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陳雨露:需深入研究Fintech 對全球金融穩定的影響

【財新網】3月24日,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金融業重要的發展趨勢, 其中, 區塊鏈技術開發與數位貨幣的發行、使用與國際監管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和前沿領域, 部分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正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人民銀行推動的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票據交易平臺, 走在了區塊鏈技術實際應用的全球前列。 “下一步, 需要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對個人資產安全、隱私保護、全球金融穩定以及對全球金融治理架構的影響。

”陳雨露表示。

前述主題是2008年以來, 世界範圍內的中央銀行研究的四大主題之一。 陳雨露指出, 這四大主題主要包括:把金融因素系統性地引入宏觀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型;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球實驗及其正常化;宏觀審慎政策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金融發展的新理念及其實踐。

第一個主題方面, 危機後, 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央行研究人員達成了重要共識, 即宏觀經濟和金融理論需要在全面納入內生性金融體系的基礎上予以系統重構, 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同時包含“金融-實體經濟-政策”相互作用的新理論框架。 其中, 引入金融市場波動順週期性和“超調”作為金融行為範式的基本假定,

是近年來宏觀經濟學認識論上的一個很大突破。 除了系統性地引入金融因素外, 還可能需要考慮異質性微觀主體、開放條件和通脹動態機制等與此相關的一攬子問題。

對於第二個主題, 陳雨露表示, 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大規模、長期使用, 是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政策實踐的鮮明特徵之一。 這是全球金融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重大實驗。 從概念上看, 非常規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在嚴重衝擊之後, 中央銀行為恢復金融市場和金融仲介功能以及緩解金融體系脆弱性等方面的政策。 第二類是在利率接近零下限情況下, 通過對前瞻性指引或者大規模資產購買,

為經濟活動提供支持的一系列政策。

他強調說, 從政策效果看, 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刻, 短期內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 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質疑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 “未來一段時期, 有關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路徑、退出策略, 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應等課題, 亟待各國央行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 在貨幣政策操作上, 注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第三個主題, 危機以來, 宏觀審慎政策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框架改革的重心。 同時, 宏觀審慎政策的實踐發展非常快, 基本形成了包含目標、評估、工具、政策實施與傳導、治理架構等在內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對此, 陳雨露表示, 中國央行已明確提出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 積極探索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配合。 今後, 還要在借鑒國際經驗基礎上, 統籌做好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綜合資訊統計的管理工作,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目前, 中國央行在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2004年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 分類開展信貸政策, 這都體現了宏觀審慎政策的思想。 2009年人民銀行開始系統研究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2011年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制度,

並在2015年將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 當年又將外匯流動性和跨境資金流動納入了宏觀審慎管理範疇。

在第四個主題方面, 陳雨露指出, 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 途徑和方式很多, 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 人民銀行將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五大新發展理念貫穿于金融改革發展穩定的全過程, 尤其是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FinTech)等領域, 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創新。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