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新生寶寶感染致命細菌,只因為媽媽吃了這個東西?

最近, 有新聞稱, 一位美國婦女生完孩子後吃了自己的胎盤, 進而導致寶寶傳染了一種致命細菌, 前後兩次被送進 ICU 病房。

新聞中說道的致命細菌是一種叫做 B 族鏈球菌(GBS)的細菌。 疾病控制和防禦中心的科學家們認為, 寶寶之所以感染, 很可能是因為這位媽媽吃了胎盤。

寶寶兩次感染 GBS 細菌真的是因為媽媽吃了胎盤嗎?這可說不準。

丁香媽媽特地請了新生兒科醫師張成強, 讓他給咱們說說這個蹊蹺的病例。

GBS 病菌感染對產婦和寶寶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通常, 產婦懷孕 35~37 周左右, 醫生會建議做 GBS 相關檢查, 確定產婦是否為帶菌者。

對於攜帶這種細菌的媽媽, 她的寶寶出生後第一天和第二天均需要做相關的檢查, 確定是否受到該細菌的感染。 而新聞中沒有提及給新生嬰兒檢查的內容。

另外, 嬰兒感染的這種細菌的傳染途徑有限, 一般是在母親分娩過程中造成新生兒感染;而在寶寶出生後, 母乳餵養不會導致此類細菌的傳播。

因此, 寶寶的感染和媽媽吃胎盤應該沒有直接關係。

雖然這條新聞不算嚴謹, 沒能論證吃胎盤和感染這種可怕的病菌有直接關係, 但胎盤確實不可以隨便吃。

因為吃胎盤不一定可以大補身體,

反而存在一定的風險。

為什麼呢?下面就請雲無心博士來扒一扒「吃胎盤」這件事。

都說胎盤大補, 究竟哪裡補?

就胎盤的組成成分而言, 它跟其他內臟器官是一樣的, 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等。 此外, 還含有激素等各類與生長和免疫有關的活性物質。

傳說中大補的成分, 其實就是指胎盤中含有的蛋白質與激素。

1.蛋白質

首先, 這些活性物質中一大部分是蛋白質大分子, 但在經過烹飪、炮製、消化之後, 便不再具有本來的生理活性了。

也許有人會問, 把胎盤中提取分離出「胎盤素」製成類注射液, 不就可以保持蛋白質的活性了嗎?

這話聽起來並沒有錯。

只是, 直接把大分子注射進血液, 產生過敏或者其他輸液反應的風險很高。

為了「無所謂有的好處」去冒「不可忽略的風險」, 太不值當。

運氣稍微差點, 就會「偷雞不成反蝕米」。

2.激素

胎盤中還有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質, 比如雌激素和孕激素, 可以被直接吸收。

但是, 隨意補充性激素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比如雌激素過多會增加女性的乳腺癌風險, 而男性則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

至於那些因為身體狀況確實需要補充雌激素的女性, 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 服用劑量明確、品質可靠的雌激素產品。

胎盤或者來自於胎盤的產品, 雌激素的活性不清楚, 其他雜質成分不明確,貿然服用,無異於拿自己當小白鼠。

關於吃胎盤的科學研究

為了證實它是否有傳說中的功效,也有過一些科學研究。

查看 1950 年以來公開發表的關於食用胎盤對女性功效的研究,結論是「健康功效和風險需要進一步研究」。

這句學術結論,翻譯成日常用語的話,就是:

食用胎盤是否有用?不清楚。

食用胎盤是否安全?也不清楚。

為了未知的「大補」「美容」「抗衰老」去冒未知的重大風險,可能真的不值得。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張成強 雲無心。

其他雜質成分不明確,貿然服用,無異於拿自己當小白鼠。

關於吃胎盤的科學研究

為了證實它是否有傳說中的功效,也有過一些科學研究。

查看 1950 年以來公開發表的關於食用胎盤對女性功效的研究,結論是「健康功效和風險需要進一步研究」。

這句學術結論,翻譯成日常用語的話,就是:

食用胎盤是否有用?不清楚。

食用胎盤是否安全?也不清楚。

為了未知的「大補」「美容」「抗衰老」去冒未知的重大風險,可能真的不值得。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張成強 雲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