言概括眾人的生平,表彰其主要事蹟,顯然依據的是當時流傳的水滸故事。武松名列三十六人之一,對他的讚語是:“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說他是受戒行者,卻不守戒律。武松固然並非禮佛敬天者,但細品其評,似乎與我們今天熟知的武松的形象拉開了不小的距離。

《水滸傳》裡的武松,要說酒、氣是不缺的,甚至還是塑造他英雄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但財和色,卻是不知從何說起。《水滸傳》中真正大力刻畫的正面英雄人物,都是仗義疏財(宋江正是因為這一點而為眾人所擁戴),而且絕對避免貪戀女色——這是為真正英雄看不起的行為。搶了武松名號的“打虎將”李忠,就是因為在財上有些看得太重,即刻遭到魯智深的嫌棄,而類此遭遇的還有桃花山上的幾位“地煞星”如周通等人。“色”離真正英雄就更加遙遠。君不見,只是因為誤信了傳言,李逵居然就會大發雷霆之怒,不僅砍倒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對他一向敬若神明,甘願為之毒死而無怨的義兄宋江也大罵不休,不惜與之決裂!

武松也是這樣的“真正英雄”。一方面對金銀財寶從不動心;另一方面,即使中了張都監設下的奸計,接受了贈送養娘玉蘭為妻室的“恩惠”,但這與好色似乎也還搭不上邊。至於他在快活林與十字坡上調戲蔣門神小妾和孫二娘,那不過是他的戰法而已,與王英等人對於女性的貪戀是完全不同的性質。這麼說來,龔開的讚語中——即當時流傳的武松故事中的武松形象,與今本《水滸傳》所見迥如二人,應是沒有疑問的。至於《金瓶梅》中的武松,固然會不時膽怯如常人,市井如凡人,鄙陋如庸人,但較之龔《贊》中的“酒色財氣”俱全,也還尚未犯“色戒”。

但龔《贊》中這個“好色”的武松形象倒也不是沒有著落。較之以文字閱讀為媒介的小說,與《水滸傳》成書有莫大關係的元雜劇中的“水滸戲”——以水滸故事或人物為主要內容的雜劇——是更通俗,也即與普通民眾更接近的文藝作品,這裡出現的武松形象無疑更“接地氣”——更能真實反映底層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現存搬演武松故事的元雜劇有三部,它們分別是王國維《曲錄》裡收錄的紅字李二《折擔兒武松打虎》、高文秀《雙獻頭武松大報仇》,以及元代鐘嗣成《錄鬼簿》裡收錄的佚名作者《窄袖兒武松》,它們無一例外都佚失了內容。僅從篇名看,前二者顯然是搬演今本《水滸傳》“武十回”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打虎、殺嫂”事;後者題名中的“窄袖兒”,則在元明之際,都是戲曲、小說中常見的寓意好色的用語。

《水滸傳》第4回,周通強搶桃花村民女,進村時手下小嘍囉齊聲高唱:“帽兒帽兒光光,今日做個新郎;袖兒袖兒窄窄,今日做個嬌客。” 這句唱詞,與元關漢卿《竇娥冤》裡的張驢兒要強娶竇娥時的唱詞幾乎一模一樣,都與(以不法手段)強佔女色有關。而明代顧大典的戲劇作品《青衫記》第22出《茶客娶興》中,述浮梁茶客劉員外欲求娶名妓裴興奴,把自己打扮得“如今的袖兒窄窄,帽兒圓圓……”云云,以及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第一卷)中,也有“趙二在混堂內洗了個淨浴,打扮得帽兒光光,衣衫簇簇……”之語,都暗含著強取女色的意味。顯然,“窄袖兒”正是指“漁色”、“獵豔”之類的“色”行。

《窄袖兒武松》的劇文雖已佚失,但僅此題名,即可清楚地告訴我們,原來武松果然並非受戒行者,也絕非《水滸傳》中正氣凜然,不近女色的真英雄。前述龔《贊》中的“酒色財氣”,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注腳,甚至在底層民眾的傳說中還放縱了他在“色”上的傳說,特地演繹已不為今天所知的某些事蹟。《金瓶梅》第87回,王婆對假意要娶潘金蓮的武松說:“你今日帽兒光光,晚夕做個新郎。”不過是簡省了“袖兒”一句而已,其中讓當時讀者不用費力就可聯想起來的“色”的暗寓,與今本《水滸傳》中武松的精神氣質,還是存在一定的距離。簡言之,武松形象已從最初的市井英雄、市民英雄,一路(經過《金瓶梅》)向著《水滸傳》傳奇英雄的方向演進、提升。

水滸英雄們,從平民到傳奇

這樣的演變在類似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過程中並不罕見。主要記錄宋代話本小說的《清平山堂話本》,是《水滸傳》和《金瓶梅》所使用的一些素材的淵藪,如《楊溫攔路虎傳》中,楊溫生病落魄、打擂得手等情節,就與《水滸傳》中“楊志賣刀”以及“燕青打擂”的情節相似。但其不同之處也盡引人注目:楊志落魄時仍不失英雄氣概,在牛二百般挑釁之下,奮而挺刀殺死對手;燕青打擂更是讓他盡顯英雄本色。反觀楊溫,則在落魄時忍辱含垢,開口向人借盤纏;雖是將門之後,一身武藝,可三番五次被強人、小嘍囉打倒捆翻,其狼狽困窘慘狀,與一般民眾已無甚差別。

在元雜劇、直至明初的一些雜劇“水滸戲”裡,《水滸傳》中的傳奇英雄形象更是從雲端直跌落在泥潭:《魯智深喜賞黃花峪》裡的水滸人物,不再是豪氣干雲,義氣為先的英雄,一聽要下山救劉慶甫之妻,“這一個燕青將面劈,那一個楊志頭低”,都畏難避責,李逵甚至還與魯智深鬥起心機;《都孔目風雨還牢末》裡的劉唐,更因為李榮祖不為其作假而遭脊杖,就懷恨在心,以至於後來落井下石,哪還有梁山英雄的大氣豪闊?還有,《同樂院燕青博魚》裡的燕青,先因犯軍紀差點被宋江斬首,求著“眾兄弟每勸一勸兒波”,盡顯其貪生怕死的凡人本色。後因為被宋江杖責,竟然氣壞了兩隻眼睛。下山後,他又因欠店錢而備受折辱,大冬天衣衫襤褸流落街頭,乞討度日,更被楊衙內騎馬撞上,遭其鞭打;好不容易借點小錢博魚,又被踢壞魚筐,剁折扁擔,哀求楊衙內:“爺饒了我罷!”饑寒窘迫之狀與普通流浪漢無異。《爭報恩三虎下山》中,關勝一度落魄到要偷狗賣狗肉,徐寧也因欠店錢而被店主人趕出門,像燕青一樣淪落為叫花子,又被當賊捉住羞辱;花榮則因躲避官軍,狼狽到要跳牆越院爬進人家的後花園……

這些在《水滸傳》裡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傳奇英雄——被今人稱為梁山上真正俠義之士的魯智深、風流倜儻、識見不凡的浪子燕青、最以儒雅著稱的神箭手小李廣花榮等等,在他們形象來源之處,竟然是如此的普通和平凡,不完美,不高大,一如龔《贊》中武松的“酒色財氣”四樣俱全,也正如《金瓶梅》裡他的殺人後落荒而逃,連親生侄女也撇開不管不顧,渾身上下浸透著“匪氣”和“痞氣”。這也是武松們最初的形象特徵。

隨著讀者“英雄想像”的進一步發展,對真正英雄的嚮往和需求,梁山英雄的形象不斷高大起來。在前述的“武松打虎”故事中,即使《水滸傳》幾乎將武松“天神”化,但由於它仍然“兼顧了藝術誇張和現實真實,對武松神勇的突顯也比較節制”,似乎就不能讓已經培育起更高層級“英雄想像”的市民讀者感到十分滿意,仍需要有批評家借批點筆墨為武松正名。我們在託名李卓吾的容與堂本《水滸傳》的評語裡,就讀到批評者在本回回末總評中這樣辯解:“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李是為母報仇,不顧性命者;武乃出於一時,不得不如此耳。”

對於當時讀者而言,只有像李逵那樣一人殺四虎的從容和神勇,才能滿足他們對於英雄的想像;而武松因為哪怕是徒手打虎,不免多少流露出了一點“怯”,就引起了他們的不滿。假如讓他們讀到《金瓶梅》裡的那個武松,恐怕甚至會引來他們的噓聲吧!當然對比“水滸戲”及龔聖與時代那個“酒色財氣”四樣俱全的武松,《金瓶梅》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或許是為了與西門慶等人作對照,武松已經逐漸脫去他“色”的外衣,向著真正英雄的聚集地——水泊梁山——邁近了一步。

事實上,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這些原始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徵、行為特徵甚至容貌特徵等,都發生了一個明顯的提升和演進。簡單說,就是市民氣逐漸演化為英雄氣,市井英雄逐漸蛻變為傳奇英雄。在世代累積而成書的過程中,《水滸傳》最終成功地重新塑造了普通讀者和一般民眾的“英雄想像”,並且完成了自己從“世俗性”到“傳奇性”的轉變,成為傳奇英雄故事的締造者和集大成者。

因此,《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兩個武松,恰恰代表著其人物形象流傳過程中必經的兩個階段。《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尚保有原初的那一份市井氣,甚至殘留著一些市民階層的“痞氣”和“匪氣”,以一種不那麼完美的英雄形象示人;而“武十回”中的武松形象,較在《金瓶梅》中更加接近傳奇英雄的高大與神奇,或者說經由《金瓶梅》的過渡階段,顯現了朝向傳奇英雄和“英雄想像”的“進化”趨向。

作者為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主編:王多

文/楊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