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定陵中有兩隻木箱,箱內有神秘的俑人,木俑身上藏匿著明朝滅亡的秘密

1956年到1957年, 我考古專家組織精幹的力量, 對萬曆皇帝的明定陵, 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

這座明定陵可以說是我考古專家首次有組織、有目的性的對一座皇帝陵墓進行的“處女”掘, 這次考古, 對於考察明代皇帝的葬制、葬品還有明代地宮的建造、規格, 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這座萬曆皇帝的地宮, 曾經用時六年, 耗資800萬兩白銀才修建成功, 可以說是明十三陵中數得著的大墓, 這座總面積不到1200平的明代地宮被打開後, 果然不負眾望地出土了4000多件非常珍貴的文物。

在萬曆皇帝棺槨旁的寶床之上, 排列著諸多的寶箱, 打開其中兩口寶箱, 專家當時就愣住了, 這裡面裝著總數千件以上, 長度皆在一尺左右的木俑。

木俑分兩種, 一種是人俑, 一種是馬俑, 由於地宮潮濕, 無光、不通風的緣故, 這些木俑大多已經腐朽不堪了, 文物專家經過小心的剝離提取, 只收集到了248個比較完整的人偶, 還有57件形狀完美的馬俑。

按照正常的思維, 萬曆皇帝的地宮的隨葬物, 都應該是寶貝, 或者是有特定的用途,

萬曆皇帝駕崩後, 隨葬這些木俑幹什麼?答案很簡單, 這是一種與古代“殘忍”的殉葬制度相關的葬俗。

殉葬制度的起源已經不可考證, 但在商代的時候, 王公貴族的大墓中, 皆會有幾個到幾百名的奴隸為死去的主人殉葬。

《墨子·節葬》篇說:天子殺殉,

多者數百, 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 多者數十, 寡者數人。

秦朝的時候, 秦武公死後, 葬在雍地, 為之殉葬者一百七十七, 接下來就到了漢唐宋元, 殘忍的殉葬制度就好像“瘟疫”一樣, 始終不斷, 坑害著世人。

明成祖朱棣駕崩, 當時宮中被指定殉葬者30餘人, 這些人得知殉葬的消息, 無不痛哭, 其哭“聲震殿閣”, 最後, 這些人齊聚於堂, 被逼懸樑自盡。

明宣宗的駕崩後,當時有十多名嬪妃殉葬,其中一名叫郭愛的宮女,她入宮還不足一個月,當得知自己將死的消息,憤然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明英宗是一位極其反對以活人殉葬的皇帝,他看到這首詩詞,亦是感慨萬千,他臨終時,發佈了這樣一道遺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萬曆皇帝不能不遵守先祖的遺旨,可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萬曆皇帝的“亡魂”在定陵地宮中還要生存,還要享受,沒有人伺候怎麼成?

這就是陪葬人偶的緣起,這一千多個人偶,就是活人的替代品,它們要在定陵地宮中,繼續為萬曆皇帝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

可是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人傭的雕工,一個個粗糙不堪,相貌可以說難看至極,接下來再看這些人俑的用料,只有一小部分是松杉料,大部分竟是最不入流的楊木。

按照道理,陪伴萬曆皇帝葬入定陵的人傭,應該用國內最好的工匠,然後用最耐腐爛的檀香木雕刻,只有這樣,這些人傭才能歷經千年而不朽,永遠伺候萬曆皇帝的“亡靈”……

從這些人傭的用料和雕工上看來,當時的明朝的國庫已經不充裕了,面對“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窘境,負責葬禮的大臣只能用最爛的材料(楊木),最差的雕工,匆匆忙忙製作了一千多個木俑人,草率地裝到了箱子裡,最後葬到了定陵之中。

很多歷史學家都說:明朝亡于萬曆……從那一千多個木俑低劣的品質上看來,這樣的論斷,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明宣宗的駕崩後,當時有十多名嬪妃殉葬,其中一名叫郭愛的宮女,她入宮還不足一個月,當得知自己將死的消息,憤然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而歸兮,慚餘之不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己兮,是則可悼也。

明英宗是一位極其反對以活人殉葬的皇帝,他看到這首詩詞,亦是感慨萬千,他臨終時,發佈了這樣一道遺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萬曆皇帝不能不遵守先祖的遺旨,可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萬曆皇帝的“亡魂”在定陵地宮中還要生存,還要享受,沒有人伺候怎麼成?

這就是陪葬人偶的緣起,這一千多個人偶,就是活人的替代品,它們要在定陵地宮中,繼續為萬曆皇帝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

可是我們仔細看一下這些人傭的雕工,一個個粗糙不堪,相貌可以說難看至極,接下來再看這些人俑的用料,只有一小部分是松杉料,大部分竟是最不入流的楊木。

按照道理,陪伴萬曆皇帝葬入定陵的人傭,應該用國內最好的工匠,然後用最耐腐爛的檀香木雕刻,只有這樣,這些人傭才能歷經千年而不朽,永遠伺候萬曆皇帝的“亡靈”……

從這些人傭的用料和雕工上看來,當時的明朝的國庫已經不充裕了,面對“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窘境,負責葬禮的大臣只能用最爛的材料(楊木),最差的雕工,匆匆忙忙製作了一千多個木俑人,草率地裝到了箱子裡,最後葬到了定陵之中。

很多歷史學家都說:明朝亡于萬曆……從那一千多個木俑低劣的品質上看來,這樣的論斷,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