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粟裕對日戰鬥 令12名日軍上吊自殺?

粟裕

核心提示: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 遠遠超出了預期。 戰役結束不久, 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

在蘇中抗戰的前中期, 粟裕指揮對日作戰的規模一般都不大, 原因主要還是新四軍的力量尚不足以與日軍對拼, 但到1944年初, 蘇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已達到20個團, 計3萬多人, 並且集中進行過冬季練兵, 技戰術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這使粟裕認識到己方已經有了大規模主動出擊的可能。

1944年2月至3月, 粟裕著手組織車橋戰役。 此戰他集中了5個主力團, 分別為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分區特務團、第一團、第七團和第五十二團, 這些部隊均是蘇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 像第七團、教導團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場大的戰鬥, 再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 如此規模的攻勢作戰, 在蘇中抗戰史上沒有先例。

粟裕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 他有一個“組織戰鬥”的理論,

其關鍵點就是實行大兵團作戰中的協同作戰。 奉命參戰的5個團平時各打一處, 作戰風格也不盡一致, 粟裕就把互相瞭解、特點相仿的部隊, 臨時編成一個建制, 共編成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 並適當調整了部隊建構和幹部配備。

車橋一帶皆為水網地區, 粟裕發動3萬多民兵與群眾, 在車橋周圍築路打壩, 共築起穿越湖蕩、綿延達30裡的5條大壩, 以便於部隊隱蔽接近車橋。 此時新四軍在蘇北已經樹大根深, 具備相當雄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 可謂是一呼百應, 與抗戰前中期已不可同日而語。 築壩之外, 粟裕又組織數以千計的船隻, 把部隊、雲梯、擔架隊運到了車橋附近。

大戰之前, 粟裕將師直機關分成前後兩個梯隊, 其中一個梯隊北移, 他自率一個梯隊南移, 用來吸引日軍的注意力。 當時無論是正忙於“清鄉”的日軍主力, 還是守衛車橋的日偽軍, 事先對他的作戰意圖及部隊調動均一無所知。

3月5日, 攻城主力第七團遠途奔襲, 從南北兩個方向直插車橋。 粟裕對該團指戰員說:“成敗勝負,

關係重大, 哪怕敵人築了銅牆鐵壁, 你也要給我砸開它!”

他事先為攻城部隊特製了一批攻堅器材, 光用於登城的就有連環雲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等多種, 突擊隊泅水遊過外壕後, 便借助這些器材爬過圍牆, 對通往街心的碉堡展開攻擊。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採用的是“掏心戰”戰術, 即先進入街心, 佔領鎮內的所有街道, 然後四面開花, 分割包圍, 對周圍的碉堡逐一攻堅。 在攻陷車橋的同時, 前來增援的日偽軍也遭到伏擊, 傷亡慘重。

車橋戰役共打死打傷日軍350餘人, 僅第六十五師團就報告戰死69人, 其中包括大隊長山澤大佐、機關槍中隊長金丸中尉。 在這份報告中, 紀錄有14人失蹤(實際已被俘), 這是大反攻到來之前,

敵後戰場上一次性戰役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日俘炮兵中尉山本一山供認:“這次戰鬥失敗, 我們犯了輕視新四軍的錯誤。 ”說到這裡, 他的目光中滿是敬畏, 突然收緊下巴:“你們的粟裕了不起!”

粟裕在對日作戰中指揮的大規模戰役不多, 戰績也因此受到影響, 但這跟他的指揮能力並沒有關係。一方面是新四軍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戰,另一方面上級的指導方針對他有很大約束。例如在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後,軍部起初竟然不是高興,而是十分擔心。主持工作的饒瀨石害怕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像百團大戰那樣,引起日軍瘋狂報復,也給華中根據地來個“五一大掃蕩”。

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後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鬥都出奇地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拼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相關閱讀:粟裕“盡打神仙仗”連林彪都自歎不如

1946年7月,國民黨軍以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的兵力,企圖大舉進犯蘇中解放區,進佔海安、黃橋一線,爾後向北進犯。在得悉國民黨軍將於7月15日同時進攻黃橋、如皋等地後,為爭取先機制敵,華中野戰軍3萬多人在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的指揮下,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備較薄弱的宣家堡、泰興國民黨軍發起攻擊。

在一個半月內,進行了宣(家堡)泰(興)攻堅戰、如(皋)南戰鬥、海安運動防禦戰、李堡戰鬥、丁堰林梓攻堅戰、邵伯陣地防禦戰和如(皋)黃(橋)公路遭遇戰,取得了“七戰七捷”。8月26日,蘇中戰役勝利結束。

關於蘇中戰役的作戰經驗,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起草,於八月二十八日致各戰略區首長電中指出:“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毛澤東還寫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一文,專門舉了蘇中戰役的例子。之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便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內容。蘇中戰役,粟裕以三萬劣勢之兵,敢於迎戰十二萬美械國軍,且七戰七捷。

一代戰神林彪,對這個經典戰例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叫來了自己的參謀長劉亞樓,命他收集蘇中戰役更多的資料。劉亞樓勞神費力弄來後,林彪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仔仔細細琢磨了兩天。劉亞樓有事再進去時,林彪忽然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據《名將粟裕珍聞錄》)林彪:“他打的仗我都不敢打”

林彪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突兀的一句話,劉亞樓摸不著頭腦,沒能聽懂。林彪便接著解釋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隨後,林彪鄭重交代劉亞樓,“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戰的資料。”後來,粟裕在戰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跡更讓林彪驚歎:

(一)現代戰爭大兵團作戰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作為戰爭中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時代已經不多見。在現在戰爭武器裝備對後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條件下,是很難辦到的。但粟裕卻做到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系列戰役最具典型意義。(二)腹背受敵的殲滅戰孟良崮戰役東北林彪打不動新一軍新六軍,粟裕卻能全殲整編74師。有些人就得出,新一軍新六軍比74強的觀點。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就部隊裝備來說,74師和新一軍新六軍不相上下。部隊戰鬥力74師和新一軍不相上下,比新六軍高出許多。孟良崮之所以稱為奇跡,是因為這是一次腹背受敵殲滅戰。25師和83師一部相距74師不過幾公里,在戰鬥打響後很快就能加入戰鬥。其他各路援軍,包括第五軍第十一師到達戰場的時間,最近一兩天,最遠不過幾天的路程。當時的情形,華野大軍在裡面圍殲74師,週邊國軍各部包圍著華野大軍,其險惡程度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三)孤軍深入的殲滅戰豫東之戰現代戰爭條件下,後勤要求不再限於糧草,戰場上也離不開武器彈藥的補充。如果戰鬥失利、武器彈藥得不到補充,部隊要麼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腩之師,要麼成為一支流寇部隊。孤軍深入敵後打殲滅戰,也就粟裕敢做。豫東之戰可以說是整個解放戰爭中的轉捩點,沉重打擊了華東戰場上國軍以兵團規模作戰的信心。

(四)60萬對80萬圍殲戰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這樣的大兵團作戰,敵我兵力對比我軍少於敵軍的情況下,一般會打成擊潰戰,打成殲滅戰很難。淮海戰役名義上雖然有個兩大野戰軍共同作戰,劉鄧大軍實力太弱,實際上只起到了一個阻援兵團的作用,吃黃維兵團根本吃不動。最後,華野派出了4個縱隊加炮縱才搞定。淮海戰役從發起到統一指揮都是粟裕提出來,戰場的大多數決策大多出自粟裕。就連戰爭進行中部隊的糧食供給困難,都是粟裕發現並親自制定解決方案。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戰上海戰役

有誰見過這樣的攻城:不能用重武器,攻城中電未停水沒斷;30萬軍隊駐防的大城市,國民黨軍艦可以直接參戰,攻下來後完好無損?這無疑又是一大奇跡。美國援華顧問團團長包德溫,曾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華東共軍的作戰經驗,尤其是他們的進攻精神,在共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一點,甚至連裝備最好、人數最多的東北共軍也比不上他們。作為一名軍人,我對華東軍事統帥陳毅和粟裕將軍的指揮藝術,不得不表示欽佩。”

“南昌起義後就數我們倆打得好”

由林彪領銜的遼沈戰役中,蔣介石用以“救火”的統帥級別愛將杜聿明,曾重返東北巧施妙計,接走了國軍萬餘勁旅轉運其他戰場,使遼沈戰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遺憾,林彪還叫毛澤東給狠批了一頓。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又企圖故技重施,而粟裕卻沒讓他得逞。杜聿明麾下三十萬蔣校長最後的嫡系精銳,被粟裕圍成了甕中之鼈,絲毫動彈不得,最後杜本人也成了階下之囚。

林彪向劉亞樓索要淮海戰役的資料,劉亞樓卻還沒來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臉不快地責備起來。劉亞樓很有些不解,笑著問道:“林總,你對華野的作戰情況,特別感興趣,是不是想與粟裕同志比個高低?”林彪不無尷尬地說:“你這個人說話欠考慮。首先,我對打了大勝仗的兄弟部隊都很感興趣;第二,我對粟裕同志的瞭解,比你們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我因為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為慎重。”

“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從這番宏論中可以看出,粟裕在林彪心目中的地位。

林彪很重視粟裕的意見和建議

吳法憲曾回憶說:“林彪這人自視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視粟裕的意見和建議。”林彪之女林立衡也回憶說,林彪“在高級別的軍事幹部中,與粟裕來往最多”。1958年粟裕落難後,林彪參加了幾個批判的會議,但他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與葉劍英、蕭勁光、陳賡等人一起,幫粟裕說了難得的公道話。而且,林彪還專門找到粟裕寬慰他說:“你缺少黨內鬥爭經驗”。

1960年2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談,全面論述了自己在敵情的估計、戰略方針、戰爭準備,和加強戰略偵察、軍隊建設、民兵、義務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風和總參工作等方面的獨到見解。時為軍委第一副主席的會議主持人林彪聽後很是讚賞。休息期間,他又主動找到粟裕,寒暄之後,鄭重地說,軍事科學院研究要自己出題目,多提問題研究,並說:“軍科應成為總參謀部的參謀部”。一年後的10月,林彪在上海見到粟裕,暢談了許久。林彪叮囑他多到部隊去跑跑,發現什麼問題或有什麼意見,可直接向他反映,面談、打電話、寫信都可以,他還反復徵詢粟裕對部隊以及國防建設的意見。

未攻台成粟裕終身憾事 日雇傭軍加入被迫推遲

弦月如鉤,河漢無聲。

中海側畔懷仁堂的燈光剛剛熄滅,坐落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一幢琉璃瓦綠頂大樓即刻燈火通明。

總參謀部是中國450萬軍隊的大腦。這位身材瘦小、步履急促的四星將軍則是這棟古色古香建築物的大腦。

粟裕大將的座車駛出中南海,徑直開到總參謀部辦公樓。

交辦的第一件事:將中央軍委的作戰命令立即傳達下去。

然後,攤開、掛起一幅幅各種比例尺的東南沿海和太平洋、遠東地區作戰地圖,對福州軍區擬定的炮擊預案再次進行研究和審定。

一架強大、精確的作戰機器正式啟動,進入點火程式。

1949年,上海解放,粟裕受命組織攻台戰役。

40年過去,大陸方面才將一直視為絕密的攻台計畫及未能遂行的情況披露於世。

粟裕領命之初,攻台形勢相當有利。此時,“蔣委員長”尚未從偌大一個大陸丟棄殆盡的教訓中清醒過來,而把他最後30幾萬部隊分駐海南、臺灣、舟山三大島。戰略構想十分完美:以島嶼對抗大陸,三點成一線,海南扼制廣東、臺灣俯視福廈、舟山鎖閉滬浙,退,可互為犄角鼎足依託;攻,可全線同時展開或突出某一重點。自然,粟裕對“委員長”的部署甚感滿意,你愈是分兵把口,愈有利於我各個擊破。他曾向毛澤東建議,必要時可考慮暫不攻擊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難打之臺灣,臺灣既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道難題必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面對臺灣的7個軍14萬驚弓之旅,粟裕初定以8個軍20余萬人發起攻擊。計畫尚在呈報待批過程中,粟裕的攻台軍一部已分別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開始了模擬越海登陸及在臺灣山區作戰的訓練。

“委員長”很快便覺察到了臺灣本島的防禦力量太弱且兵源有限,於是,饑不擇食、慌不擇路,把求助的眼神瞥向了日本,決計以重金招募日本炮灰。不久,一支兩萬餘人的日本雇傭軍開赴臺灣。日本人再次登臨臺灣,雖不是重演50年前的鯨吞強佔,但用武士刀斬斷寶島與大陸的血脈卻如出一轍。

日本兵的頑強、兇悍、團隊精神和戰術精湛又是舉世聞名的,這使得粟裕在評估他們的戰鬥力時,就不能用1=l,而只能用l3的算式來計算:如果兩萬日本兵約等於6萬國民黨兵,那麼6+14=20,臺灣擁有的國民黨守軍戰力應以相當20萬人來看待。如是,原擬8個軍參戰已不夠,粟裕對戰役決心第一次做了較大修改,計畫投入攻台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余萬人。1950年5月,四野發起海南戰役,殲敵3.3萬,拿下全國第二大島。但由於是無海空軍條件作戰,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致使薛嶽率近7萬人撤逃臺灣。此時此刻,“委員長”作出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許是最為艱難但也最為果斷的決策:三天之內,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確保臺灣基地。

從現象上看,三島已喪其二,轄地僅存台澎金馬,但臺灣兵力陡增1倍,達40萬人,成為一顆名副其實、難以一口咬碎的硬核桃。粟裕迅速向所部發出指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臺灣,未來對台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準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他對戰役決心做第二次較大修改。

6月末,情報又偵悉臺灣正加緊補充部隊,估計其陸軍在我未來發動攻擊時可達50萬人,海空軍亦得到加強。粟裕再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我在數量上已無優勢,但只要能登陸成功,且能於突入縱深後站穩腳跟,仍可完成預定任務。為了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3~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至此,粟裕三度修改戰役方案,計畫參戰兵力達16個軍以上。

問題是,增兵較易,增船太難。粟裕掐指一算,為確保戰役勝利必須在四五小時以內有第一梯隊15萬人左右登陸,並有相當數量的運送第二梯隊船隻,而現手中所有船隻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為第一梯隊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買船又均需時間。別無良策,再思三思,下決心向軍委報告:攻擊臺灣須進一步準備,此役關係重大,我們對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則不應輕易發起攻擊,而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

就在此時,朝鮮戰爭驟然爆發,粟裕絞盡腦汁幾易其稿的攻台方案只好無限期束之高閣,老將軍臨海嗟歎,將未能登陸臺灣視為終生的憾事。

相關閱讀:粟裕3塊彈片殘留頭部54年 火化後發現取出

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大將,從南昌起義到全國解放,著名軍事家、戰略家粟裕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我軍高級將領。他戎馬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 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出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甯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遊擊戰中,他腳踝負傷。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發現了三塊彈片。2003年,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粟裕大將夫人楚青公開了這三塊珍藏近20年的彈片。

今年3月8日,我們來到坐落在北京雨兒胡同的一個四合院,拜訪了楚青老人。早已在客廳等候我們的她看上去身體很硬朗。老人略微梳理了思緒,就給我們講起了粟裕大將頭顱中三塊彈片的來歷。

1930年2月下旬,作為支隊政委的粟裕與支隊長肖勁光率部隨紅四軍進軍贛南地區,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參加了消滅進犯贛南蘇區的國民黨軍唐雲山獨立十五旅的戰鬥。在激烈的戰鬥中,突然敵人一發迫擊炮彈打過來,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覺得頭部被猛地一擊,就倒在地上,昏了過去。戰士們看到支隊政委頭部負傷,滿臉是血,急忙跑過去幫他包紮傷口,並要抬下戰場。粟裕蘇醒後堅決不肯,剛說完“別管我,快去追擊敵人”,又昏了過去。當時,粟裕年僅23歲。送到後方醫院後,醫生給他清洗了傷口,治療三個多月後才傷癒歸隊。水南戰役,紅四軍消滅敵一個旅的兵力,繳獲了大批槍炮。

在以後的革命歲月中,戰事一緊張,或者工作一勞累,粟裕就常犯頭痛頭暈病。原本以為他是被炮彈片炸傷而已,不料,彈片一直留在他的頭顱內。54年後,1984年2月15日,粟裕遺體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負責火化爐的老師傅得知火化的是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將的遺體時,內心充滿了對他的崇敬之情。在篩選骨灰中,老師傅和粟裕大將的長子粟戎生特別仔細。在火化爐床上撿掃骨灰時,他們忽然從頭顱骨灰中發現一塊直徑約有黃豆大小和兩塊綠豆粒大小烏黑色薄片小東西,拿起一看,是三塊殘碎的彈片。當時,粟戎生特別吃驚,難道父親生前的頭痛病,就是這三塊彈片引起的?他立刻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悲痛之中的母親楚青。楚青手捧著三塊彈片,似乎找到了丈夫多年頭痛的真正原因。

在採訪中,楚青老人深情地說:“如果這三塊彈片是粟裕在水南戰役中負傷留下的,算起來在他頭顱裡整整54年了,但我們家人都不知道,他在生前很少講自己過去的作戰經歷。”

“頭部彈片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幾十年來一直折磨著粟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涼水沖頭,或者在頭上戴健腦器,緩解疼痛。我們看著他那痛苦的樣子,既著急,又沒辦法。”回想這些往事,老人臉上掛滿了內疚和悲傷,總是不斷地自責沒能更好地照顧粟裕。

“戰爭年代,一打起仗來,他在前方常常幾天幾夜不睡,我真不知道他是怎麼過來的?後來,他習慣晚上工作,我白天上班,我們經常幾天都見不上面!”我們談話的氣氛似乎有些沉重,把老人帶進了對往事的追思、感傷和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中。她深深地歎了口氣說:“記得他在談起淮海戰役時,說當時他日夜守候在指揮所,注視著戰場情況的變化,設想著臨機處置的方案,曾經連續七天七夜沒有睡覺,頭疼得受不了,就讓警衛員反復摁頭,或用涼水沖頭,或者用看地圖來分散疼痛,帶病指揮作戰。我想如果是彈片鑲在腦子裡,那疼痛一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他超常的堅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特別令人欽佩!”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毛主席曾點將,要粟裕擔負抗美援朝戰爭的指揮重任。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周恩來總理先後兩次召開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我國國防問題,決定抽調戰略預備隊4個軍以及配屬的炮兵、空軍等部隊25萬多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由粟裕任司令員兼政委。後來,毛主席又派陳毅再次向粟裕傳達,明確要求粟裕擔負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

可這時,粟裕身體狀況很不好,每天頭痛頭暈難忍,但仍在堅持工作。當得知毛主席親自點將,他深感這是黨中央、毛主席對自己的信任,義不容辭。立即著手進行擔負新任務的準備,要華東軍區司令部選配指揮部的參謀、通信班子,要華東空軍調查研究侵朝美軍空軍的飛機數量和作戰能力,並向中央軍委建議增調三野九兵團參戰。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頭疼眼暈得非常厲害,不僅難以堅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環視,吃飯時只能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線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報告病情。後經中央軍委批准,他專門到青島療養。半個月後,病情仍不見好轉,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島的羅瑞卿帶信給毛主席,再次報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主席看到粟裕的信,立即覆信,“粟裕同志: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養,直至病癒。修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問好!”後來,黨中央、毛主席決定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經與蘇聯協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繼續治療。可是,他在那裡治療數月後,仍沒有完全解除頭疼的痛苦。

楚青老人及全家把這三塊彈片視為傳家寶。2003年3月,她得知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親自把其中一枚贈送軍科院史館陳列,把另兩枚交給大兒子粟戎生保管。她說:“把彈片交給軍科,是我們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歸宿。”

臨別時,儘管天氣很冷,老人執意要把我們送到大門外。她說:“這是粟裕立下的規矩。他在世時,客人離開他都要親自送到大門口。這些年我們一直也這麼做。”

【本文由“縱觀古今歷史”發佈,2017年03月25日】

但這跟他的指揮能力並沒有關係。一方面是新四軍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戰,另一方面上級的指導方針對他有很大約束。例如在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後,軍部起初竟然不是高興,而是十分擔心。主持工作的饒瀨石害怕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像百團大戰那樣,引起日軍瘋狂報復,也給華中根據地來個“五一大掃蕩”。

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後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鬥都出奇地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拼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相關閱讀:粟裕“盡打神仙仗”連林彪都自歎不如

1946年7月,國民黨軍以5個整編師共15個旅約12萬人的兵力,企圖大舉進犯蘇中解放區,進佔海安、黃橋一線,爾後向北進犯。在得悉國民黨軍將於7月15日同時進攻黃橋、如皋等地後,為爭取先機制敵,華中野戰軍3萬多人在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的指揮下,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備較薄弱的宣家堡、泰興國民黨軍發起攻擊。

在一個半月內,進行了宣(家堡)泰(興)攻堅戰、如(皋)南戰鬥、海安運動防禦戰、李堡戰鬥、丁堰林梓攻堅戰、邵伯陣地防禦戰和如(皋)黃(橋)公路遭遇戰,取得了“七戰七捷”。8月26日,蘇中戰役勝利結束。

關於蘇中戰役的作戰經驗,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起草,於八月二十八日致各戰略區首長電中指出:“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辦理……”毛澤東還寫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一文,專門舉了蘇中戰役的例子。之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便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內容。蘇中戰役,粟裕以三萬劣勢之兵,敢於迎戰十二萬美械國軍,且七戰七捷。

一代戰神林彪,對這個經典戰例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叫來了自己的參謀長劉亞樓,命他收集蘇中戰役更多的資料。劉亞樓勞神費力弄來後,林彪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仔仔細細琢磨了兩天。劉亞樓有事再進去時,林彪忽然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據《名將粟裕珍聞錄》)林彪:“他打的仗我都不敢打”

林彪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突兀的一句話,劉亞樓摸不著頭腦,沒能聽懂。林彪便接著解釋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隨後,林彪鄭重交代劉亞樓,“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戰的資料。”後來,粟裕在戰史上完成的五大奇跡更讓林彪驚歎:

(一)現代戰爭大兵團作戰以戰養戰

“以戰養戰”作為戰爭中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時代已經不多見。在現在戰爭武器裝備對後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條件下,是很難辦到的。但粟裕卻做到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系列戰役最具典型意義。(二)腹背受敵的殲滅戰孟良崮戰役東北林彪打不動新一軍新六軍,粟裕卻能全殲整編74師。有些人就得出,新一軍新六軍比74強的觀點。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就部隊裝備來說,74師和新一軍新六軍不相上下。部隊戰鬥力74師和新一軍不相上下,比新六軍高出許多。孟良崮之所以稱為奇跡,是因為這是一次腹背受敵殲滅戰。25師和83師一部相距74師不過幾公里,在戰鬥打響後很快就能加入戰鬥。其他各路援軍,包括第五軍第十一師到達戰場的時間,最近一兩天,最遠不過幾天的路程。當時的情形,華野大軍在裡面圍殲74師,週邊國軍各部包圍著華野大軍,其險惡程度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三)孤軍深入的殲滅戰豫東之戰現代戰爭條件下,後勤要求不再限於糧草,戰場上也離不開武器彈藥的補充。如果戰鬥失利、武器彈藥得不到補充,部隊要麼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腩之師,要麼成為一支流寇部隊。孤軍深入敵後打殲滅戰,也就粟裕敢做。豫東之戰可以說是整個解放戰爭中的轉捩點,沉重打擊了華東戰場上國軍以兵團規模作戰的信心。

(四)60萬對80萬圍殲戰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這樣的大兵團作戰,敵我兵力對比我軍少於敵軍的情況下,一般會打成擊潰戰,打成殲滅戰很難。淮海戰役名義上雖然有個兩大野戰軍共同作戰,劉鄧大軍實力太弱,實際上只起到了一個阻援兵團的作用,吃黃維兵團根本吃不動。最後,華野派出了4個縱隊加炮縱才搞定。淮海戰役從發起到統一指揮都是粟裕提出來,戰場的大多數決策大多出自粟裕。就連戰爭進行中部隊的糧食供給困難,都是粟裕發現並親自制定解決方案。

(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戰上海戰役

有誰見過這樣的攻城:不能用重武器,攻城中電未停水沒斷;30萬軍隊駐防的大城市,國民黨軍艦可以直接參戰,攻下來後完好無損?這無疑又是一大奇跡。美國援華顧問團團長包德溫,曾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華東共軍的作戰經驗,尤其是他們的進攻精神,在共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這一點,甚至連裝備最好、人數最多的東北共軍也比不上他們。作為一名軍人,我對華東軍事統帥陳毅和粟裕將軍的指揮藝術,不得不表示欽佩。”

“南昌起義後就數我們倆打得好”

由林彪領銜的遼沈戰役中,蔣介石用以“救火”的統帥級別愛將杜聿明,曾重返東北巧施妙計,接走了國軍萬餘勁旅轉運其他戰場,使遼沈戰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遺憾,林彪還叫毛澤東給狠批了一頓。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又企圖故技重施,而粟裕卻沒讓他得逞。杜聿明麾下三十萬蔣校長最後的嫡系精銳,被粟裕圍成了甕中之鼈,絲毫動彈不得,最後杜本人也成了階下之囚。

林彪向劉亞樓索要淮海戰役的資料,劉亞樓卻還沒來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臉不快地責備起來。劉亞樓很有些不解,笑著問道:“林總,你對華野的作戰情況,特別感興趣,是不是想與粟裕同志比個高低?”林彪不無尷尬地說:“你這個人說話欠考慮。首先,我對打了大勝仗的兄弟部隊都很感興趣;第二,我對粟裕同志的瞭解,比你們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我因為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為慎重。”

“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從這番宏論中可以看出,粟裕在林彪心目中的地位。

林彪很重視粟裕的意見和建議

吳法憲曾回憶說:“林彪這人自視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視粟裕的意見和建議。”林彪之女林立衡也回憶說,林彪“在高級別的軍事幹部中,與粟裕來往最多”。1958年粟裕落難後,林彪參加了幾個批判的會議,但他並沒有落井下石,而是與葉劍英、蕭勁光、陳賡等人一起,幫粟裕說了難得的公道話。而且,林彪還專門找到粟裕寬慰他說:“你缺少黨內鬥爭經驗”。

1960年2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多次侃侃而談,全面論述了自己在敵情的估計、戰略方針、戰爭準備,和加強戰略偵察、軍隊建設、民兵、義務兵役制,以及工作作風和總參工作等方面的獨到見解。時為軍委第一副主席的會議主持人林彪聽後很是讚賞。休息期間,他又主動找到粟裕,寒暄之後,鄭重地說,軍事科學院研究要自己出題目,多提問題研究,並說:“軍科應成為總參謀部的參謀部”。一年後的10月,林彪在上海見到粟裕,暢談了許久。林彪叮囑他多到部隊去跑跑,發現什麼問題或有什麼意見,可直接向他反映,面談、打電話、寫信都可以,他還反復徵詢粟裕對部隊以及國防建設的意見。

未攻台成粟裕終身憾事 日雇傭軍加入被迫推遲

弦月如鉤,河漢無聲。

中海側畔懷仁堂的燈光剛剛熄滅,坐落在另外一個地方的一幢琉璃瓦綠頂大樓即刻燈火通明。

總參謀部是中國450萬軍隊的大腦。這位身材瘦小、步履急促的四星將軍則是這棟古色古香建築物的大腦。

粟裕大將的座車駛出中南海,徑直開到總參謀部辦公樓。

交辦的第一件事:將中央軍委的作戰命令立即傳達下去。

然後,攤開、掛起一幅幅各種比例尺的東南沿海和太平洋、遠東地區作戰地圖,對福州軍區擬定的炮擊預案再次進行研究和審定。

一架強大、精確的作戰機器正式啟動,進入點火程式。

1949年,上海解放,粟裕受命組織攻台戰役。

40年過去,大陸方面才將一直視為絕密的攻台計畫及未能遂行的情況披露於世。

粟裕領命之初,攻台形勢相當有利。此時,“蔣委員長”尚未從偌大一個大陸丟棄殆盡的教訓中清醒過來,而把他最後30幾萬部隊分駐海南、臺灣、舟山三大島。戰略構想十分完美:以島嶼對抗大陸,三點成一線,海南扼制廣東、臺灣俯視福廈、舟山鎖閉滬浙,退,可互為犄角鼎足依託;攻,可全線同時展開或突出某一重點。自然,粟裕對“委員長”的部署甚感滿意,你愈是分兵把口,愈有利於我各個擊破。他曾向毛澤東建議,必要時可考慮暫不攻擊較易攻取之舟山,而先攻最難打之臺灣,臺灣既下,統一中國的最後一道難題必將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面對臺灣的7個軍14萬驚弓之旅,粟裕初定以8個軍20余萬人發起攻擊。計畫尚在呈報待批過程中,粟裕的攻台軍一部已分別在膠東沿海、長江口和天目山開始了模擬越海登陸及在臺灣山區作戰的訓練。

“委員長”很快便覺察到了臺灣本島的防禦力量太弱且兵源有限,於是,饑不擇食、慌不擇路,把求助的眼神瞥向了日本,決計以重金招募日本炮灰。不久,一支兩萬餘人的日本雇傭軍開赴臺灣。日本人再次登臨臺灣,雖不是重演50年前的鯨吞強佔,但用武士刀斬斷寶島與大陸的血脈卻如出一轍。

日本兵的頑強、兇悍、團隊精神和戰術精湛又是舉世聞名的,這使得粟裕在評估他們的戰鬥力時,就不能用1=l,而只能用l3的算式來計算:如果兩萬日本兵約等於6萬國民黨兵,那麼6+14=20,臺灣擁有的國民黨守軍戰力應以相當20萬人來看待。如是,原擬8個軍參戰已不夠,粟裕對戰役決心第一次做了較大修改,計畫投入攻台的兵力增加到12個軍、50余萬人。1950年5月,四野發起海南戰役,殲敵3.3萬,拿下全國第二大島。但由於是無海空軍條件作戰,無法封鎖各港口和機場,致使薛嶽率近7萬人撤逃臺灣。此時此刻,“委員長”作出了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許是最為艱難但也最為果斷的決策:三天之內,將舟山12萬守軍悉數秘密撤出,集中一切兵力,確保臺灣基地。

從現象上看,三島已喪其二,轄地僅存台澎金馬,但臺灣兵力陡增1倍,達40萬人,成為一顆名副其實、難以一口咬碎的硬核桃。粟裕迅速向所部發出指示:敵人已集中40萬左右的陸軍及其海空軍全部守備臺灣,未來對台作戰將更加激烈與殘酷,原定以4個軍為第一梯隊的準備已不夠強大,需增加至6個軍。這是他對戰役決心做第二次較大修改。

6月末,情報又偵悉臺灣正加緊補充部隊,估計其陸軍在我未來發動攻擊時可達50萬人,海空軍亦得到加強。粟裕再向軍委和毛澤東報告:我在數量上已無優勢,但只要能登陸成功,且能於突入縱深後站穩腳跟,仍可完成預定任務。為了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3~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至此,粟裕三度修改戰役方案,計畫參戰兵力達16個軍以上。

問題是,增兵較易,增船太難。粟裕掐指一算,為確保戰役勝利必須在四五小時以內有第一梯隊15萬人左右登陸,並有相當數量的運送第二梯隊船隻,而現手中所有船隻僅夠裝運4個加強師,為第一梯隊所需的一半,征船造船買船又均需時間。別無良策,再思三思,下決心向軍委報告:攻擊臺灣須進一步準備,此役關係重大,我們對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則不應輕易發起攻擊,而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

就在此時,朝鮮戰爭驟然爆發,粟裕絞盡腦汁幾易其稿的攻台方案只好無限期束之高閣,老將軍臨海嗟歎,將未能登陸臺灣視為終生的憾事。

相關閱讀:粟裕3塊彈片殘留頭部54年 火化後發現取出

從普通士兵到共和國大將,從南昌起義到全國解放,著名軍事家、戰略家粟裕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我軍高級將領。他戎馬一生,先後6次負傷。頭部兩次負傷,在武平戰鬥中,子彈從他右耳上側頭部顳骨穿過;在水南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手臂兩次負傷,在硝石與敵作戰中,他左臂負重傷留下殘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贛邊的轉戰 中,他右臂中彈,新中國成立後才取出子彈。除此之外,1929年攻佔甯都時,他臀部負傷;1936年在雲合開展遊擊戰中,他腳踝負傷。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後,家人從他火化的頭顱骨灰中,竟發現了三塊彈片。2003年,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粟裕大將夫人楚青公開了這三塊珍藏近20年的彈片。

今年3月8日,我們來到坐落在北京雨兒胡同的一個四合院,拜訪了楚青老人。早已在客廳等候我們的她看上去身體很硬朗。老人略微梳理了思緒,就給我們講起了粟裕大將頭顱中三塊彈片的來歷。

1930年2月下旬,作為支隊政委的粟裕與支隊長肖勁光率部隨紅四軍進軍贛南地區,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參加了消滅進犯贛南蘇區的國民黨軍唐雲山獨立十五旅的戰鬥。在激烈的戰鬥中,突然敵人一發迫擊炮彈打過來,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覺得頭部被猛地一擊,就倒在地上,昏了過去。戰士們看到支隊政委頭部負傷,滿臉是血,急忙跑過去幫他包紮傷口,並要抬下戰場。粟裕蘇醒後堅決不肯,剛說完“別管我,快去追擊敵人”,又昏了過去。當時,粟裕年僅23歲。送到後方醫院後,醫生給他清洗了傷口,治療三個多月後才傷癒歸隊。水南戰役,紅四軍消滅敵一個旅的兵力,繳獲了大批槍炮。

在以後的革命歲月中,戰事一緊張,或者工作一勞累,粟裕就常犯頭痛頭暈病。原本以為他是被炮彈片炸傷而已,不料,彈片一直留在他的頭顱內。54年後,1984年2月15日,粟裕遺體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負責火化爐的老師傅得知火化的是仰慕已久的粟裕大將的遺體時,內心充滿了對他的崇敬之情。在篩選骨灰中,老師傅和粟裕大將的長子粟戎生特別仔細。在火化爐床上撿掃骨灰時,他們忽然從頭顱骨灰中發現一塊直徑約有黃豆大小和兩塊綠豆粒大小烏黑色薄片小東西,拿起一看,是三塊殘碎的彈片。當時,粟戎生特別吃驚,難道父親生前的頭痛病,就是這三塊彈片引起的?他立刻把這一情況告訴了悲痛之中的母親楚青。楚青手捧著三塊彈片,似乎找到了丈夫多年頭痛的真正原因。

在採訪中,楚青老人深情地說:“如果這三塊彈片是粟裕在水南戰役中負傷留下的,算起來在他頭顱裡整整54年了,但我們家人都不知道,他在生前很少講自己過去的作戰經歷。”

“頭部彈片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幾十年來一直折磨著粟裕,給他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涼水沖頭,或者在頭上戴健腦器,緩解疼痛。我們看著他那痛苦的樣子,既著急,又沒辦法。”回想這些往事,老人臉上掛滿了內疚和悲傷,總是不斷地自責沒能更好地照顧粟裕。

“戰爭年代,一打起仗來,他在前方常常幾天幾夜不睡,我真不知道他是怎麼過來的?後來,他習慣晚上工作,我白天上班,我們經常幾天都見不上面!”我們談話的氣氛似乎有些沉重,把老人帶進了對往事的追思、感傷和對親人的深切懷念之中。她深深地歎了口氣說:“記得他在談起淮海戰役時,說當時他日夜守候在指揮所,注視著戰場情況的變化,設想著臨機處置的方案,曾經連續七天七夜沒有睡覺,頭疼得受不了,就讓警衛員反復摁頭,或用涼水沖頭,或者用看地圖來分散疼痛,帶病指揮作戰。我想如果是彈片鑲在腦子裡,那疼痛一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他超常的堅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特別令人欽佩!”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毛主席曾點將,要粟裕擔負抗美援朝戰爭的指揮重任。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周恩來總理先後兩次召開國防會議,討論朝鮮局勢和我國國防問題,決定抽調戰略預備隊4個軍以及配屬的炮兵、空軍等部隊25萬多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由粟裕任司令員兼政委。後來,毛主席又派陳毅再次向粟裕傳達,明確要求粟裕擔負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

可這時,粟裕身體狀況很不好,每天頭痛頭暈難忍,但仍在堅持工作。當得知毛主席親自點將,他深感這是黨中央、毛主席對自己的信任,義不容辭。立即著手進行擔負新任務的準備,要華東軍區司令部選配指揮部的參謀、通信班子,要華東空軍調查研究侵朝美軍空軍的飛機數量和作戰能力,並向中央軍委建議增調三野九兵團參戰。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頭疼眼暈得非常厲害,不僅難以堅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環視,吃飯時只能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線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報告病情。後經中央軍委批准,他專門到青島療養。半個月後,病情仍不見好轉,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島的羅瑞卿帶信給毛主席,再次報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主席看到粟裕的信,立即覆信,“粟裕同志: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養,直至病癒。修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問好!”後來,黨中央、毛主席決定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經與蘇聯協商,安排粟裕到莫斯科繼續治療。可是,他在那裡治療數月後,仍沒有完全解除頭疼的痛苦。

楚青老人及全家把這三塊彈片視為傳家寶。2003年3月,她得知軍事科學院籌建院史館,親自把其中一枚贈送軍科院史館陳列,把另兩枚交給大兒子粟戎生保管。她說:“把彈片交給軍科,是我們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歸宿。”

臨別時,儘管天氣很冷,老人執意要把我們送到大門外。她說:“這是粟裕立下的規矩。他在世時,客人離開他都要親自送到大門口。這些年我們一直也這麼做。”

【本文由“縱觀古今歷史”發佈,2017年03月25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