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三:《隆中對》的讀解密碼

諸葛亮的求職沒有太多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 也就是說, 他的出山與劉備是否是宗室、是否要復興漢室沒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 適用面很廣, 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

諸葛亮的《隆中對》, 表面上分析了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割據勢力的現狀和實力, 同時也暗藏著諸葛亮求職目標的分析報告。

曹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

曹操集團獨霸北方, 成為國內最大的割據勢力。

曹操先諸葛亮一步, 已經與當今皇帝平起平坐了, 即使曹操當了皇帝或稱霸為王, 做這個老江湖的帝師?太危險了, 而且也沒有可能。

孫權“據有江東, 已曆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孫權集團佔據江東, 是第二大割據勢力。

孫權雖然沒有曹操那麼強大、老辣, 但孫氏集團的根基非常牢固, 有之前孫堅、孫策的艱苦創業, 還有一大批忠誠、能幹的老部下, 在這個成熟、穩定的圈子裡, 論資排輩是最好的用人機制, 就算親哥哥諸葛瑾能為孔明美言幾句, 寫個推薦信, 在這個集團裡, 充其量也就是個中層。

劉表、劉璋都是州牧, 而且荊州、益州都是當時的軍事重鎮,

但兩個領導都很弱, 一旦兵臨城下, 只能束手就擒, 這兩股勢力可以不予考慮, 這種高危集團朝不保夕, 肯定不能去。

按常規的思維模式, 劉備集團寄居在荊州, 尚無立錐之地, 更不能選擇。

劉備在軍閥混戰的年月, 勉強維持著自己的獨立武裝,

屢戰屢敗, 先後數次投奔不同的割據勢力。 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挫敗袁紹、統一北方之時, 劉備正閒居在樊城, 用髦牛尾編工藝品解悶呢。 [1]

然而諸葛亮偏偏出此“下策”, “屈就”于劉備, 扶持他構建第三大割據勢力。 對此我有三個方面的觀察。

(一)雖然表面上看, 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大, 但他們在軍事上有共同的軟肋——長江防線。

曹操的軍隊不習水戰, 從北向南突破長江防線困難重重。 後來的歷史表明, 曹魏始終沒能動搖孫吳的長江一線的防務, 即使曹魏被晉取代後, 晉軍滅吳竟用了十五年之久。

孫權的軍隊向西逆流而上攻取荊州、益州, 風險很大。 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後, 當即從白帝城前線撤退, 並不敢輕易入蜀, 這便是例證。

在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很弱, 如果能佔據荊州和益州, 扶植起第三大割據勢力, 完全可以形成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 以後再圖統一大業。

(二)諸葛亮的求職沒有太多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 也就是說, 他的出山與劉備是否是宗室、是否要復興漢室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在《隆中對》裡,諸葛亮開篇就提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暗示劉備也創建自己的、成規模的割據勢力。

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適用面很廣,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如果劉表、劉璋、張魯這些軍閥能有劉備的才幹和姿態,我估計,諸葛亮也同樣可以把《隆中對》獻給他們。

後來劉備與諸葛亮打出的興複漢室的旗號,更像是策略性的政治資本,而實際上,就連劉備本人,在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中也漸漸“務實”起來。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時存在,劉備看到的現實是自己的極限——最多只能做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因此,他對費詩諫阻稱王、效法高祖、乘勝追擊的建議(見《三國志·費事傳》)十分反感,顯然已經放棄了漢高祖的野心,退而求其次。[2]

而諸葛亮在孫權稱帝時,駁斥蜀漢朝野中與孫吳斷交的言論,更說明諸葛亮“鼎足而立”的戰略佈局是以劉氏集團政治利益為重,並未以“漢室復興”為著眼點。

彼(孫吳)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3]

(三)諸葛亮自視甚高,而他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標也幾乎高不可及。在當時的天下格局中,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如果不是當時劉備在荊州避難(西元200年—西元207年),也許諸葛亮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假模假式的“劉皇叔”。而就在這個時期,經過反思,劉備開始積極尋訪荊州的人才,接觸了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荊襄名士,可以想像,這個諸葛亮的粉絲親友團一定也向孔明傳遞了劉備的招聘啟事。

劉備的出現,為諸葛亮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就是說,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針對劉氏集團的現狀和實力做了深入的瞭解和分析。

顯然,官至東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劉備,地位顯赫、謙恭有禮、儀錶堂堂,給荊襄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備並不具備曹操和孫權的實力和眼光,東躲西藏,走投無路,寄人籬下。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但不具備大局觀。糜竺、孫乾提供財務支援和參謀,也不是帥才。也就是說,劉備有可能屈尊,讓諸葛亮做帝師。

至於劉氏集團的發展方向,諸葛亮認為,應該先佔領荊州,取代劉表,然後向西發展,向東聯合,即“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4]

諸葛亮高瞻遠矚的《隆中對》使他順利進入了劉氏集團,而完成帝師夢想的外部機遇更為重要,歷史對諸葛亮的垂青成就了武侯的千古美名。

請繼續關注下一集《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四:空前絕後的機遇。

[1]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2]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3]引自《諸葛亮集·絕盟好議》

[4]引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因為在《隆中對》裡,諸葛亮開篇就提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暗示劉備也創建自己的、成規模的割據勢力。

這就意味著,諸葛亮“兜售”的戰略方案是中性的,適用面很廣,當然前提是要滿足自己做帝師的要求。如果劉表、劉璋、張魯這些軍閥能有劉備的才幹和姿態,我估計,諸葛亮也同樣可以把《隆中對》獻給他們。

後來劉備與諸葛亮打出的興複漢室的旗號,更像是策略性的政治資本,而實際上,就連劉備本人,在殘酷的軍事、政治鬥爭中也漸漸“務實”起來。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時存在,劉備看到的現實是自己的極限——最多只能做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因此,他對費詩諫阻稱王、效法高祖、乘勝追擊的建議(見《三國志·費事傳》)十分反感,顯然已經放棄了漢高祖的野心,退而求其次。[2]

而諸葛亮在孫權稱帝時,駁斥蜀漢朝野中與孫吳斷交的言論,更說明諸葛亮“鼎足而立”的戰略佈局是以劉氏集團政治利益為重,並未以“漢室復興”為著眼點。

彼(孫吳)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策之上者……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3]

(三)諸葛亮自視甚高,而他為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標也幾乎高不可及。在當時的天下格局中,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

如果不是當時劉備在荊州避難(西元200年—西元207年),也許諸葛亮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假模假式的“劉皇叔”。而就在這個時期,經過反思,劉備開始積極尋訪荊州的人才,接觸了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荊襄名士,可以想像,這個諸葛亮的粉絲親友團一定也向孔明傳遞了劉備的招聘啟事。

劉備的出現,為諸葛亮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就是說,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針對劉氏集團的現狀和實力做了深入的瞭解和分析。

顯然,官至東漢左將軍、豫州牧的劉備,地位顯赫、謙恭有禮、儀錶堂堂,給荊襄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劉備並不具備曹操和孫權的實力和眼光,東躲西藏,走投無路,寄人籬下。劉備手下的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但不具備大局觀。糜竺、孫乾提供財務支援和參謀,也不是帥才。也就是說,劉備有可能屈尊,讓諸葛亮做帝師。

至於劉氏集團的發展方向,諸葛亮認為,應該先佔領荊州,取代劉表,然後向西發展,向東聯合,即“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4]

諸葛亮高瞻遠矚的《隆中對》使他順利進入了劉氏集團,而完成帝師夢想的外部機遇更為重要,歷史對諸葛亮的垂青成就了武侯的千古美名。

請繼續關注下一集《諸葛亮的帝師絕唱》之四:空前絕後的機遇。

[1]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2]見拙作【歷史反思錄】之《劉備的弱勢生存》

[3]引自《諸葛亮集·絕盟好議》

[4]引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