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清朝歷屆皇帝在位時間和所有業績!

清朝總共有十二個皇帝, 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別是:努爾哈赤(年號天命)、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末帝溥儀)。

1.努爾哈赤: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清王朝的奠基者, 通滿語和漢語, 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 平定中國關東部,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 建立後金, 割據遼東, 建元天命。 薩爾滸之役後, 遷都瀋陽。 之後席捲遼東, 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 同年四月, 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 征蒙古喀爾喀, 七月中旬, 努爾哈赤身患毒疽, 不久去世, 在位11年, 葬于瀋陽清陵。 清朝建立後, 尊為清太祖, 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 滿族。 (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努爾哈赤去世後, 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 西元1636年, 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柏格達·徹辰汗”, 又稱天聰汗, 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 在瀋陽稱帝, 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 在位期間, 發展生產, 增強兵力, 不斷對明朝作戰, 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廟號太宗, 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皇太極第九子, 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 6歲即帝位, 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14歲親政。 年號順治, 在位十八年。 順治皇帝六歲登基, 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順治元年(1644年),

清軍入關, 入主中原。 同年, 順治皇帝遷都北京。 順治七年(1650年), 多爾袞出塞射獵, 死於灤河, 福臨提前親政。 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 福臨同大臣經過反復籌商, 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 使局勢逐漸好轉, 為日後進攻雲貴, 統一全國, 奠定了基礎。 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 順治帝採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 設立興屯道廳, 推行屯田。 十四年, 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 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 按墾荒實績, 分別予以獎懲。 同年, 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 這些措施, 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 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 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 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 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 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 順治十六年(1659年), 除東南沿海之外, 全國的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 享年二十四歲。 廟號世祖, 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葬于清東陵之孝陵, 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漢族政權,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主要業績有:攤丁入地,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漢族政權,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但他畢竟是封建皇帝,有著重大過失和種種局限,他的繼位為帝,也存在很大疑點。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主要業績有:攤丁入地,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