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定格最美南通,南通廣播電視臺攝影大賽徵稿啦!

2016年年中, 市政府發出《關於徵集2017年為民辦實事專案致市民的一封信》。 2017年初, 在南通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韓立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2017年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辦好11件50項重點民生實事。

如今, 2017年已經過半, 南通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舉辦《越來越美的南通》攝影大賽, 請廣大市民用鏡頭來講述身邊的民生實事進展和通城變化。 特制定規程如下:

1大賽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南通廣播電視臺

承辦單位:南通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2大賽時間

8月1日——9月30日

3作品要求

參賽題材

拍攝物件為南通市在建或2017年竣工的民生工程、反映政府為民辦實事主題的以人為主角的公共場景(具體題材見附表)。

參賽機型

本次活動不限制拍攝器材, 但經過電腦深度加工製作的作品, 將被取消參賽資格(參賽者需保留完整的照片資訊)。

作品要求

每人限投8幅(組照算一幅,每組為4-6幅), 5M以下, 格式為JPG。 入選後調取原始圖片, 用於展覽。 參評人的參評作品必須是其本人擁有著作權的作品。

內容要求

符合大賽主題, 健康向上, 不得含有低級趣味不健康內容;作者在圖片後附文字, 介紹創作立意角度(與政府為民辦實事相關的)。

最終解釋:主辦單位擁有本次活動的解釋權, 並有權自由使用任何參賽作品。

4評選辦法

▶1、初評:作品投至微信公眾號“江海南通”或者電子郵箱181946878@qq.com, 投稿截至9月30日。 評審專家組篩選出50幅入圍作品進入複評。

▶2、複評:專家評審組對入圍作品進行公正、公平的評選,

選出最終獲獎的32幅作品。 特一二三等獎, 各代表2017年南通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十一個大項中的一項。 複評圖片須提供紙質圖片。

▶3、公示:獲獎作品將在江海明珠網、掌上南通、江海南通微信上進行公示。

▶4、頒獎:在2017年10月對獲獎作者進行頒獎。

5獎項設置另行發佈

無論是否獲獎, 作品一經刊登, 作者即可獲電影票或演出票兩張。

6諮詢電話

南通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0513-85100973

附:2017南通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列表

一、基礎教育

(1)全市新增省優質幼稚園15所, 新建幼稚園18所。

(2)全市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4所。

二、就業創業

(3)全市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以上, 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8萬個。

(4)支持1萬名以上群眾創業。

(5)建立通籍畢業生資訊資料庫, 加大定向招聘頻次和廣度, 引進通籍海外人才50名、通籍高校畢業生2萬名返鄉就業創業。

(6)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

(7)培育眾創社區3家, 新建10家市級眾創空間, 發放“通創幣”500萬元。

(8)對全市殘疾人免費技能培訓1000人次、推薦就業800人。

三、脫貧增收

(9)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率達55%以上,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不低於520元/月。

(10)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45萬畝;更新改造小型灌溉泵站190座,新建防滲管道520公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1)建設市級糧食烘乾中心100個以上,新增日烘乾能力6000噸。

(12)開展健康扶貧工程,對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由財政全額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全部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圍;患病治療的,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支付後,給予不低於自付費用70%的醫療救助;仍有困難的,再由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慈善牽手助醫、“健康扶貧”人道救助等實行救助。

四、民生保障

(13)為全市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幼稚園在校生辦理意外傷害補充保險。

(14)在市區建立民生自然災害保險制度。

(15)實現14周歲以下有康復價值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全覆蓋,新建50個殘疾人之家。

五、醫療健康與養老服務

(16)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最低標準提高到80元。

(17)健全分級診療體系,深化市區醫療聯合體、各縣(市)醫療集團建設,建成5個市級專科醫療聯盟,新增4個鄉鎮衛生院、120個村衛生室達到省級示範建設標準。

(18)對全市適齡婦女實施乳腺癌、宮頸癌(含HPV篩查)免費篩查18萬人。

(19)全市開展公益性應急救護培訓10萬人,在市區公共場所投放30個自動體外除顫器。

(20)為全市92家敬老院配發500張護理型輪椅、1000台空調。

(21)全市新增養老護理型床位1500張,培訓養老護理員600名。

六、住房保障

(22)市區完成14個老小區整治(綜合整治8個、單項整治6個)。

(23)市區完成3個、啟動6個“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項目(“城中村”項目3個、危舊房項目3個)。

七、環境治理

(24)市區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100台。

(25)對50家重點企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

(26)全市完成2條(段)縣級河道、33條(段)鄉級河道疏浚整治。

(27)市區完成13條(段)河道截汙整治。

(28)完善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增設一座水質預警自動監測站。

(29)全市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500噸,開工建設日處理能力600噸項目。

(30)完善市區大件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新增兩處大件垃圾處置站,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30%。

(31)開工建設市區餐廚廢棄物處置中心。

(32)全面提升市區醫廢處置管理水準,新增醫廢處理能力3300噸/年。

(33)市區開展5幅工業退役場地污染治理。

八、交通出行

(34)全市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800公里、農橋改造275座。

(35)市區新辟公交線路4條、優化公交線路5條,增設20個公交網站。

(36)市區實施6處交通節點和3個社區周邊交通“微循環”改造,疏緩部分區域擁堵問題。

(37)對市區31條道路信號燈實施智慧化改造,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8)市區新建支路10條。

(39)市區新建公共停車泊位1150個。

九、文體惠民

(40)全市建成50個鎮(街道)、1000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41)全市再增加100所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市區為群眾開展免費體質監測5000人。

(42)在市區設置30台數字閱讀機。

十、城市服務與公共安全

(43)市區完成10個易淹易澇路段改造。

(44)市區增加公園綠地350公頃,開工建設5個市級重點公園、3條林蔭路(景觀路),建成20個小遊園和玉蘭穀(位於嗇園東部)。

(45)市區新增營業5家菜市場。

(46)實施“菜籃子”市場放心工程,實現市區農貿市場快檢實驗室服務全覆蓋,每家每天檢測不少於30批次,即時公示檢測結果,及時處置不合格產品;加強食品安全動態監測,市區全年對流通領域26大類食品抽檢3300批次以上。

(47)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市開展20個智慧安防社區建設試點,市區新增、改造社會面治安監控270套。

(48)為全市約120萬隻民用液化氣鋼瓶免費安裝二維碼標識。

十一、政務服務

(49)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一網一門一端一號一碼”政務服務體系,在省“一張網”建成的基礎上,同步實現與企業、市民密切相關的7個方面服務事項網上受理、辦理和回饋。

(50)建成智慧南通公共服務平臺,為市民提供智慧經濟、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生活六大板塊1000項以上惠民服務。

編輯:港閘區新聞中心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不低於520元/月。

(10)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45萬畝;更新改造小型灌溉泵站190座,新建防滲管道520公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1)建設市級糧食烘乾中心100個以上,新增日烘乾能力6000噸。

(12)開展健康扶貧工程,對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由財政全額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全部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圍;患病治療的,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支付後,給予不低於自付費用70%的醫療救助;仍有困難的,再由疾病應急救助基金、慈善牽手助醫、“健康扶貧”人道救助等實行救助。

四、民生保障

(13)為全市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幼稚園在校生辦理意外傷害補充保險。

(14)在市區建立民生自然災害保險制度。

(15)實現14周歲以下有康復價值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全覆蓋,新建50個殘疾人之家。

五、醫療健康與養老服務

(16)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最低標準提高到80元。

(17)健全分級診療體系,深化市區醫療聯合體、各縣(市)醫療集團建設,建成5個市級專科醫療聯盟,新增4個鄉鎮衛生院、120個村衛生室達到省級示範建設標準。

(18)對全市適齡婦女實施乳腺癌、宮頸癌(含HPV篩查)免費篩查18萬人。

(19)全市開展公益性應急救護培訓10萬人,在市區公共場所投放30個自動體外除顫器。

(20)為全市92家敬老院配發500張護理型輪椅、1000台空調。

(21)全市新增養老護理型床位1500張,培訓養老護理員600名。

六、住房保障

(22)市區完成14個老小區整治(綜合整治8個、單項整治6個)。

(23)市區完成3個、啟動6個“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項目(“城中村”項目3個、危舊房項目3個)。

七、環境治理

(24)市區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100台。

(25)對50家重點企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

(26)全市完成2條(段)縣級河道、33條(段)鄉級河道疏浚整治。

(27)市區完成13條(段)河道截汙整治。

(28)完善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增設一座水質預警自動監測站。

(29)全市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500噸,開工建設日處理能力600噸項目。

(30)完善市區大件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新增兩處大件垃圾處置站,市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30%。

(31)開工建設市區餐廚廢棄物處置中心。

(32)全面提升市區醫廢處置管理水準,新增醫廢處理能力3300噸/年。

(33)市區開展5幅工業退役場地污染治理。

八、交通出行

(34)全市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800公里、農橋改造275座。

(35)市區新辟公交線路4條、優化公交線路5條,增設20個公交網站。

(36)市區實施6處交通節點和3個社區周邊交通“微循環”改造,疏緩部分區域擁堵問題。

(37)對市區31條道路信號燈實施智慧化改造,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8)市區新建支路10條。

(39)市區新建公共停車泊位1150個。

九、文體惠民

(40)全市建成50個鎮(街道)、1000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41)全市再增加100所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市區為群眾開展免費體質監測5000人。

(42)在市區設置30台數字閱讀機。

十、城市服務與公共安全

(43)市區完成10個易淹易澇路段改造。

(44)市區增加公園綠地350公頃,開工建設5個市級重點公園、3條林蔭路(景觀路),建成20個小遊園和玉蘭穀(位於嗇園東部)。

(45)市區新增營業5家菜市場。

(46)實施“菜籃子”市場放心工程,實現市區農貿市場快檢實驗室服務全覆蓋,每家每天檢測不少於30批次,即時公示檢測結果,及時處置不合格產品;加強食品安全動態監測,市區全年對流通領域26大類食品抽檢3300批次以上。

(47)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市開展20個智慧安防社區建設試點,市區新增、改造社會面治安監控270套。

(48)為全市約120萬隻民用液化氣鋼瓶免費安裝二維碼標識。

十一、政務服務

(49)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一網一門一端一號一碼”政務服務體系,在省“一張網”建成的基礎上,同步實現與企業、市民密切相關的7個方面服務事項網上受理、辦理和回饋。

(50)建成智慧南通公共服務平臺,為市民提供智慧經濟、智慧人文、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生活六大板塊1000項以上惠民服務。

編輯:港閘區新聞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