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當初關於高鐵的爭論並非全無意義

——本文約1220字, 閱讀需3分鐘

今天上午, 中國鐵路總公司安排“復興號”在京滬高鐵開展時速350公里體驗運營。 預計今年9月京滬高鐵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後,

鐵總將組織“復興號”按時速350公里正式上線運營。

而在此前的7月18日, 京滬高鐵進行時速350公里試驗, 同樣引發廣泛的關注。

然而輿論場突然出現一種論調:如果當年不是有人批評高鐵, 高鐵或許就不會降速, 甚至可能現在還能更快。

應當承認的是, 中國高鐵發展確實經歷了波折。 據2015年上市的《高鐵風雲錄》一書披露, “ 7·23事故”及其所帶來的輿論風暴給中國高鐵帶來的後果是致命的:一方面是高速鐵路的進一步降速, 另一方面就是銀行進一步限貸, 中國高鐵幾近被扼殺。

同時必須認識到的是, 在當初“7·23事故”發生後, 一些媒體對問題的報導也存在誇大、片面的情況, 甚至有一些媒體人直接提出“中國是否應該發展高鐵”的質疑,

而當時的網路環境中不少線民同樣存在對高鐵技術不信任的心態, 因此在很多鐵路系統的人看來, 這是高鐵遭受了“委屈”。

然而根據國家安監總局網站公佈的《“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 此次事故為“一起因列控中心設備存在嚴重設計缺陷、上道使用審查把關不嚴、雷擊導致設備故障後應急處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 ”

那麼回首看去, 當初即便輿論風暴再嚴厲, 如果高列控中心設備不存在設計缺陷, 鐵路系統不存在管理短板, 國務院專家組的調查結論也不可能故意污蔑。

時任國家鐵道部部長盛光祖的話更能說明問題:“‘7·23’事故暴露出國家鐵道部在推進鐵路發展過程中, 安全發展理念樹得不牢、行業監管職能履行不到位、對安全關鍵設備上道把關不嚴和上海鐵路局安全管理薄弱、現場作業人員應急處置不力等問題,

教訓極為深刻。 ”

從高鐵整體發展看, 如果不是有當初的爭論甚至是批評, 中國高鐵的管理水準、安全意識、把關尺度恐怕未必能達到如今的程度。 如果說當初的批評全都正確是睜眼說瞎話, 但如果說當初的爭論全無意義沒有必要, 則是選擇性失明。

應該看到的是, 中國高鐵的發展並非是簡單的鋪軌造車, 相比當初, 高鐵在技術水準、管理水準、安全保障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這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產業、技術實力的增強。

當初的高鐵跑到350公里的時速還讓人擔憂, 今日之高鐵跑到350公里的時速則有了十足的底氣,

這得益於中國崛起的力量, 也反哺於中國的發展。

在這樣一個時刻, 北京時間“銳評”倒要反問:如果當初沒有關於高鐵的爭論, 全國媒體和民眾面對重大傷亡事故一律美哉樂哉, 高鐵頂著安全風險和管理短板一路蒙眼狂奔,

這難道就對了?而如果沒有外部壓力, 僅憑鐵路系統自己悶頭發展, 是否能夠確保走在正確的軌道上?能否有今天整體的進步?

實際上, 世界各國的技術進步無不伴隨著批評和質疑, 這反而促進了技術的逐步完善和產業的更加強大。 那麼當面對高鐵這樣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 究竟是無視批評一路狂奔好, 還是步步為營循序漸進佳?或許每一個理性的人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了。

想清這一點, 當初關於高鐵的爭論, 其間的意義也就不言自明瞭。

文/北京時間評論員 梁千里

此文系北京時間原創稿件

轉載需注明出處並保留署名

投稿郵箱:pinglun@btime.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