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除了跑步,「姿勢法」還適合足球、籃球、滑冰?

「姿勢跑法的運用範圍包括跑步、田徑、游泳、自行車、體操、競速滑輪與滑雪項目。 」

這句話的原文寫在姿勢跑法官網:The Pose Method® offers a unified approach to all sports. One method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echniques of every single sport and athletic activity.

其實, 跑步學院一直以來的文章中已對其它運動項目有所涉獵。 除了姿勢跑法, 我們還發佈了數篇徐國峰撰寫的姿勢游法文章。 (戳這查看合集)

為什麼「姿勢法」可以在多個運動項目中得到運用?前段時間, 運動作家山姆伯伯發佈了一篇他和國峰對談的文章, 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釋。 今天和大家分享:

“移動, 是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換句話說, 當某物體的重量平均分佈且處於平衡時, 它是不會自行移動的, 失衡才會移動。 ”

From 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Chapter 2

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破壞平衡呢?目前主流認為有兩種辦法:

主流的“推地”

姿勢跑法(Pose Method)的“拉起”

在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一書中談到的姿勢跑法, 主要強調是“運動體重的技巧”、“快速轉換支撐的技巧”或是“失重的技巧”。

Photo via CNN

但在非耐力型運動項目中, 例如:足球、籃球、美式足球等, 主要是強調“運動表現(例如:加速度的能力)”, 在有限時間或有限的距離內達到更快的進攻或防守, 以獲得分數。 如此表現才有辦法在職業場上生存, 取得好的成績。

因此, 相信一定有人會拋出以下的問題:

「最有效率的移動方式」就代表會有「最佳的運動表現」嗎?還是說,

「缺乏效率的移動方式」才會讓「運動表現更好」?

Photo via YouTube

山姆伯伯:以上兩種觀點哪種正確?還是都有問題?

徐國峰:

有效率的動作不等於最好表現的動作, 運動場上談的是表現, 不是效率。 重點是要先思考——運動表現是怎麼來的? 我們追求的是短期的運動表現,

還是最終能100%發揮自己潛能的運動表現呢?

Photo via Matthew cannon

在臺灣的講座中, 有學員提出討論, Pose Method(姿勢跑法)的理論主要是在耐力性運動, 還是也適用於非耐力性的球類或團體運動?為什麼?

山姆伯伯:到底“姿勢跑法”原理能不能運用到其他非耐力性運動呢?

徐國峰:

我們都在同一個重力場下移動, Pose Method(姿勢跑法)只是把移動的“本質”給論述出來。 “本質”的定義就是不會因為運動模式不同而改變:

重力→品質→支撐→體重→肌肉作功→轉換支撐→移動

這就是我們之前討論談到的, 訓練法一直在變, 一直在更新, 好像讓人無所是從, 因為“how”是在談方法進路。 就像到羅馬的路有很多條, 方法有無限個, 但羅馬只有一個, 不會變。 本質, 不會因是耐力運動或球類運動而改變, 甚至自由式跟跑步的移動方式也可以用同一個邏輯來解釋。

這個本質不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 必須去觀察然後歸納出來的自然的道理, 有脈絡與符合自然、物理的道理。 就像老子說:道, 是不變的。

* 山姆伯伯原文連結:www.unclesam.cc/blog/pose-method/#more-24227

·

·

·

·

·

今年秋天,來和Dr. Romanov學跑步

成為姿勢跑法認證教練!

·

·

·

·

·

今年秋天,來和Dr. Romanov學跑步

成為姿勢跑法認證教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