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大眾豐田都知道 但你認識它們嗎?|Y車評

在看上去已近飽和的國內車市, 選擇越來越多, 老百姓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 很多車企的日子也變得難過起來。 不少傳統汽車品牌的近身肉搏已經讓車價門檻逐漸降低,

而在這個生存都略顯艱難的環境下, 仍然有一些新的汽車品牌執意要進入市場, 讓人不禁感慨:造車這麼容易嗎?

“站在風口上, 豬都能飛起來”

SUV和新能源對於國內汽車產銷數字極為可觀的2016年來說, 可謂是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在這樣的風口上, 自然有人不願意錯過機會。 不管是主攻新能源, 還是專注於SUV車型, 十余個全新的汽車品牌先後冒出, 讓本就挑花了眼的消費者眼前一亮, 也讓已經競爭激烈的市場變得更加混沌。

如果說魏派、領克、寶沃這樣的名字還算耳熟能詳, 那麼諸如奇點、正道、威馬、比速、君馬這樣一批名字則顯得頗為陌生。 在它們之中, 有依託於母公司打造的全新高端品牌,

也有具備互聯網造車理念打造的新能源汽車, 當然也有借殼於有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全新獨立運營的品牌。

在自主品牌已有了長足進步和不俗成績的今天, 像WEY(魏派)、LYNK&CO(領克)這樣依託于長城、吉利等母品牌而打造的自主高端品牌,

主要是為了搶奪合資車的市場而生。 由於母品牌已經有了足夠的知名度, 對於它們來說, 只需要拿出扎實的產品, 有著相對合理的價格, 打開市場並不算難事。 還有一類品牌諸如寶沃、斯威等, 這些名不見經傳的老牌外國品牌, 在本土一些有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幫助之下, 得到了“復活”, 雖然在品牌力和知名度上相對欠缺, 但乘著國內SUV市場火熱的東風, 它們也很快拿出了寶沃BX7、斯威X7這樣的產品, 不高的價格也得到了一部分消費者的認可。

還有一類則是緊跟新能源大流而生的全新汽車品牌, 也是一批消費者相對陌生的名字。 由於國內市場政策向新能源方向傾斜, 加上特斯拉興起所產生的帶動效應, 似乎讓不少人嗅到了利益的味道。

新潮的互聯網思維、炫酷到幾乎不現實的概念車, 是這些新品牌在宣傳之初共有的特點。

當然, 其中不乏能拿得出真實產品和靠譜計畫的品牌。 由國內互聯網企業創始人和企業家共同創建的蔚來汽車, 已經生產出刷新紐北最快全速的EP9電動超級跑車。 雖然該車並非量產, 不僅難以上路, 一般消費者也難以擁有, 但蔚來也有製造相對親民車型的規劃, 並且已于江淮和長安達成協議, 將在新能源汽車、智聯網汽車產業等方面展開諸多合作, 未來可期。 而曾由汽車之家創始人創辦的新能源汽車公司車和家, 希望通過自主研發生產以及銷售服務, 創建一個全新的電動車商業模式。 目前除了涵蓋四大工藝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之外,

車和家也公佈了旗下首款電動中大型SUV和一輛短途電動車的預告圖, 讓人有些期待。

然而更多的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 則在誕生之初就被冠以“PPT造車”等負面名稱。 不管是傳統燃油車, 還是新能源汽車, 汽車製造畢竟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 需要雄厚的基礎、精密的技術,同時還關乎使用者的安全。所以如果只是拉到看起來可觀的投資,空談性能、互聯智慧這些噱頭,而拿不出實際的產品,也無怪乎消費者對這些新生的品牌產生偏見。暫且不談如今進退兩難的樂視汽車,當初賺盡風頭的遊俠汽車,在一場盛大的發佈會和精美的PPT之後,似乎就沒了下文。5月發佈了一款低速小皮卡的開雲汽車,雖然沒有頂著“科技”、“智慧”等絢麗光環,但並不實用的產品也讓很多人對這個新品牌並不看好。還有奇點、威馬、君馬這些陌生的名字,儘管其中不少品牌有曾經的車圈大佬加盟,大談特談各種空泛至極的新鮮概念,有的甚至只能拿出基於其它品牌車型渲染的概念圖,看上去有些底氣不足。

新不新不重要 只要精

在《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汽車品牌嗎?》一文中,我們曾著重講過如今國內汽車市場的環境,很多人依然覺得車市離飽和尚有距離,但新車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盲目井噴的環境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新的品牌答案已然很明顯,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樂於見到新事物,但它必須要符合市場需求,並且有持續生存的能力,而不只是迎合利潤和政策的短期產物。

對於全新的汽車品牌來說,除了最基本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之外,品牌力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大眾、豐田這樣的品牌能做到家喻戶曉,也離不開幾十年推陳出新的產品積澱,新品牌想迅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談何容易。想想背靠長城、吉利富豪的魏派和領克,在新車沒有推出之前也不敢妄言未來表現,更何況像比速、漢騰、君馬這樣的品牌,縱然和北汽、眾泰有著千絲萬的聯繫,母公司的品牌力和銷量尚且有限,更不談並不過硬的技術儲備和造車基礎,新品牌的未來之路又怎會好走。

有意思的是,這些新品牌用來敲開市場大門的第一款產品,無一例外的都是SUV車型,也讓人不得不感慨市場之火爆,讓誰都想來分一杯羹。短期內推出一款市場接受度高的跟風產品也許並不算困難,即便你能從這些車型上找到很多其它車型的影子。但如何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通過一款又一款產品不斷進步,加深品牌的影響力,卻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桑塔納、卡羅拉等“國民車”都是經過多代的累積,才有了當下的口碑和影響力。要想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光憑精美的PPT和華麗的辭藻是沒有用的,新的品牌想要立足市場,需要成熟的產品、一定的市場保有量和完善的服務網路來作為支撐,更需要時間去累積。然而,如今的市場又有多少時間留給它們?

在沒有接觸到實車之前,我們不會去輕易肯定或看輕任何一個品牌或產品,既然存在肯定也有它們的合理之處。但對那些初衷並非為消費者造好車的部分企業來說,換個馬甲固然簡單,但在現有的品牌都沒來得及做大做強時就急忙去開闢新的戰場,似乎有些過於冒進了。對於消費者來說,有更多新的選擇固然是好事,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畢竟這群越來越精明的消費者,早已不會再對廣告行銷灌輸的一切照單全收,而是愈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需要雄厚的基礎、精密的技術,同時還關乎使用者的安全。所以如果只是拉到看起來可觀的投資,空談性能、互聯智慧這些噱頭,而拿不出實際的產品,也無怪乎消費者對這些新生的品牌產生偏見。暫且不談如今進退兩難的樂視汽車,當初賺盡風頭的遊俠汽車,在一場盛大的發佈會和精美的PPT之後,似乎就沒了下文。5月發佈了一款低速小皮卡的開雲汽車,雖然沒有頂著“科技”、“智慧”等絢麗光環,但並不實用的產品也讓很多人對這個新品牌並不看好。還有奇點、威馬、君馬這些陌生的名字,儘管其中不少品牌有曾經的車圈大佬加盟,大談特談各種空泛至極的新鮮概念,有的甚至只能拿出基於其它品牌車型渲染的概念圖,看上去有些底氣不足。

新不新不重要 只要精

在《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汽車品牌嗎?》一文中,我們曾著重講過如今國內汽車市場的環境,很多人依然覺得車市離飽和尚有距離,但新車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盲目井噴的環境下,我們是否還需要新的品牌答案已然很明顯,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樂於見到新事物,但它必須要符合市場需求,並且有持續生存的能力,而不只是迎合利潤和政策的短期產物。

對於全新的汽車品牌來說,除了最基本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之外,品牌力也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大眾、豐田這樣的品牌能做到家喻戶曉,也離不開幾十年推陳出新的產品積澱,新品牌想迅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談何容易。想想背靠長城、吉利富豪的魏派和領克,在新車沒有推出之前也不敢妄言未來表現,更何況像比速、漢騰、君馬這樣的品牌,縱然和北汽、眾泰有著千絲萬的聯繫,母公司的品牌力和銷量尚且有限,更不談並不過硬的技術儲備和造車基礎,新品牌的未來之路又怎會好走。

有意思的是,這些新品牌用來敲開市場大門的第一款產品,無一例外的都是SUV車型,也讓人不得不感慨市場之火爆,讓誰都想來分一杯羹。短期內推出一款市場接受度高的跟風產品也許並不算困難,即便你能從這些車型上找到很多其它車型的影子。但如何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通過一款又一款產品不斷進步,加深品牌的影響力,卻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桑塔納、卡羅拉等“國民車”都是經過多代的累積,才有了當下的口碑和影響力。要想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光憑精美的PPT和華麗的辭藻是沒有用的,新的品牌想要立足市場,需要成熟的產品、一定的市場保有量和完善的服務網路來作為支撐,更需要時間去累積。然而,如今的市場又有多少時間留給它們?

在沒有接觸到實車之前,我們不會去輕易肯定或看輕任何一個品牌或產品,既然存在肯定也有它們的合理之處。但對那些初衷並非為消費者造好車的部分企業來說,換個馬甲固然簡單,但在現有的品牌都沒來得及做大做強時就急忙去開闢新的戰場,似乎有些過於冒進了。對於消費者來說,有更多新的選擇固然是好事,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畢竟這群越來越精明的消費者,早已不會再對廣告行銷灌輸的一切照單全收,而是愈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