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美洲文明的浩劫為何發生?

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文明的死與生

文 | 星球研究所

也許在某個平行宇宙

秦始皇剛剛用長矛統一華夏

一群來歷不明的異族卻手持火槍突然降臨

他們綁架並殺死中國皇帝、霸佔中國女人、奴役中國男人

迫使中國人放棄自己的文字和信仰

若干年後

純種的中國人已經所剩無幾

張王趙李被史密斯、馬丁取而代之

炎黃大戰、春秋戰國完全被世人遺忘

僅存的幾本孔子、老子的經典成了無人能識的天書

唐詩宋詞甚至壓根沒有存在過

一場文明的浩劫就這樣發生了

幸運的是它並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

不幸的是它真真切切地出現在了

美洲大陸

(巴拿馬運河為南北美洲分界, 地圖源自維琪百科)

從加拿大的北極苔原到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

再到大陸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

美洲是世界上南北長度最長的大陸

縱跨1.4萬公里、140多個緯度

緯度的變化帶來了極其豐富的氣候類型

也造就了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自然環境最好的大陸

與亞歐大陸相比

美洲大陸的地理單元要簡單得多

可以概括為東、中、西三個部分

一條長達1.5萬公里的科迪勒拉山系縱貫整個美洲西部

東部則是相對較矮的山地或高原

中部形成平原或低地

(地圖源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星球研究所標注)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擠壓碰撞

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便在美洲大陸西部隆起了

科迪勒拉山系

包括北美洲的洛磯山脈、內華達山脈、海岸山脈

以及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一系列巨大山脈

許多山峰可達五六千米

是亞洲以外最高的山脈之一

(拍攝於秘魯境內的神聖峽谷The Sacred Valley附近, 攝影師Nicholas Ciorogan)

因為板塊運動, 構造活動十分強烈

這裡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拔超過5700米的火山錐就有18座

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死火山都位於該區域

許多火山錐錐形完美、令人讚歎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玻利維亞的帕裡納科塔火山Parinacota Volcano, 攝影師Andrea Cavallini)

強烈的構造活動還為山區帶來了極為豐富的礦藏

銅、鋁、鋅、銀、金、錫、煤、硫黃、硝石等等

這些礦藏往往品位極高、產量巨大、容易開採

比如下圖中墨西哥的Naica礦洞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洞穴

水晶密佈、觸手可得、堪稱天然水晶宮

巨大的礦藏在歷史上曾改變多個國家的命運

直到今天依然是美洲的經濟命脈之一

(第一張圖為早期開採的場景,第二張圖為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對洞穴的一次深入探索,攝影師Carsten Peter)

科迪勒拉山系的垂直生態系統

也為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

以安第斯山脈為例

僅高等植物就超過30000種

其中一半為當地特有

而動物的多樣性更加廣為人知

特有物種比例高達2/3

如原駝、羊駝、龍貓、美洲鴕等等

(原駝,攝影師Mike Reyfman)

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還攔截了空中的水汽

發育出巨大的現代冰川

以著名的佩里托莫雷諾冰川(Perito Moreno Glacier)為例

它高達25層樓、寬度更是達到5公里

構成了一個綿延不絕的幽藍世界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Martin St-Amant)

冰川融水、山區降雨

在山系以東發育出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

包括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亞馬遜河

成為中部大平原和低地的重要水源

在密西西比河的滋養下

北美大平原已是今日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

(攝影師Rory Doyle)

在南美

亞馬遜河則養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熱帶雨林

它面積高達700萬平方公里

占全世界森林面積的1/5

尤其盛產紅木、檀香木等貴重林木

(攝影師Johnny Lye)

亞馬孫以南還有南美洲的另一處中部低地

拉普拉塔平原

平原南部便是著名的潘帕斯草原(Pampas)

與中國乾草的草原相比

潘帕斯草原屬於亞熱帶高草草原

年降水量高達500-1200mm

水草極為豐美

(潘帕斯草原上的牧民、大湖、雪山、駿馬,圖片源自Geoex.com)

平原低地以東則是東部高原和山地

其中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區屬於濕潤的熱帶草原或熱帶雨林

平均海拔在500米-800米之間

溫度也較炎熱的亞馬孫和平原地帶涼爽

再加上土地肥沃、礦產眾多

是南美洲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今日巴西的政治、經濟中心也都位於該區域

(在2892米的班代拉峰俯瞰巴西高原,攝影師Igor Tibiriçá Mendes)

巴西高原的北部是圭亞那高原

該區域降雨充沛,多為熱帶雨林

因長期侵蝕,眾多的桌狀山地成為這裡的標誌性景觀

(著名的桌狀山地羅賴馬山Mount Roraima,長約14公里、寬5公里米)

而在北美洲東部

則是寒冷的拉布拉多高原和低緩的阿帕拉契脈

阿帕拉契脈以東的濱海平原與丘陵

以溫帶、亞熱帶為主,氣候宜人、交通便利

是今日北美政治、經濟的中心區域

(攝影師Swimmingthedepths)

這就是美洲大陸的東、中、西三大區域

氣候多樣、水源充沛、礦藏豐富、動植物種類眾多

大約15000年前

末次冰期使得大量海水凍結成冰、海平面下降

一條連結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的白令陸橋露出水面

人類得以通過陸橋踏上了這片“新大陸”

這是人類最晚進入的一個宜居大陸

(也有學說認為此前還有少量人類通過白令路橋到達美洲;下圖為人類遷徙路線圖,圖片源自維琪百科,星球研究所標注)

又過了4000年

冰期結束、海平面隨之上升

白令陸橋也被海水淹沒

美洲開始脫離世界獨立發展

到了16世紀初期

美洲的山地、平原、雨林、草原、高原已經遍佈人類文明

(美洲早期部落分佈圖,源自維琪百科)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

瑪雅文明(Maya)、阿茲特克文明(Aztec)和印加文明(Inca)

它們都分佈於相對溫暖的墨西哥以南的科迪勒拉山區

(分別為圖中綠色、紫色、土黃色區域,源自Thinklink.com)

他們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上建造了巨大的宮殿

每處臺階都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

用於壘砌牆體的石塊不用灰泥

卻仍能銜接緊密、連匕首都難以插入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攝影師Strange Quark)

他們擁有自己的宗教

並建立了大型的廟宇

一直巍峨挺立至今

(卡斯蒂略金字塔,攝影師Daniel Schwen)

他們培育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農作物

包括玉米、土豆、番茄、辣椒、南瓜、花生等等

今天人類田地中2/3的品種都源于美洲人的貢獻

(阿茲特克人儲藏玉米的畫面,繪於16世紀,源於《佛羅倫斯法典》)

他們創造的巨大梯田可與中國媲美

(注意圖片中的人,秘魯古梯田,攝影師McKay Savage)

他們馴養狗、火雞、羊駝、豚鼠等

而不是亞歐大陸常見的牛馬豬羊

因此極少感染家畜傳播的瘟疫

與亞歐大陸的同類相比

美洲人可以活得更健康

(木俑中的瑪雅人形象,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文字

與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頗為類似

(第一張圖為印有瑪雅文字的陶制容器,第二張圖為瑪雅文字“虎”,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他們已經可以進行開顱手術

並且成功率高達80%-90%

他們有自己的天文曆法、數學

可以計算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還專門設立了學校傳授這些知識

(15世紀阿茲特克的太陽曆雕刻)

但與留在亞歐大陸上廝殺的同類相比

美洲原住民的文明又有什麼劣勢呢?

首先

歐亞大陸是東西向的

同緯度的不同文明間的氣候差異並不太大

文明間得以互通有無

戰爭、貿易、宗教都會帶來其它文明的發展成果

於是西亞的小麥傳播到了中國

中國的造紙術則傳播到了西亞、歐洲

一來一往歐洲文明和中華文明都取得了進步

因此東西向的絲綢之路也變得愈加重要

但美洲卻是南北向的

從北極苔原到熱帶雨林文明之間交流的成本極高

而中美洲蜂腰上的熱帶雨林更是交流的瓶頸

使得印加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幾乎沒有交集

(星球研究所標注)

再加上在所有宜居大陸中

美洲是人類最晚進入的一個

文明發展的時間本來就較短

若不同文明之間無法取長補短

發展就變得愈發緩慢

所以歐洲人到來時的美洲文明

基本相當於中國的商周時期,甚至更早

(密不透風的中美洲瓜地馬拉熱帶雨林)

其次

發展緩慢的美洲三大文明都沒有進入青銅或鐵器時代

沒有鐵器的美洲人無法根本無法大規模開發熱帶雨林

也無法利用科迪勒拉山系中的眾多礦藏

甚至連車輪都造不出來

他們的士兵只能身裹布條、手持木棒

與身穿盔甲、配備火槍的歐洲殖民者對抗

(木制武器是阿茲特克士兵常用的裝備,插畫師Adam Hook)

第三

人類進入美洲大陸時

已經用數十萬年在亞歐大陸學會了成熟的狩獵技術

但對美洲大陸的大型動物而言

它們卻沒有幾十萬年的時間適應從天而降的人類

甚至遇到人類時就像今天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動物一樣不知閃避

於是美洲的哺乳動物在數千年間大量滅絕

只剩下脾氣暴躁、難以馴化的野牛

以及身單力薄的羊駝

所以美洲人沒有發展出成熟的畜牧業

連北美大平原那麼肥沃的地方都沒有畜力開墾

在今天看來極佳的土地上卻無法建立最強大的文明

他們甚至沒有見過歐洲人帶來的戰馬

面對騎在馬背高高在上的歐洲人

還以為是天神下凡

(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突襲印加人,印加士兵一臉驚恐)

最後

沒有經歷大規模疾病傳播的健康美洲人

在經歷過各種瘟疫的歐洲人面前反而成了最大的劣勢

僅僅一個天花病毒就在數年內殺死了60%以上的印加人

(感染天花的美洲原住民,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

西元1532年

西班牙人皮薩羅帶著168名士兵、62匹戰馬

擊敗了擁有8萬大軍的印加軍隊

他們綁架並殺死印加皇帝、霸佔印加女人、奴役印加男人

迫使印加人放棄自己的文字和信仰

若干年後

純種的印加人已經所剩無幾

馬丘比丘完全被世人遺忘

那些古文字成了無人能識的天書

古代美洲的文明已經沒有機會創造更大的輝煌

一切都結束了

P.S.關於自然地理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可以閱讀美國生物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的著作《Guns, Germs, and Steel》

... END ...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這些礦藏往往品位極高、產量巨大、容易開採

比如下圖中墨西哥的Naica礦洞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晶洞穴

水晶密佈、觸手可得、堪稱天然水晶宮

巨大的礦藏在歷史上曾改變多個國家的命運

直到今天依然是美洲的經濟命脈之一

(第一張圖為早期開採的場景,第二張圖為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對洞穴的一次深入探索,攝影師Carsten Peter)

科迪勒拉山系的垂直生態系統

也為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創造了條件

以安第斯山脈為例

僅高等植物就超過30000種

其中一半為當地特有

而動物的多樣性更加廣為人知

特有物種比例高達2/3

如原駝、羊駝、龍貓、美洲鴕等等

(原駝,攝影師Mike Reyfman)

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還攔截了空中的水汽

發育出巨大的現代冰川

以著名的佩里托莫雷諾冰川(Perito Moreno Glacier)為例

它高達25層樓、寬度更是達到5公里

構成了一個綿延不絕的幽藍世界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Martin St-Amant)

冰川融水、山區降雨

在山系以東發育出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

包括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亞馬遜河

成為中部大平原和低地的重要水源

在密西西比河的滋養下

北美大平原已是今日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

(攝影師Rory Doyle)

在南美

亞馬遜河則養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熱帶雨林

它面積高達700萬平方公里

占全世界森林面積的1/5

尤其盛產紅木、檀香木等貴重林木

(攝影師Johnny Lye)

亞馬孫以南還有南美洲的另一處中部低地

拉普拉塔平原

平原南部便是著名的潘帕斯草原(Pampas)

與中國乾草的草原相比

潘帕斯草原屬於亞熱帶高草草原

年降水量高達500-1200mm

水草極為豐美

(潘帕斯草原上的牧民、大湖、雪山、駿馬,圖片源自Geoex.com)

平原低地以東則是東部高原和山地

其中南美洲的巴西高原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區屬於濕潤的熱帶草原或熱帶雨林

平均海拔在500米-800米之間

溫度也較炎熱的亞馬孫和平原地帶涼爽

再加上土地肥沃、礦產眾多

是南美洲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今日巴西的政治、經濟中心也都位於該區域

(在2892米的班代拉峰俯瞰巴西高原,攝影師Igor Tibiriçá Mendes)

巴西高原的北部是圭亞那高原

該區域降雨充沛,多為熱帶雨林

因長期侵蝕,眾多的桌狀山地成為這裡的標誌性景觀

(著名的桌狀山地羅賴馬山Mount Roraima,長約14公里、寬5公里米)

而在北美洲東部

則是寒冷的拉布拉多高原和低緩的阿帕拉契脈

阿帕拉契脈以東的濱海平原與丘陵

以溫帶、亞熱帶為主,氣候宜人、交通便利

是今日北美政治、經濟的中心區域

(攝影師Swimmingthedepths)

這就是美洲大陸的東、中、西三大區域

氣候多樣、水源充沛、礦藏豐富、動植物種類眾多

大約15000年前

末次冰期使得大量海水凍結成冰、海平面下降

一條連結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的白令陸橋露出水面

人類得以通過陸橋踏上了這片“新大陸”

這是人類最晚進入的一個宜居大陸

(也有學說認為此前還有少量人類通過白令路橋到達美洲;下圖為人類遷徙路線圖,圖片源自維琪百科,星球研究所標注)

又過了4000年

冰期結束、海平面隨之上升

白令陸橋也被海水淹沒

美洲開始脫離世界獨立發展

到了16世紀初期

美洲的山地、平原、雨林、草原、高原已經遍佈人類文明

(美洲早期部落分佈圖,源自維琪百科)

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

瑪雅文明(Maya)、阿茲特克文明(Aztec)和印加文明(Inca)

它們都分佈於相對溫暖的墨西哥以南的科迪勒拉山區

(分別為圖中綠色、紫色、土黃色區域,源自Thinklink.com)

他們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脊上建造了巨大的宮殿

每處臺階都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

用於壘砌牆體的石塊不用灰泥

卻仍能銜接緊密、連匕首都難以插入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攝影師Strange Quark)

他們擁有自己的宗教

並建立了大型的廟宇

一直巍峨挺立至今

(卡斯蒂略金字塔,攝影師Daniel Schwen)

他們培育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農作物

包括玉米、土豆、番茄、辣椒、南瓜、花生等等

今天人類田地中2/3的品種都源于美洲人的貢獻

(阿茲特克人儲藏玉米的畫面,繪於16世紀,源於《佛羅倫斯法典》)

他們創造的巨大梯田可與中國媲美

(注意圖片中的人,秘魯古梯田,攝影師McKay Savage)

他們馴養狗、火雞、羊駝、豚鼠等

而不是亞歐大陸常見的牛馬豬羊

因此極少感染家畜傳播的瘟疫

與亞歐大陸的同類相比

美洲人可以活得更健康

(木俑中的瑪雅人形象,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文字

與中國早期的象形文字頗為類似

(第一張圖為印有瑪雅文字的陶制容器,第二張圖為瑪雅文字“虎”,圖片源自維琪百科)

他們已經可以進行開顱手術

並且成功率高達80%-90%

他們有自己的天文曆法、數學

可以計算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還專門設立了學校傳授這些知識

(15世紀阿茲特克的太陽曆雕刻)

但與留在亞歐大陸上廝殺的同類相比

美洲原住民的文明又有什麼劣勢呢?

首先

歐亞大陸是東西向的

同緯度的不同文明間的氣候差異並不太大

文明間得以互通有無

戰爭、貿易、宗教都會帶來其它文明的發展成果

於是西亞的小麥傳播到了中國

中國的造紙術則傳播到了西亞、歐洲

一來一往歐洲文明和中華文明都取得了進步

因此東西向的絲綢之路也變得愈加重要

但美洲卻是南北向的

從北極苔原到熱帶雨林文明之間交流的成本極高

而中美洲蜂腰上的熱帶雨林更是交流的瓶頸

使得印加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幾乎沒有交集

(星球研究所標注)

再加上在所有宜居大陸中

美洲是人類最晚進入的一個

文明發展的時間本來就較短

若不同文明之間無法取長補短

發展就變得愈發緩慢

所以歐洲人到來時的美洲文明

基本相當於中國的商周時期,甚至更早

(密不透風的中美洲瓜地馬拉熱帶雨林)

其次

發展緩慢的美洲三大文明都沒有進入青銅或鐵器時代

沒有鐵器的美洲人無法根本無法大規模開發熱帶雨林

也無法利用科迪勒拉山系中的眾多礦藏

甚至連車輪都造不出來

他們的士兵只能身裹布條、手持木棒

與身穿盔甲、配備火槍的歐洲殖民者對抗

(木制武器是阿茲特克士兵常用的裝備,插畫師Adam Hook)

第三

人類進入美洲大陸時

已經用數十萬年在亞歐大陸學會了成熟的狩獵技術

但對美洲大陸的大型動物而言

它們卻沒有幾十萬年的時間適應從天而降的人類

甚至遇到人類時就像今天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動物一樣不知閃避

於是美洲的哺乳動物在數千年間大量滅絕

只剩下脾氣暴躁、難以馴化的野牛

以及身單力薄的羊駝

所以美洲人沒有發展出成熟的畜牧業

連北美大平原那麼肥沃的地方都沒有畜力開墾

在今天看來極佳的土地上卻無法建立最強大的文明

他們甚至沒有見過歐洲人帶來的戰馬

面對騎在馬背高高在上的歐洲人

還以為是天神下凡

(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突襲印加人,印加士兵一臉驚恐)

最後

沒有經歷大規模疾病傳播的健康美洲人

在經歷過各種瘟疫的歐洲人面前反而成了最大的劣勢

僅僅一個天花病毒就在數年內殺死了60%以上的印加人

(感染天花的美洲原住民,源自牛津大學出版社)

西元1532年

西班牙人皮薩羅帶著168名士兵、62匹戰馬

擊敗了擁有8萬大軍的印加軍隊

他們綁架並殺死印加皇帝、霸佔印加女人、奴役印加男人

迫使印加人放棄自己的文字和信仰

若干年後

純種的印加人已經所剩無幾

馬丘比丘完全被世人遺忘

那些古文字成了無人能識的天書

古代美洲的文明已經沒有機會創造更大的輝煌

一切都結束了

P.S.關於自然地理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可以閱讀美國生物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的著作《Guns, Germs, and Steel》

... END ...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