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翟讓:被遺忘的隋唐英雄

推薦:孫悟空求學告訴我們:坐著乖乖的、一動不動的未必是好學生

文/齊雲軻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近年來, 有關隋末唐初歷史演義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

幾乎有氾濫成災的態勢, 在當前題材多樣、內容龐雜的影視界逐漸打出了一片天下, 佔據了一席之地。 筆者雖然受不了電視劇動輒七八十集的冗長拉雜, 很少有耐心坐下來將一部電視劇徹頭徹尾看完一遍, 但也斷斷續續看了一些劇集, 感慨頗多, 其中最為之叫屈的人物是翟讓——隋末瓦崗寨農民起義軍最為重要的一位領導人物。 叫屈的原因是, 他在劇中的地位實在太次, 他的戲份實在太少, 他的重要性實在太不明顯,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甚至有的這方面題材的影視劇中根本看不到他的身影, 他完全“被消失”了, 這與歷史上真實的翟讓以及他作出的傑出貢獻實在是相差懸殊, 有天壤之別。

在當前隋唐歷史演義類影視劇中難覓翟讓的身影, 實際上也不能全怪影視劇主創人員的“疏忽”與“無知”, 其實, 遠在古代許多有關隋唐歷史演義題材的文學作品中, 也很難看到翟讓的影子。 在這方面文學作品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清代小說《說唐傳》中,

讀者根本看不見“翟讓”的字眼, 仿佛翟讓與瓦崗寨、與隋末農民起義徹底斷絕了一切關係, “誰也不是誰的誰”了。 在這部流傳頗廣、受眾頗多、對後世影響頗大的演義小說中, 瓦崗寨英雄人物燦若群星:秦叔寶、單雄信、王伯當、徐懋功、程咬金、尤俊達……一個個從瓦崗寨走出的英雄豪傑被作者塑造得形象生動、有血有肉, 甚至神乎其神, 令人讀著暢快淋漓, 讀後久久難忘, 唯獨將翟讓——這個最不應該“省略”的瓦崗寨領導人物給“遺漏”了。

翟讓, 老家在今天的河南省滑縣, 自幼習武, 稍長便在江湖上闖蕩, 後來出任東郡法曹小吏。 因為犯死罪, 翟讓被老朋友獄吏黃君漢私自放走, 幾經周折到瓦崗寨落草為寇。 後來, 單雄信、徐世勣(徐懋功)等人相繼來投,

便以瓦崗寨為根據地, 將其部眾號稱為瓦崗軍。 但從這個方面來說, 翟讓可以說是瓦崗軍最主要的締造者, 是瓦崗農民起義軍的奠基人。 沒有他帶頭創立瓦崗寨這個根據地, 也許就不會有後來轟轟烈烈的瓦崗農民起義。 時在隋煬帝大業七年(西元611年)。

翟讓聽取徐世勣(又名徐懋功, 後被唐朝賜姓李, 即李勣。 這同文學作品中的老道士徐茂公為一個人,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與歷史人物實際情況不符。 )的建議, 率眾進入滎陽、梁郡一帶, 搶掠過往船隻, 補充供給。 許多吃不上飯仍備受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瓦崗軍, 短短幾個月內, 瓦崗軍已經擴充到一萬餘人。 翟讓就帶領這支農民軍劫富濟貧, 誅殺隋朝的貪官污吏, 影響越來越大。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 隋朝貴族出身的李密, 因為參加楊玄感造反失敗被迫出逃, 投靠了瓦崗軍。 做過隋煬帝侍從官的李密比較有政治眼光, 勸翟讓招兵買馬, 壯大實力, 並向四周用兵, 攻取滎陽、金堤關、虎牢關等地。 李密率軍在滎陽設伏殺死隋朝大將張須陀後,名聲大振。之後不久,翟讓將瓦崗軍指揮權幾乎全都授予了李密,在李密精心謀劃下,瓦崗軍先後攻取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天下為之震動,起義軍很快擴充到二十多萬人,迅速控制了中原大片地區。

隋朝政府見瓦崗軍日益坐大,又恨又怕,派王世充率領大軍前去征剿。李密率瓦崗起義軍與之對峙百天,其間多次交鋒,最後設計將隋軍一舉消滅近七萬人,王世充被迫帶領殘軍狼狽逃竄,給隋朝政府以重創。此後,自顧不暇的隋朝政府再也無力主動出擊瓦崗軍,只好採取守勢,對瓦崗軍和其他農民軍勢力日益壯大已經無可奈何。

見李密的能力確實比自己強,且在軍中的威望已經超過了自己,生性豁達的翟讓將瓦崗軍首領的位置主動讓給了李密。李密繼任瓦崗軍首領後,號稱魏公,以翟讓為司徒,初步建立了政權。此後,瓦崗軍在李密的指揮下南征北戰,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巨大,形勢一片大好。

在這種情況下,翟讓的一幫子老兄弟不甘心了,因為誰都看得出來,照這樣的形勢下去,要不了多久,瓦崗軍就可能取代隋王朝,那將來新王朝的皇帝便是李密,可是翟讓算什麼?自己披荊斬棘、槍林彈雨、九死一生打出的江山拱手讓人,豈有此理?他們開始不斷慫恿翟讓將權力從李密手中奪回來。可是,翟讓壓根不聽,也沒當回事。儘管如此,翟讓的部下仍不死心,他的哥哥翟弘聯絡一幫人準備動手殺害李密及其心腹,替翟讓奪回權力。

時間一長,這事便傳到了李密耳中。李密很惱火,他明白翟讓的存在,對他繼續掌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加上翟弘是個大老粗,經常對李密等人出言不遜,一再揚言魏公的位置縱然翟讓不坐,也該他翟弘坐,李密是個外人不該坐,得讓位。李密及其心腹意識到,翟讓等人不死,自己休想安生。於是,李密仿照西楚霸王項羽設了一場類似鴻門宴的酒宴,埋伏好人馬,在大家喝得醉醺醺時出擊,一舉將翟讓、翟弘、王儒信等人當場殺害,徐世勣企圖逃走被砍傷脖子,單雄信見無路可逃跪下求饒,最後在王伯當的勸說下都被迫歸順了李密。這一天是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此後,李密將瓦崗軍緊緊抓在了自己的掌心。

既然翟讓為瓦崗軍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那為何在後世文學作品中鮮有人提及呢?筆者認為,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翟讓的能力不及李密,聲望被李密後來居上掩蓋了

翟讓確實為瓦崗軍起義奠定了基礎,可是瓦崗軍幾次名揚天下的武裝鬥爭幾乎全是在李密的謀劃下或指揮下。李密本就是隋朝官吏,祖上也是聲名顯赫的貴族,他的社會影響力之前就不小,加入瓦崗軍後的幾次戰鬥,擴大了他的聲譽。而翟讓本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法曹小吏,後被迫落草為寇,在世人眼裡始終與盜賊無異,自然無法與李密相比。相比而言,在當時,李密更能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

二、翟讓死得窩囊

說到底,翟讓是被自己人火拼的,與《水滸傳》中的王倫相似。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翟讓的死是咎由自取。既然一山不容二虎,他又有不少於李密的忠實部下,完全可以奪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權力,或者徹底放下權力,嚴格約束部下,讓他們服從李密的領導。他既不想放下手中的權力,又約束不了部下與李密公開叫板對抗,更不想與李密為敵,分裂瓦崗軍,那他的結果只能是個悲劇。他的死很窩囊,或許他真的很滿足於現狀,不想從李密手中奪回大權,可是他的存在,以及他那幫不甘心服從李密領導的一幫子蠢蠢欲動的老兄弟的存在,對李密而言是不定時炸彈,必須提前拆除,否則貽患無窮。所以,翟讓壓根不相信李密會殺他,十分高興地赴宴了,可他還是死了,很窩囊的死了,可悲可歎。

三、李密為唐王朝的統一做過貢獻

李密雖然後來決定反叛唐朝,但並未實質性進行叛亂便已經被唐朝將軍盛彥師殺了。再者說,李密畢竟“棄暗投明”,帶著幾萬軍隊投降了李淵,為唐王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李淵還將自己的一個表妹嫁給了李密,與李密以兄弟相稱,李密是唐朝的皇親國戚、邢國公。然而翟讓,則始終是個農民起義軍頭領,而這又恰恰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最仇視、最忌恨的一種人,與為鞏固唐王朝統治做過貢獻的李密自然無法同日而語了。

四、作為草莽英雄的翟讓遠不如李密的政治韜略和眼光,李密更能為封建社會上層統治者所接受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北周時為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的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為隋朝的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出身于顯赫貴族,又做過隋煬帝近侍官,深諳帝王之道,明白即使現在不除掉翟讓,等將來自己真的成了大事做了君王,翟讓等人也必須除掉;否則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畢竟他李密的位置,是翟讓“讓”出來的,即使翟讓心甘情願,跟著翟讓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那一幫人也不會情願服從他;所以,翟讓等人必須除掉。翟讓之死,很大一個原因是沒有看清自己的處境,沒有完全擺正自己的位置,認為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們,而李密潛意識裡卻有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君臣等級思想,這兩種思想意識是無法相容並存的。

(翟讓:被遺忘的隋唐英雄)

鳳翔城門一開一合,要了後唐大將軍安重誨的命

唐朝官員狄仁傑,為何聲名遠播,還風靡歐洲?

關於陶淵明我想說:《桃花源記》是一篇中國文人無力從政的投降書

李密率軍在滎陽設伏殺死隋朝大將張須陀後,名聲大振。之後不久,翟讓將瓦崗軍指揮權幾乎全都授予了李密,在李密精心謀劃下,瓦崗軍先後攻取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天下為之震動,起義軍很快擴充到二十多萬人,迅速控制了中原大片地區。

隋朝政府見瓦崗軍日益坐大,又恨又怕,派王世充率領大軍前去征剿。李密率瓦崗起義軍與之對峙百天,其間多次交鋒,最後設計將隋軍一舉消滅近七萬人,王世充被迫帶領殘軍狼狽逃竄,給隋朝政府以重創。此後,自顧不暇的隋朝政府再也無力主動出擊瓦崗軍,只好採取守勢,對瓦崗軍和其他農民軍勢力日益壯大已經無可奈何。

見李密的能力確實比自己強,且在軍中的威望已經超過了自己,生性豁達的翟讓將瓦崗軍首領的位置主動讓給了李密。李密繼任瓦崗軍首領後,號稱魏公,以翟讓為司徒,初步建立了政權。此後,瓦崗軍在李密的指揮下南征北戰,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巨大,形勢一片大好。

在這種情況下,翟讓的一幫子老兄弟不甘心了,因為誰都看得出來,照這樣的形勢下去,要不了多久,瓦崗軍就可能取代隋王朝,那將來新王朝的皇帝便是李密,可是翟讓算什麼?自己披荊斬棘、槍林彈雨、九死一生打出的江山拱手讓人,豈有此理?他們開始不斷慫恿翟讓將權力從李密手中奪回來。可是,翟讓壓根不聽,也沒當回事。儘管如此,翟讓的部下仍不死心,他的哥哥翟弘聯絡一幫人準備動手殺害李密及其心腹,替翟讓奪回權力。

時間一長,這事便傳到了李密耳中。李密很惱火,他明白翟讓的存在,對他繼續掌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加上翟弘是個大老粗,經常對李密等人出言不遜,一再揚言魏公的位置縱然翟讓不坐,也該他翟弘坐,李密是個外人不該坐,得讓位。李密及其心腹意識到,翟讓等人不死,自己休想安生。於是,李密仿照西楚霸王項羽設了一場類似鴻門宴的酒宴,埋伏好人馬,在大家喝得醉醺醺時出擊,一舉將翟讓、翟弘、王儒信等人當場殺害,徐世勣企圖逃走被砍傷脖子,單雄信見無路可逃跪下求饒,最後在王伯當的勸說下都被迫歸順了李密。這一天是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此後,李密將瓦崗軍緊緊抓在了自己的掌心。

既然翟讓為瓦崗軍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那為何在後世文學作品中鮮有人提及呢?筆者認為,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翟讓的能力不及李密,聲望被李密後來居上掩蓋了

翟讓確實為瓦崗軍起義奠定了基礎,可是瓦崗軍幾次名揚天下的武裝鬥爭幾乎全是在李密的謀劃下或指揮下。李密本就是隋朝官吏,祖上也是聲名顯赫的貴族,他的社會影響力之前就不小,加入瓦崗軍後的幾次戰鬥,擴大了他的聲譽。而翟讓本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法曹小吏,後被迫落草為寇,在世人眼裡始終與盜賊無異,自然無法與李密相比。相比而言,在當時,李密更能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

二、翟讓死得窩囊

說到底,翟讓是被自己人火拼的,與《水滸傳》中的王倫相似。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翟讓的死是咎由自取。既然一山不容二虎,他又有不少於李密的忠實部下,完全可以奪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權力,或者徹底放下權力,嚴格約束部下,讓他們服從李密的領導。他既不想放下手中的權力,又約束不了部下與李密公開叫板對抗,更不想與李密為敵,分裂瓦崗軍,那他的結果只能是個悲劇。他的死很窩囊,或許他真的很滿足於現狀,不想從李密手中奪回大權,可是他的存在,以及他那幫不甘心服從李密領導的一幫子蠢蠢欲動的老兄弟的存在,對李密而言是不定時炸彈,必須提前拆除,否則貽患無窮。所以,翟讓壓根不相信李密會殺他,十分高興地赴宴了,可他還是死了,很窩囊的死了,可悲可歎。

三、李密為唐王朝的統一做過貢獻

李密雖然後來決定反叛唐朝,但並未實質性進行叛亂便已經被唐朝將軍盛彥師殺了。再者說,李密畢竟“棄暗投明”,帶著幾萬軍隊投降了李淵,為唐王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李淵還將自己的一個表妹嫁給了李密,與李密以兄弟相稱,李密是唐朝的皇親國戚、邢國公。然而翟讓,則始終是個農民起義軍頭領,而這又恰恰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最仇視、最忌恨的一種人,與為鞏固唐王朝統治做過貢獻的李密自然無法同日而語了。

四、作為草莽英雄的翟讓遠不如李密的政治韜略和眼光,李密更能為封建社會上層統治者所接受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北周時為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的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為隋朝的上柱國,封蒲山郡公。李密出身于顯赫貴族,又做過隋煬帝近侍官,深諳帝王之道,明白即使現在不除掉翟讓,等將來自己真的成了大事做了君王,翟讓等人也必須除掉;否則自己的江山就坐不穩。畢竟他李密的位置,是翟讓“讓”出來的,即使翟讓心甘情願,跟著翟讓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那一幫人也不會情願服從他;所以,翟讓等人必須除掉。翟讓之死,很大一個原因是沒有看清自己的處境,沒有完全擺正自己的位置,認為大家都是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們,而李密潛意識裡卻有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君臣等級思想,這兩種思想意識是無法相容並存的。

(翟讓:被遺忘的隋唐英雄)

鳳翔城門一開一合,要了後唐大將軍安重誨的命

唐朝官員狄仁傑,為何聲名遠播,還風靡歐洲?

關於陶淵明我想說:《桃花源記》是一篇中國文人無力從政的投降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