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方240年前機器人,六千多零部件,會程式設計寫字,領先同期我國

在我們的印象裡, 機器人是現代人才有的發明。 其實不然, 早在很久以前, 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就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

在我國, 西周一名叫偃師的能工巧匠發明了一種機器人, 能歌善舞, 讓周穆王大為驚歎;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 運糧, 載重量為“一歲糧”, 大約四百斤以上, 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裡, 群行三十裡”, 而且能日夜不休;唐朝匠人楊務廉發明的木僧人, 手裡端著一隻木碗, 自動向人乞討佈施, 一天下來可以行乞好幾千文錢……在我國, 關於機器的人的記載多不勝數。 不過很可惜, 這種記載, 大多長於功能形象描述, 而原理構造分析甚少。 但不可否認, 我國古人的機器人製造技術無疑是很高的。

木牛流馬

與我國不同的是, 西方機器人製造歷史雖不如我國悠久, 但他們經過農業革命後, 甚至在發展後期已經完全領先於同期的中國。

十八世紀瑞士機器人

西方最古老的機器人誕生于240年前的18世紀70年代, 由瑞士鐘錶匠埃爾‧雅奎特-德羅茲(Pierre Jaquet-Droz)和他的兒子發明。 這款機器人看起來像個3歲的男孩玩偶;他不僅能寫字、畫畫, 還會彈鋼琴。 而支撐這一切的, 就是內部的一系列發條和體內約6000多個零部件。 當我們上緊發條, 它就會抬起右臂, 將手中的鵝毛筆伸到桌子右側的墨水壺中蘸一下, 然後在桌子當中的白紙上緩緩寫出幾行詞句。 讀到這, 大家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對, 電影《雨果》中那個可愛的寫字機器人的原型就是他。

而又當我們更換內部的40個可替換凸輪, 它就可以寫出不同的詞句, 這意味著這種機器人就好像電腦內的各種程式一樣可以被“程式設計”, 所以“寫字機器人”也被一些科學家視為現代電腦的“始祖”。

網路配圖:一口通商

機器人只是同期中西方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

18世紀70年代, 西方工業革命方興未艾。 而同期, 我國正處於清乾隆帝統治時期。 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和技術(不是科學)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不過很可惜的是, 我國一向領先於世界的科技發明在明朝以後漸漸停止發展,直到乾隆時期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 同時, 乾隆皇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 實行“一口通商”, 清政府也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 這種政策, 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 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 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網路配圖:鴉片戰爭

網路配圖:鴉片戰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