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週末讀史|朱德之孫朱和平談“人民軍隊的創建”

從南昌起義到朱毛井岡山會師, 這段歷史發生在1927年8月1日到1928年4月28日, 雖然只有短短8個月的時間, 但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是非常關鍵的。 因為我們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任務、戰略戰術、編制體制, 包括我們軍隊的紀律, 基本上是在這八個月過程中形成的。 到朱毛井岡山會師以後, 成立紅四軍開始, 我軍的這些一直傳承到今天。

我們都知道, 八一南昌起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開篇,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八一南昌起義是在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獨立自主地決定中國革命道路和命運。 當時是在共產國際明確反對或者說是不支援的情況下,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是以表決的形式決定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雖然是中國共產黨人打響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 南昌起義確實有很多不足。 一個是在南昌起義的時候, 並沒有確定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也就是說, 沒有給這支起義軍定性, 當時起義軍是打著國民革命軍的旗號, 並且擁戴宋慶齡同志為主席, 也就是當時武裝起義主要是反蔣, 而且是聯合國民黨左派反蔣, 並沒有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南昌起義以後, 也沒有選擇好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當時受共產國際的影響, 基本上是這個思路:從城市到城市, 從南昌到廣州、到汕頭,
在汕頭積蓄力量以後準備接著進行第二次北伐。

起義軍南昌起義以後, 接著就南下了, 進行了一次比較有名的“三河壩分兵”, 就是有一部分人殿后、留守三河壩, 主力南下廣東。 當時我的爺爺朱德就被留下來殿后, 打“三河壩阻擊戰”。 這一仗打完以後, 在爺爺率領三河壩部隊南下廣東過程中, 在1927年10月初碰到了南下主力, 那時候南下主力已經失敗了, 還剩下200多人, 在周邦采、粟裕、楊至成這些同志的帶領下, 北上尋找部隊, 與爺爺率領的三河壩的守軍會合了。 1927年10月4日, 爺爺和三河壩的守軍才得知八一南昌起義已經失敗了。 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有的出國了, 有的去上海了, 當時的黨中央對這些起義的領導同志重新分配了工作。

當時爺爺帶領剩下的大概兩千多人, 面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 我們怎麼辦?起義已經失敗了, 就剩這點人了, 怎麼辦?是堅持鬥爭還是解散?這是當時擺在爺爺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駐守三河壩期間, 廣東饒平縣有一部分農民運動的赤衛隊員, 當時曾經以支援前線的名義支援過三河壩阻擊戰, 當時他們來了幾十個人, 爺爺給了他們40支槍, 讓他們回去繼續搞武裝鬥爭。 起義失敗了, 南下的路沒有了, 這時爺爺想起來, 當時饒平還有著一些赤衛隊, 所以, 他們就往饒平縣進軍。 饒平是在廣東省的最東邊的一個縣, 也是廣東省最貧困的一個縣, 最邊遠的一個縣。 爺爺到了饒平, 走到一個鎮叫茂芝鎮,

在茂芝鎮召開了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 我們黨史軍史上稱茂芝會議。 茂芝會議雖然不是党的最高領導人主持召開的, 但是, 它是一次決定黨和軍隊命運的非常重要的會議。 爺爺在茂芝會議上首先說, 我是共產黨員, 我有責任把南昌起義最後的這支部隊, 革命種子, 保留下來。 我也有義務帶領大家沖出包圍圈, 堅持鬥爭, 直到勝利。 所以, 爺爺當時的講話, 極大地感染了住會的同志。 參加茂芝會議的這些人, 主要是起義軍團以上的領導幹部, 就包括當時的25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勳, 還有王爾琢、陳毅、周邦采等等, 一共只有20多個人, 都是起義軍的團以上領導幹部。 會議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就圍繞起義軍的前程命運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爺爺跟大家說, 雖然起義失敗了, 但是, 我們還要想盡一切辦法保留下這支革命火種。 現在看來, 到大城市是不行的, 要到農村去建立農村根據地, 這個才比較符合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 同時, 他又跟大家說, 我們起義軍目前關鍵是要找一個地方能夠生存、能夠發展。 爺爺當時就提出了贛南, 贛南實際上是在湘粵贛三省交界處, 這個地方是國民黨統治比較薄弱的地方, 同時當時北伐革命的時候, 也是一個群眾運動基礎比較好的, 支持北伐運動比較好的, 共產黨也有一定的數量。 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地方。 爺爺就提出, 要保留這個革命火種, 要去湘南。 爺爺的這個提議得到了陳毅同志和王爾琢同志的堅決支持, 最後會議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就是十二字方針,這十二個字就是“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這12個字意義非常重大。“隱蔽北上”,就是我們要保留革命火種,不能解散,要隱蔽下來。“穿山西進”就是要從廣東的西部走到湖南的南部,就是要變打大仗為打小仗,通過大範圍機動轉移,來擺脫敵人,跳出包圍圈。因為當時這2000多人周邊有四五萬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被圍得死死的了,所以要跳出包圍圈。最後一點就是“直奔湘南”。這個會議就確定了中國革命下一步的前進方向和目標。當時南昌起義剛剛進行兩個多月的時候,就能做出這麼重大的調整,指出這麼明確的方向是相當不容易的,非常高瞻遠矚。同時,會議還決定起義軍剩下的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也就是說,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我們人民軍隊的稱號,工農革命軍。後來就改成工農紅軍。是在這次會議上,10月7日,在南昌起義兩個多月以後,我們正式由國民革命軍改成工農革命武裝,這就確定了我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確定了我們的前進目標。所以,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它直接決定了起義部隊的命運。

決定了目標,決定了方向,剩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前進道路的路徑和方法問題。雖然我們確定了人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前進的方向,但是,當時黨對軍隊的領導是很薄弱的,因此,離開茂芝以後,在往湘南的路上,一路行軍的路上,部隊還是一再地出現逃兵,團以上領導幹部基本上都跑光了,軍事幹部就剩下王爾琢一個人了,政治幹部就剩下陳毅一個人了,就是從茂芝出來以後,這個部隊很快就散掉了。爺爺一看,這樣一個局面不行,我們必須要進行整頓,因此,就在10月底到11月初,爺爺就發動了著名的“贛南三整”,“贛南三整”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解決這支軍隊的建設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也就是解決在探索中國道路過程中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贛南三整”首先是“天心圩思想整頓”,首先是整頓思想。爺爺在天心圩,就是已經到了江西南部了,是一個小村子。爺爺在這裡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講,他就把中國的革命比作俄國的革命,俄國革命1905年失敗了,但是,1917年就成功了,我們現在中國革命也有一個1905年,也有一個1917年,只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堅信共產主義,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同時爺爺還說,願意革命的跟我走,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很多老同志,都對爺爺當時的演講記憶猶新,陳毅同志把爺爺的這個演講稱為是宣佈了我們軍隊建設的兩個政治綱領。第一,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第二,革命要靠自覺。這在當時是我們重要的兩條政治綱領。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就是我們這個軍隊是有信仰的一支軍隊,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革命靠自覺,這就說明這個信仰是要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這兩條政治綱領,對我們人民軍隊建設,特別是初期的時候,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是我們人民軍隊和國民黨軍隊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的軍隊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國民黨的軍隊是沒有信仰的軍隊。我們有信仰的軍隊,就從根子上解決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而且,這個信仰一定是要堅持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南昌起義剛開始的時候,雖然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發動的,但是我們主要是通過策反、策動國民黨軍隊中的中高級軍官,來帶動部隊起義。也就是說,南昌起義是自上而下的。經過“天心圩思想整頓”以後,我們這支軍隊就變成了自下而上的了,就是我要革命、我要跟黨走,而不是你們讓我革命、讓我跟黨走。這個決策的轉變,就使部隊剩下的幾百人,個個都變成了主動地革命分子,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就是“天心圩思想整頓”。

第二個整頓就是“大餘組織整編”。大餘也是在江西省南部。“大餘組織整編”主要是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建立黨的組織,對黨員進行登記,同時發展新黨員。這樣就使我們黨對軍隊的領導深入到了基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餘的組織整編第二點就是對部隊進行重新的改組,因為從茂芝出來的時候,起義軍大概有2000多人,這一路走一路散,到了“贛南三整”的時候就剩下七八百人了。爺爺就把這個部隊重新進行了編制調整,就是由一個師的編制改成一個縱隊的編制,這裡面具體的就是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為什麼這麼編呢?爺爺已經意識到,要由打大仗變成打小仗,要對這支部隊開展遊擊戰爭的訓練。這個編制,七個步兵連以輕武器為主,便於機動、便於遊擊,把所有的重武器編成一個連隊,機槍連,它的行動稍微慢一點,可以作為一個支援,所以,他就進行了編制體制調整,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

最後會議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就是十二字方針,這十二個字就是“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這12個字意義非常重大。“隱蔽北上”,就是我們要保留革命火種,不能解散,要隱蔽下來。“穿山西進”就是要從廣東的西部走到湖南的南部,就是要變打大仗為打小仗,通過大範圍機動轉移,來擺脫敵人,跳出包圍圈。因為當時這2000多人周邊有四五萬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被圍得死死的了,所以要跳出包圍圈。最後一點就是“直奔湘南”。這個會議就確定了中國革命下一步的前進方向和目標。當時南昌起義剛剛進行兩個多月的時候,就能做出這麼重大的調整,指出這麼明確的方向是相當不容易的,非常高瞻遠矚。同時,會議還決定起義軍剩下的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也就是說,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我們人民軍隊的稱號,工農革命軍。後來就改成工農紅軍。是在這次會議上,10月7日,在南昌起義兩個多月以後,我們正式由國民革命軍改成工農革命武裝,這就確定了我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確定了我們的前進目標。所以,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它直接決定了起義部隊的命運。

決定了目標,決定了方向,剩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前進道路的路徑和方法問題。雖然我們確定了人民軍隊的性質,確定了前進的方向,但是,當時黨對軍隊的領導是很薄弱的,因此,離開茂芝以後,在往湘南的路上,一路行軍的路上,部隊還是一再地出現逃兵,團以上領導幹部基本上都跑光了,軍事幹部就剩下王爾琢一個人了,政治幹部就剩下陳毅一個人了,就是從茂芝出來以後,這個部隊很快就散掉了。爺爺一看,這樣一個局面不行,我們必須要進行整頓,因此,就在10月底到11月初,爺爺就發動了著名的“贛南三整”,“贛南三整”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解決這支軍隊的建設的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也就是解決在探索中國道路過程中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贛南三整”首先是“天心圩思想整頓”,首先是整頓思想。爺爺在天心圩,就是已經到了江西南部了,是一個小村子。爺爺在這裡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講,他就把中國的革命比作俄國的革命,俄國革命1905年失敗了,但是,1917年就成功了,我們現在中國革命也有一個1905年,也有一個1917年,只要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堅信共產主義,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同時爺爺還說,願意革命的跟我走,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很多老同志,都對爺爺當時的演講記憶猶新,陳毅同志把爺爺的這個演講稱為是宣佈了我們軍隊建設的兩個政治綱領。第一,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第二,革命要靠自覺。這在當時是我們重要的兩條政治綱領。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就是我們這個軍隊是有信仰的一支軍隊,不願意革命的可以回家,革命靠自覺,這就說明這個信仰是要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這兩條政治綱領,對我們人民軍隊建設,特別是初期的時候,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是我們人民軍隊和國民黨軍隊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的軍隊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國民黨的軍隊是沒有信仰的軍隊。我們有信仰的軍隊,就從根子上解決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而且,這個信仰一定是要堅持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南昌起義剛開始的時候,雖然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共產黨發動的,但是我們主要是通過策反、策動國民黨軍隊中的中高級軍官,來帶動部隊起義。也就是說,南昌起義是自上而下的。經過“天心圩思想整頓”以後,我們這支軍隊就變成了自下而上的了,就是我要革命、我要跟黨走,而不是你們讓我革命、讓我跟黨走。這個決策的轉變,就使部隊剩下的幾百人,個個都變成了主動地革命分子,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就是“天心圩思想整頓”。

第二個整頓就是“大餘組織整編”。大餘也是在江西省南部。“大餘組織整編”主要是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建立黨的組織,對黨員進行登記,同時發展新黨員。這樣就使我們黨對軍隊的領導深入到了基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餘的組織整編第二點就是對部隊進行重新的改組,因為從茂芝出來的時候,起義軍大概有2000多人,這一路走一路散,到了“贛南三整”的時候就剩下七八百人了。爺爺就把這個部隊重新進行了編制調整,就是由一個師的編制改成一個縱隊的編制,這裡面具體的就是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為什麼這麼編呢?爺爺已經意識到,要由打大仗變成打小仗,要對這支部隊開展遊擊戰爭的訓練。這個編制,七個步兵連以輕武器為主,便於機動、便於遊擊,把所有的重武器編成一個連隊,機槍連,它的行動稍微慢一點,可以作為一個支援,所以,他就進行了編制體制調整,編了七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