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男孩子的英雄夢:手執雙錘,縱馬衝殺

錘, 類球狀帶握柄的古兵器, 也作椎、槌, 雖不如刀、槍使用普遍, 但外表孔武有力, 使用起來, 具有強大破壞力, 冷兵器時代, 歷來是中外兵家摧城拔寨的首選利器, 也是攻城具中的元老。 成書于戰國的《六韜》就有它的蹤影:“方頭鐵錘, 重八斤, 柄長五尺以上。 ”岳飛的兒子岳雲就擅長用錘, 嶽珂在《金佗粹編·卷九諸子遺事》記載道:“京西之役, (嶽雲)手握兩鐵椎, 重八十斤, 先諸軍登城, 攻下鄧州, 又攻破隨州。 ”元朝蒙古騎兵也善用鐵錘, 一種六棱形, 稱“西夏帕耳”, 一種錘頭為六角形, 用短鐵鍊系於柄上, 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

也很愛好用錘, 甚至成立過鐵錘軍。

中國人對鐵錘這一武器的印象, 更多來自歷史演義小說, 例如《說唐》兵器譜第三名, 系天保將軍裴元慶, 兩柄銀錘有五升鬥大, 重三百斤。 最牛的當然是天下第一好漢李元霸, 所使雙錘, 其重八百斤, 如怒神附身, 天下無敵,

最後擲錘擊天──頗有點晚明張獻忠以炮擊天的瘋狂──結果大錘落在他頭上。

李元霸舉錘罵天

在各類演義中, 使錘好手與大錘名稱, 五花八門, 有人還弄了個排行榜:

《劉秀傳》:第一金錘將公孫陽(擂鼓甕金錘)、第二銀錘將馬逵(八棱梅花亮銀錘)、第三銅錘將李金龍(八棱銅錘)、第四鐵錘將馮遷郎(花托生鐵窩瓜錘);

《薛剛反唐》:第一金錘將薛葵(擂鼓甕金錘)、第二銀錘將白文豹(八棱梅花亮銀錘)、第三銅錘將秦文(八掛生銅鏈子錘)、第四鐵錘將熊天慶(八楞鑌鐵錘);

《說嶽》:第一金錘將嶽雲(擂鼓甕金錘)、第二鐵錘將狄雷(鑌鐵亞油錘)、第三銅錘將嚴成方(青銅倭瓜錘)、第四銀錘將何元慶(八棱梅花亮銀錘);

《大明英烈傳》:第一金錘將朱沐英(擂鼓甕金錘)、第二銀錘將李文忠(八棱梅花亮銀錘)、第三銅錘將劉輔(花托熟銅窩瓜錘)、第四鐵錘將趙繼祖(鑌鐵軋油錘)。

最有名當屬《說唐》中的四大使錘好漢:金錘李元霸,

銀錘裴元慶, 銅錘秦用, 鐵錘粱世泰。

當年, 很多枕著小人書入睡的男孩子, 都做著這麼一個英雄夢:化身超強的臂力男, 手執雙錘, 縱馬衝殺, 勢如破竹。

但是鐵錘作為武器, 比戰場上硬對硬使用更著名的是偷襲──猝然發難, 驚天一擊。

《新五代史·唐臣傳第十三》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講述後唐大將周德威如何設計揮鐵錘擊傷後樑猛將陳野義,當時唐德威聲名遠揚,敵軍無一不想把他抓住,“梁軍圍晉太原,令軍中曰:‘能生得周陽五(注:即唐德威)者為刺史。’有驍將陳章者,號陳野義,常乘白馬被朱甲以自異,出入陣中,求周陽五,欲必生致之。晉王戒德威曰:‘陳野義欲得汝以求刺史,見白馬朱甲者,宜善備之!’德威笑曰:‘陳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因戒其部兵曰:‘見白馬朱甲者,當佯走以避之。’兩軍皆陣,德威微服雜卒伍中。陳章出挑戰,兵始交,德威部下見白馬朱甲者,因退走,章果奮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過,揮鐵槌擊之,中章墮馬,遂生擒之。”

陳野義當屬有勇無謀無人,鮮衣怒甲,唯恐別人不認識他。而唐德威就狡猾多了,故意穿上士兵衣服,躲在人群當中,一點兒也不顯眼,待這個做著刺史夢的陳野義殺將過來,他于人群中伺機而動,猛然出手,一錘子就把陳某人打下馬來。

劉邦的兒子劉長,也用一柄鐵錘在歷史上留下傳奇。劉長的母親懷上兒子後,被牽扯到一樁對劉邦的謀殺案中,她的弟弟托權臣辟陽候審食其求呂後說情,呂後嫉妒,不肯說情,審食其一看呂後態度冷淡,也就不再力爭了。劉長出生不久,母親就自殺了,劉長追根溯源,恨上了審食其。

劉長是個大力士,能扛起一座沉重的鼎。有一天,劉長前往審食其府上拜訪,審食其出門迎接,一看劉長沒帶武器,也就放下心來,正寒暄間,不料劉長掏出袖子裡藏著的鐵錘,一錘就把審食其打翻在地,隨從一擁而上,用匕首將這位侯爺捅死了。

當然,使用鐵錘最有名的故事,當屬張良請力士持百二十斤重鐵錘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惜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記載了這個故事:“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可以想像,千年之前,博浪沙上,車騎如雲,層層拱衛,一枚巨型鐵錘忽如離膛炮彈,裂空呼嘯而至,擊中處,木鐵轟然而坍,血肉之軀,灰飛煙滅———何等豪壯!

張良刺秦始皇,既為家仇,也為國恨。事實上,秦滅六國,天下大亂,無數人國破家亡,刺秦故事,時有發生,例如荊軻與高漸離的先後近距離刺殺,而那些懷著刺秦之心而未能成功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博浪沙刺秦之前,《史記·魏公子列傳》還記載了朱亥袖四十斤重的鐵錘擊殺晉鄙的故事。這個故事寫了中學語文課本中。朱亥是一位隱居市井的奇人,以殺豬為業。西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己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刺客列傳》、《遊俠列傳》,把一個個在亂世當中挺身而出、慷慨悲壯的俠義之士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在《遊俠列傳》中寫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這是對俠義精神的很好歸納。司馬遷之後,俠文學、俠文化延綿流淌,浪跡江湖、任俠使氣、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俠客形象,在中國文化中久久不散,至今青史之中,人們仍可見其傲世雄風,聞其飄香俠骨,還有一柄柄傳奇的鐵錘。

驚天一擊。

《新五代史·唐臣傳第十三》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講述後唐大將周德威如何設計揮鐵錘擊傷後樑猛將陳野義,當時唐德威聲名遠揚,敵軍無一不想把他抓住,“梁軍圍晉太原,令軍中曰:‘能生得周陽五(注:即唐德威)者為刺史。’有驍將陳章者,號陳野義,常乘白馬被朱甲以自異,出入陣中,求周陽五,欲必生致之。晉王戒德威曰:‘陳野義欲得汝以求刺史,見白馬朱甲者,宜善備之!’德威笑曰:‘陳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因戒其部兵曰:‘見白馬朱甲者,當佯走以避之。’兩軍皆陣,德威微服雜卒伍中。陳章出挑戰,兵始交,德威部下見白馬朱甲者,因退走,章果奮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過,揮鐵槌擊之,中章墮馬,遂生擒之。”

陳野義當屬有勇無謀無人,鮮衣怒甲,唯恐別人不認識他。而唐德威就狡猾多了,故意穿上士兵衣服,躲在人群當中,一點兒也不顯眼,待這個做著刺史夢的陳野義殺將過來,他于人群中伺機而動,猛然出手,一錘子就把陳某人打下馬來。

劉邦的兒子劉長,也用一柄鐵錘在歷史上留下傳奇。劉長的母親懷上兒子後,被牽扯到一樁對劉邦的謀殺案中,她的弟弟托權臣辟陽候審食其求呂後說情,呂後嫉妒,不肯說情,審食其一看呂後態度冷淡,也就不再力爭了。劉長出生不久,母親就自殺了,劉長追根溯源,恨上了審食其。

劉長是個大力士,能扛起一座沉重的鼎。有一天,劉長前往審食其府上拜訪,審食其出門迎接,一看劉長沒帶武器,也就放下心來,正寒暄間,不料劉長掏出袖子裡藏著的鐵錘,一錘就把審食其打翻在地,隨從一擁而上,用匕首將這位侯爺捅死了。

當然,使用鐵錘最有名的故事,當屬張良請力士持百二十斤重鐵錘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惜中副車。《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記載了這個故事:“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可以想像,千年之前,博浪沙上,車騎如雲,層層拱衛,一枚巨型鐵錘忽如離膛炮彈,裂空呼嘯而至,擊中處,木鐵轟然而坍,血肉之軀,灰飛煙滅———何等豪壯!

張良刺秦始皇,既為家仇,也為國恨。事實上,秦滅六國,天下大亂,無數人國破家亡,刺秦故事,時有發生,例如荊軻與高漸離的先後近距離刺殺,而那些懷著刺秦之心而未能成功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博浪沙刺秦之前,《史記·魏公子列傳》還記載了朱亥袖四十斤重的鐵錘擊殺晉鄙的故事。這個故事寫了中學語文課本中。朱亥是一位隱居市井的奇人,以殺豬為業。西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己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刺客列傳》、《遊俠列傳》,把一個個在亂世當中挺身而出、慷慨悲壯的俠義之士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在《遊俠列傳》中寫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這是對俠義精神的很好歸納。司馬遷之後,俠文學、俠文化延綿流淌,浪跡江湖、任俠使氣、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俠客形象,在中國文化中久久不散,至今青史之中,人們仍可見其傲世雄風,聞其飄香俠骨,還有一柄柄傳奇的鐵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