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沒錢也發愁:看看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花了多少錢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後, 清政府開始各路調兵遣將圍剿太平軍。 太平天國運動歷時14年才覆滅, 死亡人數達到1.6億, 整個中國人口銳減40%, 幾乎將康雍乾三代盛世所增長的人口消除掉。 而與大量人口減少相對應的, 則是巨額財產的損失。

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半個中國, 所到之處便取官府之褲銀, 沒收富貴之家之田產、財物充為軍用。 太平天國攻下武昌時, 除了盡取府庫資金為己用外, 還從各級官員家中搜取銀錢。 據說僅在一官員家中, 就搜出了白銀數百萬兩。 在攻佔南京時, 更是從府庫中搜出了1800萬兩白銀。

咸豐皇帝

天國之人不蓄私產, 全部收歸聖庫, 按照人口進行供給分配。 太平軍興起之時, 會眾韋昌輝、胡以晃等皆是富貴之家, 為資助太平軍起義紛紛出賣田地, 廣大的拜上帝教徒入會之時便將所有財產充入聖庫。 加之後來太平軍又攻佔了半壁江山,

更佔據了富庶的江浙。 因此, 太平軍的作戰經費相對清政府來說是比較充足的。

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清政府在金田起義後的1851年1月至9月間, 就從戶部撥付了白銀600萬兩作為軍費。 隨著太平軍沖出廣西, 戰事擴大, 1853年左右清政府撥付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增至1800萬兩。

清政府當時一年的財政收入為3600萬兩左右, 金田起義爆發的前2年, 清政府就花了全年財政收入的1/2。

清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是田賦、鹽稅和關稅, 每年收入大概3000-4000萬兩左右。 其中, 田賦占了收入的絕大部分, 每年收入3000萬兩, 鹽稅和關稅僅為200-600萬兩左右, 這符合中國傳統的農業經濟主導體制。

大清金幣

大清銀幣

這是收入, 那麼清政府的支出有哪些呢?

第一當然是官員的薪水, 也稱之為俸祿;第二是各地倉庫備糧的支出, 糧食儲備是戰略問題, 不得不重視。 第三才是軍餉、河工和賑災等的費用。

大清皇帝到底有多少錢?請看清政府最富裕的康雍乾三世戶部存銀詳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戶部存銀800萬兩, 雍正年間增加到6000萬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加到7800萬兩有餘。

然而, 自嘉慶朝白蓮教起義之後, 清鎮府不得不從府庫中支出大量白銀鎮壓白蓮教。 白蓮教起義長達十餘年, 清政府耗費2億兩白銀才將白蓮教鎮壓下去。 緊接著,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清政府戰敗, 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萬兩。 康雍乾三世積存下來的千萬家底已經被掏空, 府庫枯竭, 只得多次向民間搜刮。

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廷還有800余萬兩白銀, 道光三十年十月, 短短十個月過去, 清廷只有存銀187萬兩了。 真是花錢如流水, 流去不復回。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 清廷的家底就是這187萬兩。 為鎮壓金田起義, 清廷動員王公大臣捐款, 將官職明碼標價, 緊急湊了600萬兩作為軍費。 而這點家當, 當時有人擔憂的指出:“三個月如不能獲勝, 將不能支矣。 ”

大清製錢

打仗花錢,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購買武器,招募士兵,犒勞將士,每一筆都需要錢。皇帝的府庫沒錢,就只能想別的辦法來彌補。

第一個辦法是印製大面額的錢幣,這一舉措從咸豐三年開始。當時市面上流行的貨幣是白銀和製錢(也就是銅錢等非銀貨幣),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大面額發行製錢,後來又推出類似紙幣的官票代替白銀。清政府天真地以為“造百萬就有百萬之利,造千萬就有千萬之利。”

然而,正如現在的貨幣流通一樣,濫發紙幣將嚴重造成錢不值錢,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這一情況和後來國民黨經濟崩潰時濫發法幣導致法幣嚴重貶值的情況類似。

大面額製錢迅速貶值,白銀價格持續飛漲,嚴重的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加上大面額的鐵制、鉛製錢不斷被民間盜鑄,市場更加混亂。

據統計:1856年,白銀一兩換製錢(銅錢)2500文,官票1兩僅能換取銅錢800文,貶值率達到30%,1859年白銀一兩換取製錢6000文,而官票則只有200文。1860年左右,官票徹底失去了作用,與廢紙無異。

清朝發行的官票

鑄大錢、發官票等套走了老百姓手中的銀兩,導致人民更加貧困,經濟更加混亂,而清政府通過這一手段在幾年間從民間搜刮的白銀多達6000萬兩。

除了套取老百姓手中的白銀外,清政府還大肆賣官以此來增加財政收入。當時的賣官稱之為“捐輸”,捐也稱捐官,花點錢就可以捐一個官來做,或者買得一個官名。輸也是一樣,給清政府輸送白銀,獲得一官半職。

清朝末年,為應付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不得不將官位元明碼標價。而這種行為雖然加速了清政府的腐敗墮落,卻也能在短時間之內解決燃眉之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就大肆賣官鬻爵,短短兩三年之內就獲得白銀600多萬兩,而這些錢全都作為軍費用於鎮壓太平軍。

太平天國後期奢侈浪費

國家有難,不少人花錢買官,王公大臣捐錢報國。在輸款方面,1851年至1853年期間,總共輸得白銀492萬兩。此外,地方大員為鎮壓太平軍自籌軍費,只得設置關卡向過往商旅抽取厘金;厘金按照貨物比例抽取,為解決軍餉提供了辦法。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沒有朝廷撥款,只能自籌經費,抽取厘金成了一大法寶。

李鴻章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太平天國運動)田畝盡毀,錢糧難征,正項既不足以養兵,必須厘金濟餉。”

除了鑄大錢,捐輸和抽厘金外,為撲滅越來越強的太平天國,清政府還設置苛捐雜稅、向外國銀行借錢,用中國的鐵路、礦山、海關做抵押等等。據相關資料顯示:清政府從1840年到1911年總共從西方列強的銀行借款總額為13.1億兩,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的借款多達4556348兩,即達到了460萬兩,占了這一時期所有外債的99.3%。

按照太平天國興起前三年清政府支出的1800萬兩計算,清政府(包括團練自籌經費)鎮壓太平天國每年的花費(由於太平軍後面越來越強,佔據了半壁江山,又攻取了江南富裕地方,所以軍費大概為前期的2倍)每年大概為3600萬兩即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時間,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總花費大約為45000萬兩,即4.5億兩白銀。

當然,這只是按照清政府每年征剿的花費大致推算,由於缺乏完整詳實的資料統計,加之地方勢力如湘軍、淮軍等都是自籌經費,自征自用,因而並不能清楚地瞭解所有花費的總數。而對比征剿白蓮教起義10年花費2億兩來看,征剿太平天國14年花費4.5億兩並不誇張。

按照當時的銀價與購買力,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50—220元人民幣,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的花費(按照150元算)大概相當於今天的675億元人民幣。

大清製錢

打仗花錢,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購買武器,招募士兵,犒勞將士,每一筆都需要錢。皇帝的府庫沒錢,就只能想別的辦法來彌補。

第一個辦法是印製大面額的錢幣,這一舉措從咸豐三年開始。當時市面上流行的貨幣是白銀和製錢(也就是銅錢等非銀貨幣),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大面額發行製錢,後來又推出類似紙幣的官票代替白銀。清政府天真地以為“造百萬就有百萬之利,造千萬就有千萬之利。”

然而,正如現在的貨幣流通一樣,濫發紙幣將嚴重造成錢不值錢,物價飛漲,通貨膨脹。這一情況和後來國民黨經濟崩潰時濫發法幣導致法幣嚴重貶值的情況類似。

大面額製錢迅速貶值,白銀價格持續飛漲,嚴重的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加上大面額的鐵制、鉛製錢不斷被民間盜鑄,市場更加混亂。

據統計:1856年,白銀一兩換製錢(銅錢)2500文,官票1兩僅能換取銅錢800文,貶值率達到30%,1859年白銀一兩換取製錢6000文,而官票則只有200文。1860年左右,官票徹底失去了作用,與廢紙無異。

清朝發行的官票

鑄大錢、發官票等套走了老百姓手中的銀兩,導致人民更加貧困,經濟更加混亂,而清政府通過這一手段在幾年間從民間搜刮的白銀多達6000萬兩。

除了套取老百姓手中的白銀外,清政府還大肆賣官以此來增加財政收入。當時的賣官稱之為“捐輸”,捐也稱捐官,花點錢就可以捐一個官來做,或者買得一個官名。輸也是一樣,給清政府輸送白銀,獲得一官半職。

清朝末年,為應付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不得不將官位元明碼標價。而這種行為雖然加速了清政府的腐敗墮落,卻也能在短時間之內解決燃眉之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就大肆賣官鬻爵,短短兩三年之內就獲得白銀600多萬兩,而這些錢全都作為軍費用於鎮壓太平軍。

太平天國後期奢侈浪費

國家有難,不少人花錢買官,王公大臣捐錢報國。在輸款方面,1851年至1853年期間,總共輸得白銀492萬兩。此外,地方大員為鎮壓太平軍自籌軍費,只得設置關卡向過往商旅抽取厘金;厘金按照貨物比例抽取,為解決軍餉提供了辦法。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沒有朝廷撥款,只能自籌經費,抽取厘金成了一大法寶。

李鴻章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太平天國運動)田畝盡毀,錢糧難征,正項既不足以養兵,必須厘金濟餉。”

除了鑄大錢,捐輸和抽厘金外,為撲滅越來越強的太平天國,清政府還設置苛捐雜稅、向外國銀行借錢,用中國的鐵路、礦山、海關做抵押等等。據相關資料顯示:清政府從1840年到1911年總共從西方列強的銀行借款總額為13.1億兩,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的借款多達4556348兩,即達到了460萬兩,占了這一時期所有外債的99.3%。

按照太平天國興起前三年清政府支出的1800萬兩計算,清政府(包括團練自籌經費)鎮壓太平天國每年的花費(由於太平軍後面越來越強,佔據了半壁江山,又攻取了江南富裕地方,所以軍費大概為前期的2倍)每年大概為3600萬兩即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時間,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總花費大約為45000萬兩,即4.5億兩白銀。

當然,這只是按照清政府每年征剿的花費大致推算,由於缺乏完整詳實的資料統計,加之地方勢力如湘軍、淮軍等都是自籌經費,自征自用,因而並不能清楚地瞭解所有花費的總數。而對比征剿白蓮教起義10年花費2億兩來看,征剿太平天國14年花費4.5億兩並不誇張。

按照當時的銀價與購買力,一兩銀子相當於今天的150—220元人民幣,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的花費(按照150元算)大概相當於今天的675億元人民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