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為何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進行海禁,歷史真相終於解開,有人說這招真高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話題, 關於中國為什麼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進行海禁。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和艦隊是一個令大家都自豪的事實, 那麼為什麼在航海時期的巔峰中國開始海禁呢?

總結一下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說是害怕倭寇, 二說是害怕西洋勢力, 三說是害怕建文帝, 嗯好吧, 就算當時明朝水師發展停滯, 但在遠東即便是西洋勢力也完全可以吊打的好嗎, 倭寇那就更不用說, 至於連倭寇勢力都不如的建文帝, 只能呵呵。

其實朝廷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明朝的面子工程, 跟外邦的朝貢貿易是賠錢賺吆喝, 我們又不是人傻錢多, 這就像漢唐時期花了那麼大的代價打通西域, 那不是大老遠過去炫富的, 是為了打通商路掙錢用的。 到了明朝也是這個理, 政府花了這麼多錢, 出動了令周邊各國都顫抖的威猛艦隊, 那也是為了增進貿易收入,

打通朝貢海路用的, 政府增進的當然是政府朝貢貿易了, 這塊要多說幾句, 很多人都以為朝貢出於政治目的, 完全用錢買心理安慰, 其實朝貢貿易可不是出於政治的虧本買賣, 而是優先考慮了貿易其次才是政治因素, 明朝前期朝貢貿易是進口內銷掙自己人錢, 結果導致是貨幣流出, 1567年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引進白銀之前, 朝貢貿易只造成中國財富和貨幣的流失, 鄭和的遠洋活動輸出的銅錢以及白銀不計其數, 當時銅錢也被賞賜給外國的使者, 這就造成明初很多鑄造的銅錢以及白銀流失海外, 朝貢初期朝廷向外藩進口的貨物多是珠寶香料等, 而中國的代價則是貨幣, 貨幣是商業資本特殊發達的社會財富最高形式,
無論是打擊貿易還是鼓勵貿易, 都會把貨幣外流視為頭等禁事, 例如南宋也有“金銀銅鐵貨不許下海”, 唐代《唐律疏議》記載“金, 銀, 鐵, 不得度西邊北邊諸關”, 所以明初實打實的真金白銀於朝貢中流失, 真是當時最得不償失之事。

後來朝廷看到大量貨幣外流, 心想這可不好, 我得再賺回來, 既然可以利用海洋貿易補貼貨幣流失為何棄之不顧, 於是1567年國家外貿產生了, 而且是基於海禁政策產生的, 利用海禁限制自由貿易, 然後進行國營貿易, 國家壟斷進出口, 與西洋國家進行絲綢, 瓷器貿易中得到大量白銀, 壟斷價格再賣到國內, 賺的錢用來補貼國庫, 《明史.食貨志》記載:“海外諸國入貢, 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 因設市舶司, 置提舉官以領之……”另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所講, 明朝政府對朝貢商品收取貨物稅。 附進物先收50%的貨物稅, 餘者由官府給值收購。 貨物進入港口全部封倉後, 待抽20%的貨物稅才准開倉交易。

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江南沿海一帶, 南方手工業逐漸發達, 體現在手工工廠即家庭作坊的數量.規模擴大,生產工具與技術更新,產量增加。 最重要的是當時在江浙一帶的絲織業出現了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和以生產絲綢獲取利潤的“機戶”, 以及福建泉州一帶的大型瓷器工廠, 產地開始集約化,產量開始量產化,這一切帶來的是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的抬頭,然而當生產力大於國家外貿的程度時,很多商品就需要更加廣大的市場,就要通過政府更大的朝貢貿易使得明帝國出口大於進口,造成的貿易順差充盈了國庫。

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管道。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馬尼拉第三任長官訥茨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 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占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數量十分龐大,因此他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地說明了明清中國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弗蘭克在他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認為,1400—1800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體系格局,他用貿易和套匯來說明他的這一理論,證明了明代中國通過與西洋各國的官方貿易賺取大量貨幣。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管道。

由此可見,中國朝貢貿易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政府掙錢的利器,並非大家所想虧錢賺吆喝,而是一場深謀遠慮的貿易戰爭,也證明了發展製造業和出口才是國家發展經濟重中之重,也就不難理解在中國製造席捲天下的今天“中國速度”所帶來的經濟奇跡了。

產地開始集約化,產量開始量產化,這一切帶來的是生產力的提高和資本主義的抬頭,然而當生產力大於國家外貿的程度時,很多商品就需要更加廣大的市場,就要通過政府更大的朝貢貿易使得明帝國出口大於進口,造成的貿易順差充盈了國庫。

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管道。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馬尼拉第三任長官訥茨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 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占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數量十分龐大,因此他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地說明了明清中國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弗蘭克在他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認為,1400—1800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體系格局,他用貿易和套匯來說明他的這一理論,證明了明代中國通過與西洋各國的官方貿易賺取大量貨幣。中歐海上貿易航線建立後,美洲白銀通過太平洋運到馬尼拉,再轉至中國,是美洲白銀輸入中國的主要管道。

由此可見,中國朝貢貿易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政府掙錢的利器,並非大家所想虧錢賺吆喝,而是一場深謀遠慮的貿易戰爭,也證明了發展製造業和出口才是國家發展經濟重中之重,也就不難理解在中國製造席捲天下的今天“中國速度”所帶來的經濟奇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