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崇煥死得不怨,這個太監才是明軍中流砥柱

甯錦之戰發生於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 是在明與後金的戰爭中, 明遼東巡撫袁崇煥等率軍擊退後金大汗皇太極圍攻錦州(今屬遼寧)、寧遠(今遼寧興城)的作戰。

錦州城牆上的明軍火炮

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五月, 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錦州, 攻寧遠。 袁崇煥等率眾固守, 城得保全。 五月十一日, 後金軍直抵錦州, 四面合圍。 巡撫袁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 選精騎四千, 令尤世祿、祖大壽統率, 繞到後金軍後, 再遣水師東出相牽制, 尤世祿、祖大壽等將要出動時, 後金軍已抵達寧遠城下。 崇煥與中官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戰, 列營濠內, 用大炮轟擊後金軍。 而尤世祿、祖大壽等大戰城外, 士卒多戰死, 仍力戰不退。 後金軍於是解寧遠圍, 增兵攻錦州, 後金士卒損傷無數, 錦州終不可破。 六月五日, 後金撤軍。 史稱“甯錦大捷”。

目前, 有關明朝甯錦大捷的文章論述大多是根據清修《明史》中的立場觀點撰寫的, 抹去了真正英雄的事蹟和功勞, 而處心積慮進行破壞的角色反倒成為了英雄。 筆者在仔細研讀了明朝官方的原始史料《明熹宗實錄》之後, 發現袁崇煥在戰前和戰中並沒有起到好的作用,

明方實際上的指揮官和大功臣是總督鎮守遼東的首席監軍——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禦馬監印務的劉應坤。

明朝太監服飾

明熹宗在戰後傳諭嘉賞時, 稱讚劉應坤說:“鎮臣劉應坤鼓舞將吏, 努力戎行, 匪直大挫賊鋒, 在寧遠有卻敵之效;抑亦深寒虜膽,

於錦州有解圍之助;著加恩三等, 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指揮同知世襲, 給與應得誥命, 賞銀六十兩、彩緞四表裡。 ”其獎賞數額僅次於魏忠賢, 可見他所起到的作用之大。 而袁崇煥僅獲加銜一級, 賞銀三十兩、大紅紵絲二表裡。 明熹宗評價袁崇煥說:“袁崇煥談款一節所誤不小, 朕不加譴責, 尚著敘賚, 分明念久在危疆, 姑使相准耳。 ”明熹宗對二人的表現明察秋毫, 獎賞可謂公正公道。

下面, 筆者就根據《明熹宗實錄》等原始史料, 用接近于原文的通俗語言來復原甯錦大捷的部分過程。

天啟六年(1626), 二十二歲的明熹宗雖然還很年輕, 但在政治上卻已經相當成熟, 他經常流覽各種史籍和本朝二祖列宗的執政實錄, 從中汲取治國禦敵的經驗和教訓。

當時雖然取得了“甯遠大捷”, 但實際上明朝在人員、物質上的損失十分巨大, 其中的水分明熹宗心知肚明。

一天, 明熹宗在翻閱《全遼志》的時候, 發現永樂、宣德年間, 先祖們曾在軍事要地設立有鎮守、分守太監等官, 對於監督和遏制軍隊將領中存在的邊務廢弛、逢迎朘削、騙官盜餉、妒功害成等腐敗現象具有明顯作用。 於是, 明熹宗於天啟六年三月置袁崇煥等人的強烈反對于不顧, 毅然恢復了監軍制度, 在遼東設立鎮守山海關等處太監一員——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禦馬監印務劉應坤, 左右鎮守太監二員——乾清宮管事提督忠勇營禦馬監太監陶文、紀用, 分守中軍太監三員——乾清宮打卯牌子忠勇營中軍禦馬監太監孫茂霖、武俊、王蒞朝等。 這些監軍太監後來在甯錦大捷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來在甯遠大捷之後,明熹宗對袁崇煥報有很大的信任和期望,提升他為遼東巡撫。然而,袁崇煥一味與後金議和,致使蒙古部落離心,在後金主力進入朝鮮,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一不出兵搗虛,二不援救朝鮮,三拒絕策應東江鎮。不僅使朝鮮向後金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其行為更讓東江鎮蒙受了極大損失,失去了朝鮮提供的屯田土地,被斷絕了朝鮮提供的軍械和糧餉,致使明朝在遼東的形勢顯著惡化。明熹宗對袁崇煥的這些行為產生了不滿和警覺,而當天啟七年二月袁崇煥把薊遼督師王之臣從遼東排擠走以後,明熹宗在遼東的軍政事務上對劉應坤更加倚重和信賴,把錢糧、人事和軍事部署等大權交給了他進行執掌。

大明三眼加特林,想知道此梗請自行百度

劉應坤為河北新城縣人。他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又是京軍忠勇營總督兼禦馬監掌印,堪稱文武全才的御林軍大將,長得也很帥。在上任之後,劉應坤等人率領標下一營精兵沿長城一線向山海關行進,他們自帶由廠臣魏忠賢用家資為他們置備的乾糧和行囊,不讓地方官員招待,沿途視察邊塞,向明熹宗彙報所看到的情況。魏忠賢採取的這個措施十分必要,俗話說:“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他用家資為劉應坤一行置備乾糧、行囊,從而杜絕了地方官的腐蝕拉攏,也保證了所攜帶的巨額公款不發生任何損耗,足額發放到基層官兵手中。

為了鞏固關門西線的防守,劉應坤留下左副手陶文主持喜峰口一帶的修繕和防禦,率領右副手紀用一行人來到了了山海關,犒賞將士,核點人馬錢糧。很快,劉應坤就首批查獲了盜賣軍糧的幾個碩鼠。腐敗分子不除,軍隊沒有戰鬥力,當時關寧軍的這些現象已經很嚴重了。天啟六年五月初四日,明熹宗收到了劉應坤等的奏疏,查獲藐視國法盜賣軍糧的貪官胡廷賓等人,傳旨說:“邊海錢糧關係甚重,豈容盜賣?著即嚴行究問,具奏正法。”

劉應坤出發的時候,隨身攜帶了二十萬兩白銀的錢財物資,自己卻分文不沾。五月十八日,劉應坤奏報:犒賞將士完畢,共頒給官軍犒賞銀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兩、表裡四十六疋;現在還餘銀十萬七千五十兩、表裡一百五十四疋,已經清冊貯庫了。明熹宗回復說知道了。

天啟七年四月二十七日,由於後金大軍從朝鮮班師,兵鋒西指,寧錦大戰即將拉開序幕,接過辭任督師王之臣所留下的工作擔子以後,劉應坤向明熹宗上報了他的戰略部署:命杜文煥駐寧遠;尤世祿駐錦州;侯世祿駐前屯;左輔加總兵銜,駐大淩;滿桂照舊駐山海關。明熹宗予以批准。

遼東前線的大牌總兵很多,互不服氣怎麼辦?劉應坤請求給滿桂升官:把滿桂從原來的管轄關門燕建四路加封為節制四鎮及燕建四路,並欽賜尚方寶劍。這樣前線的各路人馬包括袁崇煥的嫡系部隊都必須服從滿帥的指揮,袁崇煥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明實錄》:“應劉應坤之請也”)。

此後在軍事部署,將領賞罰方面劉應坤都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並且得到明熹宗全面的信任,正因如此這個從事著最被人鄙視的職業的人,成功部署軍隊,成就了甯錦大捷。

這些監軍太監後來在甯錦大捷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來在甯遠大捷之後,明熹宗對袁崇煥報有很大的信任和期望,提升他為遼東巡撫。然而,袁崇煥一味與後金議和,致使蒙古部落離心,在後金主力進入朝鮮,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一不出兵搗虛,二不援救朝鮮,三拒絕策應東江鎮。不僅使朝鮮向後金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其行為更讓東江鎮蒙受了極大損失,失去了朝鮮提供的屯田土地,被斷絕了朝鮮提供的軍械和糧餉,致使明朝在遼東的形勢顯著惡化。明熹宗對袁崇煥的這些行為產生了不滿和警覺,而當天啟七年二月袁崇煥把薊遼督師王之臣從遼東排擠走以後,明熹宗在遼東的軍政事務上對劉應坤更加倚重和信賴,把錢糧、人事和軍事部署等大權交給了他進行執掌。

大明三眼加特林,想知道此梗請自行百度

劉應坤為河北新城縣人。他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又是京軍忠勇營總督兼禦馬監掌印,堪稱文武全才的御林軍大將,長得也很帥。在上任之後,劉應坤等人率領標下一營精兵沿長城一線向山海關行進,他們自帶由廠臣魏忠賢用家資為他們置備的乾糧和行囊,不讓地方官員招待,沿途視察邊塞,向明熹宗彙報所看到的情況。魏忠賢採取的這個措施十分必要,俗話說:“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他用家資為劉應坤一行置備乾糧、行囊,從而杜絕了地方官的腐蝕拉攏,也保證了所攜帶的巨額公款不發生任何損耗,足額發放到基層官兵手中。

為了鞏固關門西線的防守,劉應坤留下左副手陶文主持喜峰口一帶的修繕和防禦,率領右副手紀用一行人來到了了山海關,犒賞將士,核點人馬錢糧。很快,劉應坤就首批查獲了盜賣軍糧的幾個碩鼠。腐敗分子不除,軍隊沒有戰鬥力,當時關寧軍的這些現象已經很嚴重了。天啟六年五月初四日,明熹宗收到了劉應坤等的奏疏,查獲藐視國法盜賣軍糧的貪官胡廷賓等人,傳旨說:“邊海錢糧關係甚重,豈容盜賣?著即嚴行究問,具奏正法。”

劉應坤出發的時候,隨身攜帶了二十萬兩白銀的錢財物資,自己卻分文不沾。五月十八日,劉應坤奏報:犒賞將士完畢,共頒給官軍犒賞銀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兩、表裡四十六疋;現在還餘銀十萬七千五十兩、表裡一百五十四疋,已經清冊貯庫了。明熹宗回復說知道了。

天啟七年四月二十七日,由於後金大軍從朝鮮班師,兵鋒西指,寧錦大戰即將拉開序幕,接過辭任督師王之臣所留下的工作擔子以後,劉應坤向明熹宗上報了他的戰略部署:命杜文煥駐寧遠;尤世祿駐錦州;侯世祿駐前屯;左輔加總兵銜,駐大淩;滿桂照舊駐山海關。明熹宗予以批准。

遼東前線的大牌總兵很多,互不服氣怎麼辦?劉應坤請求給滿桂升官:把滿桂從原來的管轄關門燕建四路加封為節制四鎮及燕建四路,並欽賜尚方寶劍。這樣前線的各路人馬包括袁崇煥的嫡系部隊都必須服從滿帥的指揮,袁崇煥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明實錄》:“應劉應坤之請也”)。

此後在軍事部署,將領賞罰方面劉應坤都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並且得到明熹宗全面的信任,正因如此這個從事著最被人鄙視的職業的人,成功部署軍隊,成就了甯錦大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