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說平原君在長平之戰中並非像太史公司馬遷所說的“利令智昏”?

戰國末期, 六國得以苟延殘喘數十年, 實賴“戰國四公子”之力。 而其中出力最大、影響最久者, 莫過於平原君趙勝。

平原君, 嬴姓趙氏, 名勝, 趙武靈王之子, 趙惠文王的弟弟, 是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 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以善於養士而聞名。 和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公子。

平原君的一生經歷了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兩代君主, 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 平原君三次出任相國, 三次被罷免, 又三次恢復相位, 稱得上是趙國政壇不倒的傳奇人物。

其于主政于趙之數十年間, 曾以推薦名將趙奢為其大功。 並以得“毛遂自薦”而聯楚抗秦而聞名於後世。 然因秦趙長平之戰, 趙大敗于秦, 太史公在究其根源時, 批評“始作俑者”平原君為“利令智昏”, 此論實有失公允。

先是, 韓敗于秦後, 欲割上党地與秦, 守將馮亭不願降秦, 同上党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

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於是, 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欲引趙國抗秦。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 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 他認為馮亭不將上党交給秦國, 是想嫁禍給趙國, 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 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 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 經年累月的攻打, 也攻不下一座城池。 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 這是大利, 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於是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 而令廉頗領軍駐于長平, 遂引發長平之戰。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 趙王以趙奢之子趙括替代廉頗為將, 秦軍包圍趙軍, 趙括投降, 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 趙孝成王九年(前257年), 秦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後在平原君和毛遂的竭力說服下, 楚國和魏國聯軍救趙;平原君散盡家財犒賞軍隊, 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由其門下李同率領攻擊秦軍,

秦軍退卻三十裡。

楚、魏援軍隨後趕來, 解了邯鄲之圍, 秦軍始解圍退去。 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裡, 太史公司馬遷如此評價平原君:“平原君, 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 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 邯鄲幾亡。 ”

在當時戰國後期,

以秦之強, 中原大地獨趙國之軍事實力可與之抗衡, 韓國共鄰于趙秦, 以其之具有戰略意義之上党地區(秦國東出中原的要地), 加之于秦, 則秦愈強;加之于趙, 則趙于秦之劣勢為之減弱。 且趙國得上黨十七城, 非得地也, 且得馮亭等數萬將士, 此謂不世之功。 平原君為強趙之遠謀, 為國家戰略利益之所使, 原本無可厚非。

而後面戰爭發展,因趙王舍名將廉頗而用書生趙括,致使長平軍敗,邯鄲被圍,其趙王用將之罪也,就事論事,原不該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且觀平原君之平日用事,因其妾笑跛而殺之,以散盡家財而募軍擊秦,皆非“利令智昏”之輩。且以始作俑者之馮亭論之,其以上党地區,甯與中原之趙,不與虎狼之秦,在當時亦可視為維護中原主體地位之正確選擇和英雄血性,而絕非“邪說”。太史公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趙勝,實只見其果而不究其因,只見其表而不探其微,以純粹文史學家之眼光見之于政治家、謀略家之歷史抉擇,此中可見認識上的較大局限性。

而後面戰爭發展,因趙王舍名將廉頗而用書生趙括,致使長平軍敗,邯鄲被圍,其趙王用將之罪也,就事論事,原不該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且觀平原君之平日用事,因其妾笑跛而殺之,以散盡家財而募軍擊秦,皆非“利令智昏”之輩。且以始作俑者之馮亭論之,其以上党地區,甯與中原之趙,不與虎狼之秦,在當時亦可視為維護中原主體地位之正確選擇和英雄血性,而絕非“邪說”。太史公以“利令智昏”加之于平原君趙勝,實只見其果而不究其因,只見其表而不探其微,以純粹文史學家之眼光見之于政治家、謀略家之歷史抉擇,此中可見認識上的較大局限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