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一戰德國全民參戰,為何難逃戰敗命運?

作者:徐焰;摘自《脫胎換骨——縱橫古今談軍改》;圖片來自網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總體上被稱為“塹壕戰爭”, 雖有飛機、坦克的出現也未打破戰場僵持。

從物質基礎來看, 這是由於飛機對地攻擊力還有限, 坦克和無線電通信技術又不發達。 前沿達成突破後裝甲車輛推進速度很慢, 缺少伴隨火炮支援, 聯絡不暢的部隊很難迅速插向對方縱深, 因而對方能有充裕時間封閉突破口或者建立起新防線。

如此拼消耗, 對海外進口受封鎖且國內人力、物力資源不多的德意志帝國註定是災難。 有著瘋狂冒險精神的德國軍人為此不顧國際條約和道義束縛, 於1915年4月在西線首先展開毒氣戰, 後來還派間諜到英國後方布撒細菌實行生物戰, 卻都沒有取得太大戰果。 當時英法已有充足的防毒面具, 本身也裝備了不少化學武器並予以還擊, 德軍中有個來自奧地利的下士傳令兵阿道夫·希特勒就因眼睛受熏失明了幾個月。 這個惡魔受此痛徹骨髓的教訓, 下次大戰中一直未敢下令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

看到地面和空中打不開僵局, 德國乞靈於剛達到技術成熟的潛艇。 1914年9月22日, 德軍U-9潛艇以水下伏擊發射魚雷一舉擊沉英國3艘巡洋艦, 首次向世界顯示出這一水下武器的威力。 1916年以後, 德軍因水面戰艦在日德蘭海戰中未打破封鎖, 主要寄希望以潛艇切斷英國海上運輸線。 德國戰時共生產裝備了350餘艘潛艇, 擊沉協約國和中立國船隻約6000艘, 總噸位約1800萬噸,

這幾乎超過戰前英國的商船總噸位。 為對付德國的潛艇, 協約國動用了900多艘驅逐艦和大型護衛艦, 並對商船編隊護航, 從而勉強維持了運輸線。 德國對中立國駛向英國的船隻也實施攻擊的“無限制潛艇戰”, 傷害了美國利益並促其在1917年參戰, 這個世界最大工業、農業國加入協約國終於使戰爭天平的德國一邊最後失衡。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久消耗的特點, 把參戰國全民拖入軍事鬥爭。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戰爭是政府和軍隊的事, 平民為之做出的貢獻無非是多繳點稅。 這次大戰的空前廣闊戰場和慘重官兵傷亡, 加上發達國家擁有強有力的動員和武器生產能力, 使英、法、德、俄都差不多動員了一半男性青壯年入伍,

其中協約國總計動員了4500萬人;同盟國則動員了2500萬人。 德國的6800萬人口中, 有1100萬人被征當兵, 除身體殘疾或軍工生產離不開的人, 18歲至55歲的男子都進了軍營, 這使戰爭的全民性質變得空前突出。 德軍最後的實際指揮者魯登道夫上將就此提出了“總體戰”概念, 意思是將全國變成軍營, 戰後被他扶植上政壇的希特勒也正是以此為信條。

如此超強的舉國動員,意味著以最大限度搜刮社會上的人力、物力,這也決定了資源遠不及對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勢必被拖垮。戰爭的最後兩年,德國居民過著“青蔓冬天”即以代食品度日的生活,反戰情緒的爆發最終激起了1918年的“11月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並使威廉二世皇帝逃亡荷蘭,新政府則在德軍陣地還在國外時就簽訂了投降協定。

至於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都屬於民族成分異常複雜、國內矛盾尖銳的國家,持久消耗更會引發內部動亂。1917年,俄國這個外強中乾的參戰國連續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隨後以對德屈辱媾和退出戰爭。1918年秋奧匈帝國也瓦解了,土耳其則喪失除小亞細亞地區之外的全部疆域,不久由帝國變成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證明了國家軍事力量的建設必須與經濟實力相符,窮兵黷武不可持久。戰爭不僅是軍事的較量,也是經濟力的較量,德、奧、土組成的同盟國一方的失敗就主要輸在人力、物力的枯竭。縱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槍炮、水面戰艦等傳統武器裝備和陸戰傳統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以坦克、飛機、潛艇和航空母艦為代表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出現卻使軍隊武器裝備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人類的軍隊中也出現了新兵種,如1918年英國率先建立了獨立的空軍,有識者開始認識到空軍的作用同陸軍、海軍同等重要。航空兵的使用,又使戰爭由過去的平面(地面、水面)轉向平面、天空和水下的三維空間,從而揭開了機械化軍事革命的序幕。

如此超強的舉國動員,意味著以最大限度搜刮社會上的人力、物力,這也決定了資源遠不及對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勢必被拖垮。戰爭的最後兩年,德國居民過著“青蔓冬天”即以代食品度日的生活,反戰情緒的爆發最終激起了1918年的“11月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並使威廉二世皇帝逃亡荷蘭,新政府則在德軍陣地還在國外時就簽訂了投降協定。

至於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都屬於民族成分異常複雜、國內矛盾尖銳的國家,持久消耗更會引發內部動亂。1917年,俄國這個外強中乾的參戰國連續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隨後以對德屈辱媾和退出戰爭。1918年秋奧匈帝國也瓦解了,土耳其則喪失除小亞細亞地區之外的全部疆域,不久由帝國變成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證明了國家軍事力量的建設必須與經濟實力相符,窮兵黷武不可持久。戰爭不僅是軍事的較量,也是經濟力的較量,德、奧、土組成的同盟國一方的失敗就主要輸在人力、物力的枯竭。縱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槍炮、水面戰艦等傳統武器裝備和陸戰傳統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以坦克、飛機、潛艇和航空母艦為代表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出現卻使軍隊武器裝備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人類的軍隊中也出現了新兵種,如1918年英國率先建立了獨立的空軍,有識者開始認識到空軍的作用同陸軍、海軍同等重要。航空兵的使用,又使戰爭由過去的平面(地面、水面)轉向平面、天空和水下的三維空間,從而揭開了機械化軍事革命的序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