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愛“攀比”的孩子沒問題,要求孩子“儉以養德”的家長才有問題!

有一個朋友提問說:我家孩子以前都是買什麼穿什麼, 最近回家說了好幾次想買個阿迪的鞋, 說他周圍同學好幾個都有了, 特別酷, 自己的那鞋顯的特別土沒面子。 之前還換了一個新書包也是他覺得這書包太醜。 孩子現在上初二, 感覺是出現了虛榮, 攀比的心理, 要如何引導呢?

我聽完覺得孩子沒毛病, 有問題的是家長。

看同學有, 自己也想有, 這不是攀比, 而是從眾。 從眾是很常見的心理現象, 從眾, 是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之所以會這樣, 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 在大多數情況下, 保持跟多數人一致,

內心才會覺得安全。 從眾心理誰都會有, 從眾不是一個絕對的貶義詞。

初二的孩子, 價值觀、審美觀也都在“二次發育”, 覺得家長給買的鞋子衣服書包不好看, 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憑什麼僅僅因為跟你眼光不同, 就該被扣上虛榮的帽子?

林妙可選衣服的眼光跟她媽媽保持了高度一致, 可是看看她在網上被噴成了什麼樣?

如果孩子在審美問題上, 從未跟家長發生分歧, 才是真正值得憂心的, 那很可能說明, 他的“自我意識”發展滯後, 他沒有獨立的靈魂。

我認為, 如果家長能夠負擔一定名牌消費, 就應該把孩子最渴望的東西買給他, 同時不要附加一些“給你買了, 你就要好好學習了吧”之類的條件和說教, 買, 就高高興興的買。

給孩子買任何東西, 都不應該讓他感覺“我本不配, 謝主隆恩”。

如果負擔不起, 也沒什麼可值得羞愧, 不如大方的告訴孩子, 這東西太貴, 我們暫時不能給你買, 如果你特別想要, 可以暑期打些短工, 自己試著賺點錢去買;或者還可以等過年收到壓歲錢再買。

當然, 如果選擇這樣說, 也請不要帶著“趕你出去打工就是為了懲罰你”的語氣傾向。

人都有物欲, 只要能力跟得上欲望, 就不算虛榮和妄想。

能力跟不上欲望, 也仍然有夢想的權利吧。

中國人一直受著“儉以養德”的教育長大, 同時總是下意識的將物欲與“恥感”捆綁在一起。 其實儉樸是貧窮時代的權宜之計, 跟養德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做家長的, 多尊重孩子的意志, 別一個不如意, 就想著要“管教”孩子, 很多時候, 我們並不比孩子更高級更理智。

由此, 我又聯想到一種現象, 很多號稱城市中產者, 查詢了一些私立國際學校的學費, 覺得自己還能負擔的起, 就把孩子送去了, 可是在這樣的學校裡, 學費並不是唯一的教育投資。 還有一些軟性花費, 比如暑假學校組織個赴美夏令營, 又或者組織歐洲博物館親子遊, 機票和食宿都得家長另出。

一年下來, 這類花費可能比學費還高。 有些“中產”就比較傻眼, 雖說校方不強迫每個孩子必須參加, 可是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去,

你讓不讓孩子去?去一次還是次次去?經濟上不堪重負了怎麼辦?

這時, 是不是又要祭出“別攀比”的說教, 來掩飾自己的囊中羞澀?

要我說,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愛攀比, 那很可能是因為, 你一開始就將孩子放到了不屬於他的階層, 歸根結底, 是家長沒明白自己的社會定位, 沒搞清自己的階層。

是家長自己的虛榮,促使他們將孩子懟到了“相對的上流”,然後還要求孩子頂住“階層不適應感”,荒不荒謬?

我就想問一句,如果把穿著一身休閒裝的你丟到高端酒宴中,你在晚禮服的包圍下,怎樣做到心如止水,自信從容?

一言蔽之,面對孩子的物欲,家長必須明確兩件事:這真的是攀比嗎,以及,究竟是誰攀比在先?

沒搞清自己的階層。

是家長自己的虛榮,促使他們將孩子懟到了“相對的上流”,然後還要求孩子頂住“階層不適應感”,荒不荒謬?

我就想問一句,如果把穿著一身休閒裝的你丟到高端酒宴中,你在晚禮服的包圍下,怎樣做到心如止水,自信從容?

一言蔽之,面對孩子的物欲,家長必須明確兩件事:這真的是攀比嗎,以及,究竟是誰攀比在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