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以前皇帝稱某帝,唐以後稱某宗,原來是這個女人造成的

不管是讀歷史還是學歷史, 大家可能都會產生一個疑問, 那就是在唐朝以前的皇帝, 基本上都是XX帝, 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晉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 但是到了唐朝以後, 就變成了XX宗了, 比如唐太宗、宋徽宗、明英宗、明思宗等。

當然清朝又是個特例, 清朝的皇帝一般都習慣用年號來稱呼, 比如康熙皇帝, 乾隆皇帝, 光緒皇帝等。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 首先要搞清楚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 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始於西周。 說以周文王、周幽王等其實都是諡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所以在古代對於廟號很慎重, 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 尤其是西漢, 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

一般由皇帝發起。 明朝以前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 多則十幾個。 如唐高宗有14個;

簡單瞭解了諡號、廟號、年號,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會出現以唐朝為界限對皇帝的稱呼不同。

前面我們說了, 對於皇帝的廟號都很重視,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 但是每個皇帝幾乎都有諡號, 而且諡號都比較短, 比如漢文帝的諡號是孝文, 因此叫漢文帝, 漢武帝則諡號孝武, 因此稱漢武帝, 基本上唐朝以前諡號都是一到兩個字。 由於不是每個皇帝都是廟號, 因此在唐朝以前都習慣用諡號稱呼皇帝。

但是這一切到武則天發生了變化, 唐高宗李治死後, 武則天不按套路出牌, 給自己老公定的諡號叫天皇大帝, 總不能叫他唐天皇大帝吧, 因此只能稱呼其廟號了。 所以就有了唐高宗, 而唐太宗本來諡號文皇帝, 但是武則天當皇帝以後諡號開始浮誇, 唐太宗的諡號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所以也只能叫唐太宗了。

而到了明清, 由於絕大多數皇帝都是一個年號, 因此為了方便也會稱呼廟號, 比如明成祖朱棣也被成為永樂大帝, 這一稱呼在明朝還不普遍, 而到了清朝就太普遍了, 由於乾隆、康熙一生都沒換過年號, 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

這些諡號、廟號、年號等用在皇帝身上的稱呼,

出現了一個女攪局者, 那就是武則天, 不經意間改變了男人的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