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英法聯軍差點終結“閃電戰”,敦克爾克大撤退本可避免?

1940年5月10日淩晨兩點半, 64名傘兵越過荷蘭邊境, 標誌著納粹德國對西歐“閃電戰”攻勢的開始。 當日五點半左右, 準備萬全的德軍A、B兩大集團軍群共74個師分別攻入了比利時與荷蘭。 為了有足夠的出兵理由, 德國還自導自演了一場苦肉計, 秘密派飛機對德國境內的一所大學進行轟炸, 造成數百人的死傷。

▲德軍在歐洲一度所向無敵

德國的處心積慮, 反襯出荷、比兩國的天真幼稚。 戰前, 雖然英、法方面早已獲得了一旦開戰德國會毫不在乎荷、比的中立而直接攻佔兩國的情報, 但是荷、比兩國卻都將和平寄希望於“不給德國人侵略藉口”, 甚至德軍大兵壓境時還拒絕與英、法進行軍事合作。

▲二戰時的荷蘭軍隊

直到德國入侵兩國後, 兩國還在試圖對德國進行抗議, 但他們的抗議照會均得到了德國的拒絕。 荷蘭女王只能隔空喊話“對這一史無前例的背信棄義和破壞文明國家之間一切正當關係的行為提出憤怒抗議”, 但這種指責並不能傷害德軍分毫。

▲正在隔空“駡街”的荷蘭女王

戰前, 因為荷蘭方面拒絕和英、法合作, 所以盟軍軍隊無法進入比、荷境內駐紮, 但是兩國境內的亞伯特運河、埃斯克河和馬斯河下游一帶的有著重要的反坦克天然屏障.如果直接放棄在這一地區進行佈防, 那麼盟軍便需要增加三十個師左右的兵力在後方佈防, 這一規模的兵力是當時的盟軍無法組織的。 最終盟軍制訂了一個折衷的“D計畫”, 即在德國侵犯比、荷的第一時間進駐前文提到的地域抵禦德軍進攻。

▲訓練中的英軍

德軍發動進攻後, 盟軍部署在法國北部的20個師按照“D計畫”朝馬斯河方向前進, 以期能和比利時軍隊匯合並合力建立防線。 但是事與願違, 因為德軍閃電般的進攻, 大量難民朝著與盟軍前進方向相反的方向逃難,

結果很快就將盟軍的前路堵截的水泄不通.再加上德軍的空襲, 盟軍的行進極為緩慢, 直到5月14日才在預定位置構建了一條鬆散而且破碎的防線, 有的地段連戰壕都沒有, 有的地段甚至沒有軍隊把守。

▲行進中的英軍

然而就是這麼一條漏洞百出的防線, 盟軍在這裡與德軍一戰的願望也沒能實現。因為由以古德里安為前鋒的德軍裝甲集群已經穿越了被認為不可通過的阿登山區,繞過被法軍寄予厚望的“馬其諾防線”,在5月12日就佔領了法國重鎮色當。5月15日時,已經大量湧入了法國。德軍的中央突破導致部署在比、荷的盟軍陷入了被德軍分割包圍的危險之中,最終不得不撤退。

▲馬其諾防線示意圖,這條防線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堅固,其薄弱環節很多

古德里安決定繼續向英吉利海峽突進。本來古德里安孤軍深入,本來已經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因為位於古德里安側翼的法國第24軍畏縮不前,沒有抓住機會進行反擊,而是將軍隊分散部署在了一條將近20公里的戰線上試圖攔截德軍,結果自然是被德軍突破了防線。

▲行軍中的古德里安

不過古德里安的冒進在他的上級克萊斯特看來,是在鋌而走險,於是要求古德里安停下腳步等待後援。這一命令自然與主張極速前進的古德里安水火不容,兩人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古德里安越級上報,請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批准他的西進計畫,最終獲得了批准。

▲在法國的德軍

但是德軍的推進遇到了越來越嚴重的阻撓,並不是所有盟軍都被德軍嚇破了膽。5月17日,德軍在塞爾河沿岸就遭到了由戴高樂指揮的第4裝甲師的來自側翼的阻擊。德軍推進的速度被迫減緩。德軍被拖住的當天,希特勒也為此十分緊張,根據相關將領的回憶,希特勒“對南翼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擔心。他狂怒地尖叫著說,我們正在走向破壞整個作戰計畫和冒失敗風險的道路”。但最終,戴高樂因為兩翼均受到威脅不得不後撤,德軍還是繼續西進,5月18日時已經佔領了聖康坦和勒卡托。

▲法軍裝甲兵

之後的德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一路則是向北。5月20日時,急速推進的德軍出現了開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因為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的裝甲部隊推進速度過快,領先了後方德軍將近160公里,導致德軍裝甲部隊的側翼完全暴露。如果盟軍能抓住這一機會,實施側翼突擊,無疑能對德軍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會成為德軍的滅頂之災。

▲戰鬥中的法軍

但是此時的盟軍內部,因為開戰以來戰局的急速變化,已經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雖然當時的法軍司令魏剛也發現了這個缺口,並制訂了一個名為“魏剛計畫”的作戰方案,但是因為戰局的連番失利,魏剛並沒有必勝的信心。

▲馬其諾防線一角

最終盟軍於5月21日,在阿拉斯地區附近發起了一次有限的反擊。參加的只有英軍的四個步兵旅和一個坦克旅以及法軍的第3輕型機械化師,其中法軍的第3輕型機械化師還是在英軍發起進攻後才加入戰鬥。但是這次反擊卻仿佛“當頭一棒”重擊在了志得意滿的德軍頭上,德軍在盟軍的反擊下被迫後撤了將近20公里,損失了將近50%的坦克,還有將近400人被俘,這一失利後來被德軍稱為“阿拉斯危機”。事後,在阿拉斯吃了苦頭的德軍為了洩憤,還處決了100名英軍戰俘。

▲二戰時的法軍裝甲部隊

但這次取得不俗成果的反擊卻在英軍將領戈特的決定下戛然而止了。戈特認為此時盟軍兩翼都已被德軍威脅,唯一合理的決策是朝海岸撤退,於是英軍停止反擊,迅速朝敦克爾克方向撤退。而殘餘的法軍獨木難支,不得不跟隨英軍一起撤退。而德軍也在盟軍的反擊和抵抗下謹慎了起來,後來希特勒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就有這番考慮在內。

▲敦克爾克大撤退地圖

後來的歷史眾所周知,盟軍在敦克爾克這一地區上演了被後世稱為“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撤退行動。大約有34萬盟軍士兵撤退到了英國,法軍第1軍的4萬法軍則因為來不及撤出被德軍俘虜。同時盟軍幾乎在敦克爾克丟棄了所有的武器裝備,事後的英國甚至窘迫到需要找蘇聯進口步槍來解決棘手的軍備缺乏問題。難怪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說敦克爾克大撤退“完全不是什麼勝利,而僅僅是僥倖地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災難”

▲盟軍丟棄在敦克爾克的裝備

而盟軍之所以能撤退,除了歸功於無畏的英、法水手們以外,在敦克爾克週邊阻擊德軍的盟軍也功不可沒。在里爾,法軍第1軍的4萬官兵和少數英軍面對氣勢洶洶的德軍三個裝甲師和三個步兵師共11萬人,800輛坦克。他們不僅頂住了德軍的進攻,還數次發動反擊,甚至俘虜了德軍253步兵師的師長弗裡茨·屈勒,其戰鬥力不可謂不強。但是這些精兵強將最終都被盟軍上層的無能與自私葬送了,不僅成就了納粹德國的輝煌戰績,也背上了“無能”的駡名,成為了後人茶餘飯後譏笑的對象。

▲進入巴黎的德軍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盟軍在這裡與德軍一戰的願望也沒能實現。因為由以古德里安為前鋒的德軍裝甲集群已經穿越了被認為不可通過的阿登山區,繞過被法軍寄予厚望的“馬其諾防線”,在5月12日就佔領了法國重鎮色當。5月15日時,已經大量湧入了法國。德軍的中央突破導致部署在比、荷的盟軍陷入了被德軍分割包圍的危險之中,最終不得不撤退。

▲馬其諾防線示意圖,這條防線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堅固,其薄弱環節很多

古德里安決定繼續向英吉利海峽突進。本來古德里安孤軍深入,本來已經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因為位於古德里安側翼的法國第24軍畏縮不前,沒有抓住機會進行反擊,而是將軍隊分散部署在了一條將近20公里的戰線上試圖攔截德軍,結果自然是被德軍突破了防線。

▲行軍中的古德里安

不過古德里安的冒進在他的上級克萊斯特看來,是在鋌而走險,於是要求古德里安停下腳步等待後援。這一命令自然與主張極速前進的古德里安水火不容,兩人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古德里安越級上報,請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批准他的西進計畫,最終獲得了批准。

▲在法國的德軍

但是德軍的推進遇到了越來越嚴重的阻撓,並不是所有盟軍都被德軍嚇破了膽。5月17日,德軍在塞爾河沿岸就遭到了由戴高樂指揮的第4裝甲師的來自側翼的阻擊。德軍推進的速度被迫減緩。德軍被拖住的當天,希特勒也為此十分緊張,根據相關將領的回憶,希特勒“對南翼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擔心。他狂怒地尖叫著說,我們正在走向破壞整個作戰計畫和冒失敗風險的道路”。但最終,戴高樂因為兩翼均受到威脅不得不後撤,德軍還是繼續西進,5月18日時已經佔領了聖康坦和勒卡托。

▲法軍裝甲兵

之後的德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一路則是向北。5月20日時,急速推進的德軍出現了開戰以來最大的危機,因為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的裝甲部隊推進速度過快,領先了後方德軍將近160公里,導致德軍裝甲部隊的側翼完全暴露。如果盟軍能抓住這一機會,實施側翼突擊,無疑能對德軍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可能會成為德軍的滅頂之災。

▲戰鬥中的法軍

但是此時的盟軍內部,因為開戰以來戰局的急速變化,已經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雖然當時的法軍司令魏剛也發現了這個缺口,並制訂了一個名為“魏剛計畫”的作戰方案,但是因為戰局的連番失利,魏剛並沒有必勝的信心。

▲馬其諾防線一角

最終盟軍於5月21日,在阿拉斯地區附近發起了一次有限的反擊。參加的只有英軍的四個步兵旅和一個坦克旅以及法軍的第3輕型機械化師,其中法軍的第3輕型機械化師還是在英軍發起進攻後才加入戰鬥。但是這次反擊卻仿佛“當頭一棒”重擊在了志得意滿的德軍頭上,德軍在盟軍的反擊下被迫後撤了將近20公里,損失了將近50%的坦克,還有將近400人被俘,這一失利後來被德軍稱為“阿拉斯危機”。事後,在阿拉斯吃了苦頭的德軍為了洩憤,還處決了100名英軍戰俘。

▲二戰時的法軍裝甲部隊

但這次取得不俗成果的反擊卻在英軍將領戈特的決定下戛然而止了。戈特認為此時盟軍兩翼都已被德軍威脅,唯一合理的決策是朝海岸撤退,於是英軍停止反擊,迅速朝敦克爾克方向撤退。而殘餘的法軍獨木難支,不得不跟隨英軍一起撤退。而德軍也在盟軍的反擊和抵抗下謹慎了起來,後來希特勒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就有這番考慮在內。

▲敦克爾克大撤退地圖

後來的歷史眾所周知,盟軍在敦克爾克這一地區上演了被後世稱為“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撤退行動。大約有34萬盟軍士兵撤退到了英國,法軍第1軍的4萬法軍則因為來不及撤出被德軍俘虜。同時盟軍幾乎在敦克爾克丟棄了所有的武器裝備,事後的英國甚至窘迫到需要找蘇聯進口步槍來解決棘手的軍備缺乏問題。難怪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說敦克爾克大撤退“完全不是什麼勝利,而僅僅是僥倖地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災難”

▲盟軍丟棄在敦克爾克的裝備

而盟軍之所以能撤退,除了歸功於無畏的英、法水手們以外,在敦克爾克週邊阻擊德軍的盟軍也功不可沒。在里爾,法軍第1軍的4萬官兵和少數英軍面對氣勢洶洶的德軍三個裝甲師和三個步兵師共11萬人,800輛坦克。他們不僅頂住了德軍的進攻,還數次發動反擊,甚至俘虜了德軍253步兵師的師長弗裡茨·屈勒,其戰鬥力不可謂不強。但是這些精兵強將最終都被盟軍上層的無能與自私葬送了,不僅成就了納粹德國的輝煌戰績,也背上了“無能”的駡名,成為了後人茶餘飯後譏笑的對象。

▲進入巴黎的德軍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