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末名將史可法生平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 字憲之, 又字道鄰, 南明諡忠烈, 一諡忠靖。 乾隆時改諡忠正。 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 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 師承左光鬥, 義子史德威。 明末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史可法由進士出身, 早年在南直隸參加鎮壓民變。 崇禎末年, 擔任南京兵部尚書。 南明弘光帝登基後, 史可法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督師江北, 節制四鎮。 弘光元年, 史可法在揚州抗清被俘, 不屈而死。 史可法死時, 遺體無獲, 所以當時有史可法未死的說法, 各地抗清的軍人, 都化名史可法起義, 使清朝深為忌憚。

後人收其著作, 編為《史忠正公集》。 現江蘇省揚州市設有史可法紀念館及其衣冠塚。

生平

崇禎年間

史可法祖父史應元, 官至黃平知州;父親史從質, 母親尹氏。 相傳尹氏懷孕時, 夢到文天祥進入她的房間, 於是生下史可法。 史可法早年師從左光鬥。 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 授西安府推官。 歷任戶部員外郎, 郎中。

崇禎八年(1635年), 史可法任右參議, 負責鎮守池州、鳩州。 同年秋, 隨盧象昇鎮壓各地民變, 史可法任副使, 巡行安慶、池州等地, 監江北軍隊。 黃梅地區民變軍隊搶掠宿松、潛山、太湖等地, 意圖進犯安慶, 史可法率軍打敗了民變軍, 並追擊到潛山天堂寨。 第二年, 祖寬在滁州擊敗民變軍, 變軍退到河南。

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 變民軍領袖馬守應聯合羅汝才、李萬慶自鄖陽東下,

史可法駐軍太湖, 阻礙變民軍的進攻通道。 次年正月, 變民軍繞道攻至安慶石牌, 很快轉移到桐城, 被參將潘可大擊退。 變民軍又被廬州、鳳陽等地軍隊阻遏, 返回桐城搶掠。 桐城知縣陳爾銘固守城池, 史可法與潘可大圍剿變民軍。 變民軍退至廬江, 進犯潛山, 在楓香驛被史可法與左良玉擊敗。 另據《明季北略》引述桐城人的說法, 史可法曾率部馳援桐城, 被圍困在鹿耳城, 但被桐城縣令楊爾銘所救。

崇禎十年(1637年), 由於變民軍強大, 威脅南京, 史可法被張國維推薦升任右僉都禦史, 巡撫安慶, 廬州, 太平, 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諸府縣。 此後, 變民軍佔領和州、含山、定遠、六合等地, 進犯天長、盱眙。

史可法奏報請求免除上述地方的田租。 當時監軍僉事湯開遠善於打擊變民軍, 史可法又東西馳援, 變民軍不敢正面交鋒。 到第二年, 由於未能按時平定民變, 朝廷命令他戴罪立功。 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 面孔黝黑, 雙目炯然有光。 他具備廉潔守信的名聲, 能與部下同甘共苦。 行軍途中, 士兵沒有吃飽自己就不先吃, 士兵衣服沒發下自己決不先穿, 所以士兵都願意為他出力。 此後, 他的軍隊相繼在英山、六合兩地打敗變民軍, 順天王也乞求投降。

崇禎十二年(1639年)夏, 史可法因岳父去世離職。 除下喪服後, 出任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 接替朱大典總督漕運。 他彈劾罷免了三個督糧道, 增設漕儲道一人, 大力疏通南河, 使漕務大有整治。

崇禎十六年(1643年)七月, 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書, 參贊機務。 在此期間, 史可法奏上八條改革意見。

南明建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攻北京, 史可法誓師勤王。 渡江抵達浦口後, 得到崇禎帝自縊駕崩的消息, 史可法向北痛哭失聲, 以頭撞柱, 血流到腳上。 時史可法任南京兵部尚書, 為留都百官之首, 當南方官員得知崇禎皇帝自害駕崩, 對於擁立新君有所爭議時, 史可法卻未能當機立斷。 當時, 史可法收到了張慎言、呂大器、薑曰廣等人的文書:“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 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為君王, 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 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 賢良而且聰明, 應當立他為君。

”史可法也認為如此。 但鳳陽總督馬士英暗地與阮大鋮商議, 主張立福王朱由崧, 並致書史可法稱論倫理、論次序都應當擁立福王。 史可法告訴他們朱由崧的七個缺點, 但馬士英聯合了操江提督誠意伯劉孔昭、鎮將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人, 發兵護送朱由崧到儀真, 史可法不得已, 只好前去迎接。

五月初一, 朱由崧拜謁孝陵、奉先殿, 出居於內守備府。 群臣入內朝見, 朱由崧羞慚想要躲避。 史可法勸他不必躲避, 應該正式接受。 朝拜結束, 商議戰守之事。 史可法說應該穿上素服駐紮郊外, 調發軍隊北伐, 向天下百姓表示必定報仇之意。 朱由崧答應。 五月初三, 朱由崧監國于南京, 在誠意伯劉孔昭的干預下, 馬士英成為朝中首輔大臣。 此後,史可法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馬士英仍督師鳳陽。隨機,制定京城營建制度,如同北京時期典制,侍衛以及錦衣衛等軍隊,全部入伍操練。錦衣東、西兩司房,以及南、北兩鎮撫司官,不再設置,以杜絕告密,安定人心。

馬士英帶兵入朝,將史可法所說的七不可告發給朱由崧,上奏後即離去。史可法於是請求統帥軍隊,外出鎮守淮安、揚州兩地。朱由崧稱帝后,史可法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馬士英也正式進入朝廷。史可法離開後,馬士英、劉孔昭等更加肆無忌憚。劉孔昭因為張慎言推舉吳甡,在大殿上持刀追殺張慎言。史可法聽說此事派騎兵上書勸解,劉孔昭最終卡住不讓任用吳甡。

明朝此時處在清朝、闖王兩方面壓力之下,史可法為首的諸臣,主要採取的策略是“聯虜平寇”。希望能夠借重滿清的力量,首先剿滅流寇李自成勢力,再謀求後續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卻不能同仇敵愾,反而仍舊黨爭不斷,文、武官員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薑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人的辭官,說明了明朝廷的無法齊心向外,也因此種下弘光朝敗亡的原因。崇禎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揚言“聯闖平南”,而史可法在給多爾袞回信中只是為弘光朝廷繼統的合法進行辯解,沒有拿出對付清軍的辦法。九月,清河道總督楊方興勸說多爾袞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江南地區。而此時清廷對南明政權態度也發生轉變,多爾袞致書史可法,以正統自居,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無條件投降。

督師江北

史可法失勢之後自請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籌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當時,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高傑率兵先到揚州邊界,一路大肆姦淫擄掠,所經之地屍橫遍野。城中開始懼怕,登上女牆守備,高傑攻打了兩個月。劉澤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奪。臨淮不接納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朝廷命令史可法前往勸解,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都聽從命令,於是,到高傑那裡去。高傑一向懼怕史可法,聽說史可法要來,他連夜掘出近百個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屍骸。第二天早上來到軍營中拜見史可法,汗流浹背。可法卻坦誠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將講話也用溫和的語氣,高傑喜出望外,然而從這以後他也有點輕視史可法,開始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防護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過目後才肯傳遞。史可法簡單地把他們的情況上報給朱由崧,又把他的兵力駐守在瓜洲,高傑對此又非常高興。等他離去後,揚州得以安定下來,史可法於是在揚州開設府署。

六月,清軍打敗李自成,山東等地人民殺死李自成任命的官員,佔據城堡自衛。史可法請求朱由崧頒發稱監國和稱帝時分別頒佈的兩個詔書,安撫山東、河北軍隊和百姓的思想。並開設禮賢館,招收各地有才智的人,讓監紀推官應廷吉主管此事。八月,史可法外出巡視淮安,檢閱劉澤清的兵馬。返回揚州,向朝廷請求糧餉,作為進取北方的費用。馬士英不肯送發,史可法上疏催促。同時上言說:“近來人才日益減少,入官門路日益混亂,由此慕名之心勝而務實之心少,議論的事情很多但成功的事情很少。現在的局勢更和以往不同。一定要專心於討伐亂賊,報復國仇才行。除卻籌兵籌餉不應有什麼別的議論,除卻治兵治餉沒有人才之可言。如有撿拾空虛詞句,謀取高官厚祿的人,有罰無赦!”朱由崧對史可法表示鼓勵。

九月初一,黃得功與高傑交戰,靠著史可法的和解才得以解決。北京原來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們此時紛紛南下回朝,可法上書建議說:“原籍在北方的大臣,應該讓他們到吏部、兵部聽候錄用,否則恐怕會使他們南下回朝之心絕滅。”

朝廷經議論聽取了他的意見。十月,高傑率領軍隊北上,史可法到清江浦,派遣官吏在開封屯田,為經略中原地區做準備。各鎮兵力劃分防守地區。從王家營向北到宿遷一帶由史可法親自負責。同月,清廷致書史可法要求他投降,但史可法回信委婉拒絕。十一月四日,史可法乘船駐於鶴鎮,得知清軍已進入宿遷地區,史可法率兵進抵白洋河,命令總兵官劉肇基前往支援。清軍回頭攻打邳州,劉肇基又援助當地駐軍,與清軍相持半個月才解邳州之圍。當時,李自成逃往陝西,史可法請求頒佈討賊詔書,奏章中說:

“自今年三月以來,仇敵還在眼前,朝廷卻不加剿滅,過去晉朝建都南京,君臣日思夜想要恢復中原,而僅僅保住江南而已;宋朝南渡後,君臣盡心盡力想保守楚、蜀,而僅僅保住臨安而已。這樣說來,偏安只能是為恢復而退步,沒有志在偏安,就能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北京陷落之初,黎民百姓灑淚沾襟,官僚士紳悲憤哀痛,還有報仇雪恥的朝氣。現在卻是軍隊驕橫,糧餉缺乏,文官安坐,武官嬉鬧,頓時成了暮氣沉沉。黃河上的防禦設施,一切都還沒辦理,人心不夠肅穆,命令不能執行。復仇的軍隊沒有聽說開向關、陝,討賊的詔書至今沒傳到燕、齊。君父的大仇被置之度外。況且,就是人們能住草篷,吃粗食,臥薪嚐膽,聚人才,養精神,枕戈待旦,動用全國的物力,破釜沉舟,決一死戰,還怕無法解除國家的危亡哩。就我看朝廷中君臣的戰略決策,大臣們的所作所為,很有不對的地方。將領用以克敵制勝的是人心中的勇氣;君主用以駕馭將領的是偉大的志向。朝廷中志向不能激勵,行伍間的勇氣就不能鼓足。夏朝的少康不忘父王失國後從地穴中逃出性命的恥辱,漢光武帝不忘兄長被殺後用柴草焚燒時的心情,所以都能有所成就。我願陛下像少康、光武那樣,不希望身邊的大臣僅僅把晉元帝、宋高宗那樣的說法進呈給您。

先皇帝死于亂賊手下,恭皇帝也死于亂賊手下,這是千古不曾有過的哀痛。當時在北邊的大臣忠節死難的不多;在南方的大臣討伐賊寇的又少,這真是千古不曾有過的恥辱啊!平民百姓的家裡,父母兄弟被人殺了,還想拋顱頭、灑熱血,殺了敵人方才甘心。對於朝廷來說,難道就這樣置之於腦後了嗎?我請求陛下迅速發佈討賊的詔書,授權我和各鎮軍官都挑選精銳的部隊,一直打向秦、關,並請懸上等的爵位用以封賞有功的大臣,給各位將領便宜行事的權力用以敦取成功。對天下發佈的詔書,應當痛切淋漓,以便使海內的忠臣義士,聽讀之後感動、發憤。

國家在遭了這次禍變後,陛下才接著登上皇帝的寶位,所以與以前不同。大臣們只有該誅殺的罪過,沒有什麼值得登錄的功勞。現在皇上您恩外又加恩典,使得武將腰纏寶玉,重臣濫飲如泥。今後應該慎重一些,務必把爵位、俸祿加封給實有功勞的人,以便使猛將武夫有所激勵。另外軍隊在外,最怕的是沒有糧草,搜括百姓既不能行,勸人捐助也很難維持。我請陛下把不緊要的工程,可以不花的費用,白日黑夜的晏樂,左右大臣的進貢,這一切都宣佈停罷了吧。即使事關國家的典禮,也應該一概考慮節省。因為賊寇一日不滅亡,就是有幽靜的宮殿,儲秀的香閣,錦繡的衣服,美味的珍饈,陛下您能心安理得地享用嗎?所以一定得時時刻刻以報仇為念,振奮舉朝文武的精神,集聚四面八方的物力,一齊集中在選將練兵這件事上,以期人心鼓舞,眾志成城,老天爺的心會重新向著我大明王朝。”

史可法每次寫好奏章,必定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自己聲淚俱下,身邊的人聽了也感動得流下眼淚。弘光元年(1645年)初,史可法親自安排高傑率軍北上河南,意圖協助清軍討伐李自成。高傑到達睢州後,為河南總兵許定國所殺。高傑死後,其部大亂,而黃得功又想借機吞併高部。史可法於是親自到高部善後,任命高傑的外甥總兵李本身當提督,統領高傑的部隊,任命胡茂順為中軍提督,李成棟做徐州總兵。期間高傑的妻子求史可法收高傑之子為義子,但為史可法所拒。其後,史可法放棄徐州,退保揚州。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當時,史可法移軍駐泗州,保護明朝祖陵。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及後左良玉嘔血身亡,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抗清。

揚州殉國

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逃,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十八日,清軍兵臨城下。當清軍初至時,劉肇基建議趁清軍立足未穩,率眾出擊,但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二十一日,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投降清軍,史可法也未採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單薄。

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複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隨可法有年,可法納德威為義子,托以後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夷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來此,祗索一死耳!”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炮隊專家陳于階等皆遇難。

多鐸因清軍攻打揚州傷亡甚大,攻陷揚州後惱羞成怒下令屠城,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後十二日,遺體不知下落。順治三年(1646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史可法死後,各地有許多號稱是史可法的抗清軍隊,所以當時有史可法未死的說法。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評價

清高宗以其忠義,將生平事蹟錄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評為“節秉清剛,心存幹濟,危顛難救,正直不回”,追諡忠正。清朝官修《明史》評價說:“史可法憫國步多艱,忠義奮發,提兵江滸,以當南北之沖,四鎮棋布,聯絡聲援,力圖興複。然而天方降割,權臣掣肘於內,悍將跋扈於外,遂致兵頓餉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決身殲,亦可悲矣!高弘圖、薑曰廣皆蘊忠謀,協心戮力,而扼于權奸,不安其位。蓋明祚傾移,固非區區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史可法以其忠義而備受讚譽。溫睿臨說:“南渡之初,所恃者,史閣部一人而已。其餘安守故常,不達時務,自謂清流。而小人鴟張滿朝,相與排詆,樹寇門庭;強臣悍將,因之擁兵安坐,遙制朝命。閣部奔走撫輯,內攘不給,何暇計疆場以外乎!迨夫左鎮稱兵,藩籬盡撤,王師長驅而入,所向投戈;烽鏑未及乎國門,君相已棄其社稷而遁.此即睢陽堅禦,何補敗亡;況乎以一隅當百萬之眾哉!攬後之應廷吉論,亦足以明天命之不祚矣。雖有忠貞,豈能回天?悲夫!餘所以讀閣部之疏而慘乎有餘慟焉爾。”郭沫若評價說:“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江澤民曾多次用史可法借喻中國烈士,2011年4月,為紀念江上青誕辰100周年,江澤民寫下《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詞中寫道:“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對史可法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個人的優柔寡斷。夏完淳說過:“史道鄰清操有餘而才變不足。”“用兵將略非道鄰所長。”鄭廉說史可法“為人廉謹無大略,特治世之良臣,遇變則信國、疊山儔耳。其于駕馭籠絡,應機濟變,非其所長”。顧誠等現代學者在肯定史可法民族氣節與個人操守的前提下,批評其在軍事戰略、戰術上昏聵無能、誤國誤民:幕僚曾勸他“渡河複山東,不聽;勸之西征複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以史氏為首的弘光朝廷文臣還幻想聯合清軍剿滅農民軍(聯虜平寇),為清軍長驅直入大開方便之門。其後清軍兵分三路,揮師南下時,史可法竟朝令夕改,可謂進退失據、戰守皆廢。經營一年有餘的揚州城,只一天時間便被清軍攻破。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此後,史可法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事,馬士英仍督師鳳陽。隨機,制定京城營建制度,如同北京時期典制,侍衛以及錦衣衛等軍隊,全部入伍操練。錦衣東、西兩司房,以及南、北兩鎮撫司官,不再設置,以杜絕告密,安定人心。

馬士英帶兵入朝,將史可法所說的七不可告發給朱由崧,上奏後即離去。史可法於是請求統帥軍隊,外出鎮守淮安、揚州兩地。朱由崧稱帝后,史可法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馬士英也正式進入朝廷。史可法離開後,馬士英、劉孔昭等更加肆無忌憚。劉孔昭因為張慎言推舉吳甡,在大殿上持刀追殺張慎言。史可法聽說此事派騎兵上書勸解,劉孔昭最終卡住不讓任用吳甡。

明朝此時處在清朝、闖王兩方面壓力之下,史可法為首的諸臣,主要採取的策略是“聯虜平寇”。希望能夠借重滿清的力量,首先剿滅流寇李自成勢力,再謀求後續打算。然而南明朝中卻不能同仇敵愾,反而仍舊黨爭不斷,文、武官員之間互相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東林黨人與馬士英、阮大鋮之間的矛盾,以及薑曰廣、高弘圖、劉宗周等人的辭官,說明了明朝廷的無法齊心向外,也因此種下弘光朝敗亡的原因。崇禎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揚言“聯闖平南”,而史可法在給多爾袞回信中只是為弘光朝廷繼統的合法進行辯解,沒有拿出對付清軍的辦法。九月,清河道總督楊方興勸說多爾袞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江南地區。而此時清廷對南明政權態度也發生轉變,多爾袞致書史可法,以正統自居,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南明君臣無條件投降。

督師江北

史可法失勢之後自請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籌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當時,黃得功、劉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高傑率兵先到揚州邊界,一路大肆姦淫擄掠,所經之地屍橫遍野。城中開始懼怕,登上女牆守備,高傑攻打了兩個月。劉澤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奪。臨淮不接納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朝廷命令史可法前往勸解,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都聽從命令,於是,到高傑那裡去。高傑一向懼怕史可法,聽說史可法要來,他連夜掘出近百個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屍骸。第二天早上來到軍營中拜見史可法,汗流浹背。可法卻坦誠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將講話也用溫和的語氣,高傑喜出望外,然而從這以後他也有點輕視史可法,開始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防護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過目後才肯傳遞。史可法簡單地把他們的情況上報給朱由崧,又把他的兵力駐守在瓜洲,高傑對此又非常高興。等他離去後,揚州得以安定下來,史可法於是在揚州開設府署。

六月,清軍打敗李自成,山東等地人民殺死李自成任命的官員,佔據城堡自衛。史可法請求朱由崧頒發稱監國和稱帝時分別頒佈的兩個詔書,安撫山東、河北軍隊和百姓的思想。並開設禮賢館,招收各地有才智的人,讓監紀推官應廷吉主管此事。八月,史可法外出巡視淮安,檢閱劉澤清的兵馬。返回揚州,向朝廷請求糧餉,作為進取北方的費用。馬士英不肯送發,史可法上疏催促。同時上言說:“近來人才日益減少,入官門路日益混亂,由此慕名之心勝而務實之心少,議論的事情很多但成功的事情很少。現在的局勢更和以往不同。一定要專心於討伐亂賊,報復國仇才行。除卻籌兵籌餉不應有什麼別的議論,除卻治兵治餉沒有人才之可言。如有撿拾空虛詞句,謀取高官厚祿的人,有罰無赦!”朱由崧對史可法表示鼓勵。

九月初一,黃得功與高傑交戰,靠著史可法的和解才得以解決。北京原來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們此時紛紛南下回朝,可法上書建議說:“原籍在北方的大臣,應該讓他們到吏部、兵部聽候錄用,否則恐怕會使他們南下回朝之心絕滅。”

朝廷經議論聽取了他的意見。十月,高傑率領軍隊北上,史可法到清江浦,派遣官吏在開封屯田,為經略中原地區做準備。各鎮兵力劃分防守地區。從王家營向北到宿遷一帶由史可法親自負責。同月,清廷致書史可法要求他投降,但史可法回信委婉拒絕。十一月四日,史可法乘船駐於鶴鎮,得知清軍已進入宿遷地區,史可法率兵進抵白洋河,命令總兵官劉肇基前往支援。清軍回頭攻打邳州,劉肇基又援助當地駐軍,與清軍相持半個月才解邳州之圍。當時,李自成逃往陝西,史可法請求頒佈討賊詔書,奏章中說:

“自今年三月以來,仇敵還在眼前,朝廷卻不加剿滅,過去晉朝建都南京,君臣日思夜想要恢復中原,而僅僅保住江南而已;宋朝南渡後,君臣盡心盡力想保守楚、蜀,而僅僅保住臨安而已。這樣說來,偏安只能是為恢復而退步,沒有志在偏安,就能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北京陷落之初,黎民百姓灑淚沾襟,官僚士紳悲憤哀痛,還有報仇雪恥的朝氣。現在卻是軍隊驕橫,糧餉缺乏,文官安坐,武官嬉鬧,頓時成了暮氣沉沉。黃河上的防禦設施,一切都還沒辦理,人心不夠肅穆,命令不能執行。復仇的軍隊沒有聽說開向關、陝,討賊的詔書至今沒傳到燕、齊。君父的大仇被置之度外。況且,就是人們能住草篷,吃粗食,臥薪嚐膽,聚人才,養精神,枕戈待旦,動用全國的物力,破釜沉舟,決一死戰,還怕無法解除國家的危亡哩。就我看朝廷中君臣的戰略決策,大臣們的所作所為,很有不對的地方。將領用以克敵制勝的是人心中的勇氣;君主用以駕馭將領的是偉大的志向。朝廷中志向不能激勵,行伍間的勇氣就不能鼓足。夏朝的少康不忘父王失國後從地穴中逃出性命的恥辱,漢光武帝不忘兄長被殺後用柴草焚燒時的心情,所以都能有所成就。我願陛下像少康、光武那樣,不希望身邊的大臣僅僅把晉元帝、宋高宗那樣的說法進呈給您。

先皇帝死于亂賊手下,恭皇帝也死于亂賊手下,這是千古不曾有過的哀痛。當時在北邊的大臣忠節死難的不多;在南方的大臣討伐賊寇的又少,這真是千古不曾有過的恥辱啊!平民百姓的家裡,父母兄弟被人殺了,還想拋顱頭、灑熱血,殺了敵人方才甘心。對於朝廷來說,難道就這樣置之於腦後了嗎?我請求陛下迅速發佈討賊的詔書,授權我和各鎮軍官都挑選精銳的部隊,一直打向秦、關,並請懸上等的爵位用以封賞有功的大臣,給各位將領便宜行事的權力用以敦取成功。對天下發佈的詔書,應當痛切淋漓,以便使海內的忠臣義士,聽讀之後感動、發憤。

國家在遭了這次禍變後,陛下才接著登上皇帝的寶位,所以與以前不同。大臣們只有該誅殺的罪過,沒有什麼值得登錄的功勞。現在皇上您恩外又加恩典,使得武將腰纏寶玉,重臣濫飲如泥。今後應該慎重一些,務必把爵位、俸祿加封給實有功勞的人,以便使猛將武夫有所激勵。另外軍隊在外,最怕的是沒有糧草,搜括百姓既不能行,勸人捐助也很難維持。我請陛下把不緊要的工程,可以不花的費用,白日黑夜的晏樂,左右大臣的進貢,這一切都宣佈停罷了吧。即使事關國家的典禮,也應該一概考慮節省。因為賊寇一日不滅亡,就是有幽靜的宮殿,儲秀的香閣,錦繡的衣服,美味的珍饈,陛下您能心安理得地享用嗎?所以一定得時時刻刻以報仇為念,振奮舉朝文武的精神,集聚四面八方的物力,一齊集中在選將練兵這件事上,以期人心鼓舞,眾志成城,老天爺的心會重新向著我大明王朝。”

史可法每次寫好奏章,必定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自己聲淚俱下,身邊的人聽了也感動得流下眼淚。弘光元年(1645年)初,史可法親自安排高傑率軍北上河南,意圖協助清軍討伐李自成。高傑到達睢州後,為河南總兵許定國所殺。高傑死後,其部大亂,而黃得功又想借機吞併高部。史可法於是親自到高部善後,任命高傑的外甥總兵李本身當提督,統領高傑的部隊,任命胡茂順為中軍提督,李成棟做徐州總兵。期間高傑的妻子求史可法收高傑之子為義子,但為史可法所拒。其後,史可法放棄徐州,退保揚州。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當時,史可法移軍駐泗州,保護明朝祖陵。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及後左良玉嘔血身亡,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抗清。

揚州殉國

四月,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當時,有謠傳稱許定國軍要來殲滅高家軍,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逃,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十八日,清軍兵臨城下。當清軍初至時,劉肇基建議趁清軍立足未穩,率眾出擊,但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於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書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後,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國,願歸葬鐘山明太祖孝陵之側。二十一日,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投降清軍,史可法也未採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單薄。

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複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隨可法有年,可法納德威為義子,托以後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夷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來此,祗索一死耳!”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總兵劉肇基、驍將馬應魁、幕僚何剛、炮隊專家陳于階等皆遇難。

多鐸因清軍攻打揚州傷亡甚大,攻陷揚州後惱羞成怒下令屠城,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後十二日,遺體不知下落。順治三年(1646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史可法死後,各地有許多號稱是史可法的抗清軍隊,所以當時有史可法未死的說法。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評價

清高宗以其忠義,將生平事蹟錄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中,評為“節秉清剛,心存幹濟,危顛難救,正直不回”,追諡忠正。清朝官修《明史》評價說:“史可法憫國步多艱,忠義奮發,提兵江滸,以當南北之沖,四鎮棋布,聯絡聲援,力圖興複。然而天方降割,權臣掣肘於內,悍將跋扈於外,遂致兵頓餉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決身殲,亦可悲矣!高弘圖、薑曰廣皆蘊忠謀,協心戮力,而扼于權奸,不安其位。蓋明祚傾移,固非區區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史可法以其忠義而備受讚譽。溫睿臨說:“南渡之初,所恃者,史閣部一人而已。其餘安守故常,不達時務,自謂清流。而小人鴟張滿朝,相與排詆,樹寇門庭;強臣悍將,因之擁兵安坐,遙制朝命。閣部奔走撫輯,內攘不給,何暇計疆場以外乎!迨夫左鎮稱兵,藩籬盡撤,王師長驅而入,所向投戈;烽鏑未及乎國門,君相已棄其社稷而遁.此即睢陽堅禦,何補敗亡;況乎以一隅當百萬之眾哉!攬後之應廷吉論,亦足以明天命之不祚矣。雖有忠貞,豈能回天?悲夫!餘所以讀閣部之疏而慘乎有餘慟焉爾。”郭沫若評價說:“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江澤民曾多次用史可法借喻中國烈士,2011年4月,為紀念江上青誕辰100周年,江澤民寫下《滿江紅·江上青百年誕辰祭》,詞中寫道:“史嶺紅梅花瀝血,蘆溝曉月天飛鶴。”

對史可法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個人的優柔寡斷。夏完淳說過:“史道鄰清操有餘而才變不足。”“用兵將略非道鄰所長。”鄭廉說史可法“為人廉謹無大略,特治世之良臣,遇變則信國、疊山儔耳。其于駕馭籠絡,應機濟變,非其所長”。顧誠等現代學者在肯定史可法民族氣節與個人操守的前提下,批評其在軍事戰略、戰術上昏聵無能、誤國誤民:幕僚曾勸他“渡河複山東,不聽;勸之西征複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一以退保揚州為上策”。以史氏為首的弘光朝廷文臣還幻想聯合清軍剿滅農民軍(聯虜平寇),為清軍長驅直入大開方便之門。其後清軍兵分三路,揮師南下時,史可法竟朝令夕改,可謂進退失據、戰守皆廢。經營一年有餘的揚州城,只一天時間便被清軍攻破。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