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擺平”心理的背後

出事後, 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 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 在中國最大的一個問題, 不是採取主動道歉、協商、報警、依法等措施去直接解決, 而是想著法子托關係、找門子等“曲線救國”。

探知“擺平”心態, 大體有三種怪現象:一則面子思想。 認為能擺平說明自己本事大, 關係硬, 路子廣, 能力強, 別人給面子, 自己有面子;二則僥倖心理。 人天生存在一定的僥倖心理, 出事後, 往往想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有的則認為破財消災, 於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把事情解擺平, 最根本的是不想承擔應有的責任;三則權力錯位心理。 權力本身是公正的, 當權力強加以人情後, 權力便發生了錯位, 把應該的變了不應該, 把不合法的合法化, 合理化或反之, 其真正的目的把權力最大私有化。

記得有位當代作家說過這樣段話:“一個人的前面撒了一把米, 後面一群人在拾, 無論怎麼拾, 總拾不盡”。 這句話對我印象很深, 觸動也很大。 應該說, 受傳統思想影響, 在很多人眼裡, 能“擺平”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大小, 顯示一個人社會關係的實力, 也正是這樣一種心態, 促使了出事之後的擺平心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制建設、民主建設的進步, 這種“擺平”心理也漸漸在失去市場, 特別是資訊時代的到來, 擺平的不應該再是擺關係, 而應該是擺平心態, 通過正當管道正常解決。 “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願出事後別再做這樣的傻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