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揚博大講堂”走進三垛 文化學者講“三戰三捷”那些事

原標題:“揚博大講堂”昨走進高郵三垛 文化學者講“三戰三捷”那些事

昨天下午, 本報與揚州市文物局、揚州市博物館協會、揚州博物館、高郵市三垛鎮黨委政府等聯合舉辦的“揚博大講堂”走進高郵三垛, 揚州文化學者黃繼林受邀圍繞“三戰三捷話三垛”這一主題進行講解。

高郵三垛原稱“三墩”

因三戰三捷而名聲遠揚

“三垛, 位於高郵城東, 地處‘裡下河平原’, 鎮政府所在地距高郵城25公里, 與界首、臨澤同為高郵三大古集鎮。 ”此次“揚博大講堂”走進高郵三垛, 黃繼林首先通俗易懂地介紹了三垛。

追溯地名由來,

黃繼林說, “三垛”原稱“三墩”, 因有三個土墩而名, 因岳飛於建炎四年(1130)在此為抵禦南犯金兵, 三戰三捷而名聲遠揚, 後避光宗趙惇之諱而改稱三垛。

岳家軍三戰皆捷載史冊

又稱“三垛大捷”“承州大捷”

三垛這個地方, 因嶽飛在此抗金的三戰三捷而名聞天下。 因此, 黃繼林在三垛自然要說這“三戰三捷”, 而這“三戰三捷”又稱“三垛大捷”“承州大捷”。

黃繼林介紹, 建炎四年(1130)高郵軍升為承州, 管轄興化和高郵二縣, 紹興五年(1135), 承州廢, 領縣屬揚州。 承州存在時間雖短, 卻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為三垛之戰有一系列戰鬥, 涉及的地域包括到今江都東北部、興化西部、薑堰西北部, 這塊地域基本在承州的範圍內, 起始之戰在承州州城附近的三垛, 故稱“三垛大捷”,

也稱為“承州大捷”。

金兵統帥完顏宗弼命高太保率騎兵攻楚州, 並不時派兵刺探岳家軍動向, 亦想騷擾攻打。 一日, 嶽飛率少量騎兵引誘高太保退向三垛方向, 在離高郵城10餘裡處的河邊, 金兵突然連人帶馬陷入偽裝好的既深又寬的溝中。 金兵不會游泳, 死者大半。 岳家軍大殺回馬槍, 高太保僅區區數騎落荒而逃。 這裡是岳飛專為金兵設下的陷阱, 此戰使這裡至今留下地名“一溝”。

不久, 復仇心切的高太保率千餘騎兵再到承州進逼三垛。 嶽飛成竹在胸, 率兵西行迎敵, 交手後佯裝撤退。 高太保害怕中計, 派兵探路, 但過了一溝後相安無事。 高遂大膽放肆直追, 在一溝東10多裡處, 高太保千餘騎再次紛紛墜入深溝中,

一時馬匹狂嘶, 金兵亂嚎。 岳家軍英勇出擊, 金兵的人馬屍體幾乎填平了這第二道溝。 這個岳飛抗金的第二道壕溝, 至今稱“二溝”。

雖然高太保再次逃脫, 但由於兩次上當, 兩次兵敗, 他惱羞成怒, 再次精選兩千餘騎直奔承州。 嶽飛早有安排, 只帶二百餘騎西行與之周旋。 接著還是主動回撤, 金兵緊追不捨, 前兩次被騙的仇恨也使他格外小心, 令士兵組成先遣隊在前試探, 步步進逼。 在過一溝、二溝後安然無恙, 眼見離岳家軍駐地不遠, 金兵再次猛衝。 但在距三垛約5裡地時, 金兵先遣隊再次中計, 陷入更深更寬的第三道壕溝中。 大批金兵想掉頭逃跑, 哪知埋伏的岳家軍從二溝和三垛兩頭合圍夾攻, 金兵心慌意亂, 人仰馬翻、相互踐踏,

戰死溺死者各半, 高太保也被刺身亡, 岳家軍還生俘金兵70餘人。 岳家軍三戰皆捷, 載入史冊。 據《宋史·嶽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 尋抵承郵州(今高郵), 三戰三捷”。 最終“殺高太保, 俘酋長70余人”, 又在邵伯擒敵軍四百餘人, 獻俘于臨安行在。

戰役中所留遺跡不少

垛田源于“水八卦陣”

在戰役中所留遺跡也不少, 黃繼林舉例說, 如今三垛鎮東“東團營”(今稱“東團”, 屬甘垛)和今天在三垛轄地內的“西團營”(今稱“西團”)、“南壕”傳為嶽飛駐軍之處;三垛鎮五裡村, 是大破金兵之處, 因距三垛五裡而名。 三垛鎮南的“分頭村”(“墳頭”的諧音), 傳為當年抗金陣亡將士入土之處。 墳頭原有“太平庵”, 是為當地民眾守護墳頭的草庵, 今不存。

嶽飛雖三次大敗金兵,

但終究因孤軍未能解楚州之危。 楚州失守後, 嶽飛奉詔回守通泰, 分兵佈防於南通、泰州、江都、揚州沿江一線, 展開了抵禦金兵的新戰鬥。

嶽飛從三墩撤軍, 隨即在金兵南下必經的泰州西北三十裡方圓(在今江都、高郵、興化、薑堰境)內挖出縱橫的隔岸, 佈置了一個“水八卦陣”。 金軍到了這水蕩地區, 只能用船前行。 宋軍邊戰邊退, 將金兵引入“水八卦陣”。 金兵船隊進入袋口, 兩岸戰鼓聲起, “嶽”字軍旗飄揚, 隔岸港汊深處, 飛出若干小船, 直奔金船, 火箭齊發, 金船起火, 奮力攔擊, 小船又迅速隱入港汊。 金兵派出若干小船追擊, 進了隔岸, 再也沒出來。 金船有進無出, 完顏昌急命金兵登上隔岸衝擊。 宋軍射擊火箭, 金兵船只大多都被火箭命中, 濃煙滾滾,火舌直躥。完顏昌退到裡華(今屬薑堰),西北方向突起鼓聲,金兵亂作一團,互相踐踏,馬陷水田,拔步不出。

西北戰鼓,是嶽飛所設“羊打鼓”之計,即在該地徵集若干壯羊,用繩索倒懸在樹丫上,每只羊的前蹄下放置一面鼓,在金兵敗退時,戰士迅即解開羊的前蹄繩索,群羊掙扎解脫,羊蹄亂蹬,打擊鼓面,咚咚作響,如千軍萬馬,聲勢赫然。後人便將此地稱為“羊打鼓”,誘敵的營盤稱為“野營”,隔岸一帶稱為“水八卦”。據說現在的垛田就是源于這“水八卦”,《水滸傳》所說的水軍陣也是由此而來。 通訊員 阮榮 三萱 記者 陶敏 文/圖

濃煙滾滾,火舌直躥。完顏昌退到裡華(今屬薑堰),西北方向突起鼓聲,金兵亂作一團,互相踐踏,馬陷水田,拔步不出。

西北戰鼓,是嶽飛所設“羊打鼓”之計,即在該地徵集若干壯羊,用繩索倒懸在樹丫上,每只羊的前蹄下放置一面鼓,在金兵敗退時,戰士迅即解開羊的前蹄繩索,群羊掙扎解脫,羊蹄亂蹬,打擊鼓面,咚咚作響,如千軍萬馬,聲勢赫然。後人便將此地稱為“羊打鼓”,誘敵的營盤稱為“野營”,隔岸一帶稱為“水八卦”。據說現在的垛田就是源于這“水八卦”,《水滸傳》所說的水軍陣也是由此而來。 通訊員 阮榮 三萱 記者 陶敏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