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假?輝縣葬著位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專家也搞不清楚!

東周戰國時期, 有一個藺姓人家從外地遷到了太行山腹地的侯兆川(今輝縣盤上)避居戰亂, 這戶人家就是後來成為趙國大名鼎鼎的卿士藺相如的家。 藺相如去世後, 他的子孫按照他的遺囑, 把他埋在了侯兆川的中央(今西平羅鄉南平羅村東南)。 因為他官至卿士, 人們俗稱他的墳墓為“宰相墳”, 並一直流傳至今。 藺相如, 字仲仁,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先為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 後來官至趙國上卿。

藺相如雕像

他的事蹟僅司馬遷的《史記》有所記載, 由於時代久遠, 先秦古籍缺載, 關於藺相如的祖籍、故居、生卒年月、行蹤歸宿等史料記載簡略, 或語焉不詳, 2000多年來一直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未解之謎, 引得眾多專家、學者苦苦探尋、莫衷一是。

”出生地與出生時間

他的出生地有多種說法, 一說山西柳林孟門;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一說河北保定市曲陽縣等地。

根據考察有關資料, 藺相如的家鄉、故里至少應有以下幾處, 即祖籍地古縣, 結婚成家之地在太行山南部的輝縣, 其出仕前的居處當在河北邯鄲西部藺家河村, 其任趙國上卿時的官邸應為河北邯鄲。 其晚年正值趙國敗亡, 兵慌馬亂, 藺相如避兵磁州杜村店(約在今磁縣羌村附近), 這也可能是他最後的棲息地。

河北邯鄲藺相如府

他的出生時間也有幾種說法, 一是根據新發現的湖南瀏陽文家市鎮玉泉村《藺氏族譜》, 運用干支紀年法和對文字錯訛的辨析推論, 考證出藺相如應該生於周赧王(丁未)元年(前314年)二月十四日寅時;二是西元前393年;三是西元前328年(據羌村村民回憶, 1958年修水庫時, 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 出生年份“趙武靈王即位前三年”, 逝世為“長平之九年”)。 趙武靈王即位於西元前325年。

遷居輝縣侯兆川

相傳, 藺相如的家境貧寒, 他的父親很晚才娶到妻子, 因此在40歲左右才有了兒子相如。 那時戰亂紛起, 民不聊生, 村裡的老百姓紛紛四處逃命, 家鄉實在沒法居住了。

在藺相如15歲那年, 他一家也只好一起逃難, 來到了太行山腹地, 也就是現在的輝縣盤上侯兆川這個地方。

風景秀麗的侯兆川

侯兆川四面群山環繞, 中間一塊平原, 方圓約二三十平方公里, 是一塊適宜人們自耕自給的世外桃源。 藺家在這裡住下後,

才有了安定的生活。 藺相如長大後, 在這裡結婚成家, 一直到母親去世, 已經30多歲的他才從這裡走出去, 到趙國去求仕做官。

史載的3個故事

據史料記載, 他是一個才智過人, 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的人, 能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他生平最重要且廣為流傳的事便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3個事件。

《完璧歸趙》

西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了楚國人發現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請求用15座城邑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恐怕受騙,就想尋求可以出使並答覆秦國的人。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當他看到秦王貪心和氏璧,根本不提15座城的事,就知道再不拿回璧就虧了,所以就抓住秦王的“愛璧之心”,用“要和墅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的理由與秦王巧妙周旋,把和氏璧拿回手裡,實現了完璧歸趙,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回來後,趙王便任用他為上大夫。

《澠池之會》

西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就與藺相如一同前往。當他看到秦王想侮辱趙王,非常生氣,挺身而出,三次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古代的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挽回了尊嚴,很好地履行了一名國家使臣的責任。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職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負荊請罪》

當廉頗看到藺相如的官職比他大時,就想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就故意請病假不上朝,避免與他發生衝突。當藺相如看到他時,就立刻調轉馬頭。後來廉頗幡然醒悟,上門負荊請罪。他知道廉頗已經想通了,就熱情地迎了上去,扶廉頗起來,實現了將相和,成為了好同事。

使用過的兵器

西元前271年,他帶兵攻打齊國,兵至山東平邑(今沂蒙山區西南部)。1981年6月,在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八道溝鎮葫套村發現了他打仗使用的兵器——“二十年藺相如戈”,通長25.3釐米、援長15.8釐米、內長9.5釐米。形狀為援(手執部位)稍微上揚、中起脊、前鋒弧刃、胡狹長、周邊均有刃,近闌(環狀物)處有3穿(連接處)。內有刃,中部一長橫穿。內及援上均有銘文。銅戈上有兩處銘文:一處在戈上之援近闌處,刻“相幫”2字;另一處戈之內部,刻有3行14字“二十年、丞藺相如"“幫左口智冶陽”,兩行中間有一“尚”(趙)字。

二十年藺相如戈

戈上的銘文經考古專家考證,釋文為:“二十年、丞藺相如,幫左錄尚(趙)智、冶陽。”援部銘文為“相幫”。其解釋為“二十年”當為趙惠文王二十年(西元前279年),此年是藺相如參與澠池會,迫秦王擊缶而被拜為“上卿”之年。此戈的器名應為“二十年藺相如戈”,監造者"相幫,丞藺相如",製造者“幫左錄尚智”,冶鑄者“冶陽”。“幫左錄”有人認為是一個官職名,也有人認為是中央級的武器庫。據瞭解,戰國時期,青銅器屬貴重器物,該器物是典型的王室用器,由趙惠文王親賜給藺相如的至寶,它並非普通兵器,而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愛家世與名氣

秦莊襄王(甲寅)三年(西元前247年)五月二日子時,藺相如去世,享壽69歲。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就是因敬佩藺相如而改名與他同名。

司馬相如巨型雕像

根據湖南省瀏陽市發現《藺氏族譜》記載,藺相如的妻子為孔氏,活了90歲,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午時去世,葬于山西商紂王廟後鰍形,有墓誌。藺相如夫人既沒有與相如合葬,也沒有葬于藺氏祖塋,或隨兒子外遷。

藺相如共有8個兒子,依次為儀、範、嘉、景、從信、岱、封和冕。長子儀曾仕趙為大夫,次子范與三子嘉居住磁州(今邯鄲磁縣),四子景退居萬邑(今江西萬我縣),五子從信的子孫遷居涇陽(今陝西),六子岱、七子封和八子冕守父墓。

輝縣的故鄉與墓地

關於藺相如的墓地,在全國各地發現有不下十幾處,各自都有依據和故事傳說。哪裡是真墓,哪裡是假墓,哪裡是衣冠塚,哪裡是紀念地,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網路配圖

根據歷代《輝縣誌》記載,藺相如墓在輝縣侯兆川南平羅,墓旁有古銀杏樹一棵。墓地在一片高臺地上,墓室高、寬、長各約4米,墓室底鋪有沙、木炭各1米厚。墓頂有被盜洞穴,墓內有墓誌一盒,蓋上書“趙故藺公之墓”,銘文在出土後磨損,字跡難辯。當地人俗稱“宰相墳”,現在已經被平整為耕地。1947年,當地曾進行挖掘,挖出墓誌碑兩個,據說被運往百泉,現在均已下落不明。

藺家寨舊址

藺家寨位於輝縣南沙水村南3000米處的山頭上,四周有圍牆,牆上設有望孔、射箭孔。據傳是藺相如年輕時為避亂世、精心讀書,鑽研治國方略和攻防要術的地方。後來藺相如病故後,他的子孫遵其遺囑,護送靈柩到山寨埋藏,因藺家寨山陡土薄,只好在距此寨16公里的南平羅村土厚的臺地上安葬。

關注輝縣百事通,瞭解更多輝縣事兒!

《完璧歸趙》

西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了楚國人發現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請求用15座城邑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恐怕受騙,就想尋求可以出使並答覆秦國的人。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於是,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當他看到秦王貪心和氏璧,根本不提15座城的事,就知道再不拿回璧就虧了,所以就抓住秦王的“愛璧之心”,用“要和墅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的理由與秦王巧妙周旋,把和氏璧拿回手裡,實現了完璧歸趙,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回來後,趙王便任用他為上大夫。

《澠池之會》

西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就與藺相如一同前往。當他看到秦王想侮辱趙王,非常生氣,挺身而出,三次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古代的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挽回了尊嚴,很好地履行了一名國家使臣的責任。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職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負荊請罪》

當廉頗看到藺相如的官職比他大時,就想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後就故意請病假不上朝,避免與他發生衝突。當藺相如看到他時,就立刻調轉馬頭。後來廉頗幡然醒悟,上門負荊請罪。他知道廉頗已經想通了,就熱情地迎了上去,扶廉頗起來,實現了將相和,成為了好同事。

使用過的兵器

西元前271年,他帶兵攻打齊國,兵至山東平邑(今沂蒙山區西南部)。1981年6月,在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八道溝鎮葫套村發現了他打仗使用的兵器——“二十年藺相如戈”,通長25.3釐米、援長15.8釐米、內長9.5釐米。形狀為援(手執部位)稍微上揚、中起脊、前鋒弧刃、胡狹長、周邊均有刃,近闌(環狀物)處有3穿(連接處)。內有刃,中部一長橫穿。內及援上均有銘文。銅戈上有兩處銘文:一處在戈上之援近闌處,刻“相幫”2字;另一處戈之內部,刻有3行14字“二十年、丞藺相如"“幫左口智冶陽”,兩行中間有一“尚”(趙)字。

二十年藺相如戈

戈上的銘文經考古專家考證,釋文為:“二十年、丞藺相如,幫左錄尚(趙)智、冶陽。”援部銘文為“相幫”。其解釋為“二十年”當為趙惠文王二十年(西元前279年),此年是藺相如參與澠池會,迫秦王擊缶而被拜為“上卿”之年。此戈的器名應為“二十年藺相如戈”,監造者"相幫,丞藺相如",製造者“幫左錄尚智”,冶鑄者“冶陽”。“幫左錄”有人認為是一個官職名,也有人認為是中央級的武器庫。據瞭解,戰國時期,青銅器屬貴重器物,該器物是典型的王室用器,由趙惠文王親賜給藺相如的至寶,它並非普通兵器,而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愛家世與名氣

秦莊襄王(甲寅)三年(西元前247年)五月二日子時,藺相如去世,享壽69歲。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就是因敬佩藺相如而改名與他同名。

司馬相如巨型雕像

根據湖南省瀏陽市發現《藺氏族譜》記載,藺相如的妻子為孔氏,活了90歲,秦始皇二十九年(西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午時去世,葬于山西商紂王廟後鰍形,有墓誌。藺相如夫人既沒有與相如合葬,也沒有葬于藺氏祖塋,或隨兒子外遷。

藺相如共有8個兒子,依次為儀、範、嘉、景、從信、岱、封和冕。長子儀曾仕趙為大夫,次子范與三子嘉居住磁州(今邯鄲磁縣),四子景退居萬邑(今江西萬我縣),五子從信的子孫遷居涇陽(今陝西),六子岱、七子封和八子冕守父墓。

輝縣的故鄉與墓地

關於藺相如的墓地,在全國各地發現有不下十幾處,各自都有依據和故事傳說。哪裡是真墓,哪裡是假墓,哪裡是衣冠塚,哪裡是紀念地,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網路配圖

根據歷代《輝縣誌》記載,藺相如墓在輝縣侯兆川南平羅,墓旁有古銀杏樹一棵。墓地在一片高臺地上,墓室高、寬、長各約4米,墓室底鋪有沙、木炭各1米厚。墓頂有被盜洞穴,墓內有墓誌一盒,蓋上書“趙故藺公之墓”,銘文在出土後磨損,字跡難辯。當地人俗稱“宰相墳”,現在已經被平整為耕地。1947年,當地曾進行挖掘,挖出墓誌碑兩個,據說被運往百泉,現在均已下落不明。

藺家寨舊址

藺家寨位於輝縣南沙水村南3000米處的山頭上,四周有圍牆,牆上設有望孔、射箭孔。據傳是藺相如年輕時為避亂世、精心讀書,鑽研治國方略和攻防要術的地方。後來藺相如病故後,他的子孫遵其遺囑,護送靈柩到山寨埋藏,因藺家寨山陡土薄,只好在距此寨16公里的南平羅村土厚的臺地上安葬。

關注輝縣百事通,瞭解更多輝縣事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