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火焰山”上的探路者:兩公里山路走十小時

他們工作的地方沒有道路, 他們用雙腳去開拓前進的方向。 也許你曾經無數次從他們勘察設計的線路旁行駛過, 卻不知道在每基鐵塔的背後, 還有這樣一群常年奮戰在野外的“探路者”。

最近一段時間, 河南省最高氣溫接連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 氣象部門連續發佈多個高溫紅色預警, “燒烤模式”愈演愈烈。 在洛陽嵩縣與宜陽交界的熊耳山腹地, 國網洛陽供電公司的電力線路勘測隊伍, 正在“火焰山”中進行終勘作業。

路只通到這裡, 剩下的就靠雙腳了

8月4日清晨6點, 洛陽華興電力設計院線路室負責人劉裕強就與同事們一起, 帶著各式各樣的儀器和工具, 乘車前往熊耳山的勘察地點。

劉裕強師傅一行乘汽車來到嵩縣西北閆莊鎮白花溝村, 從一條坑窪的石頭小路向海拔高度950米的火焰山頂駛去, 在半山腰車子停了下來, 由於前幾日暴雨導致山體滑坡, 進山的唯一道路已經中斷, 只能步行從荊棘灌木叢中尋找“出路”。

GPS測量儀、工具包、木樁……幾乎每位工作人員的手中都拿滿了東西。

我們今天進行的工作是熊耳山風電場11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終勘定位, 今天這個線路主要的任務是要進行直線距離4公里線路的交樁, 中間要連續翻越6座山頭, 進行9基鐵塔的終勘定位。

遠遠向對面的火焰山看去, 鬱鬱蔥蔥, 沒有一絲火焰, 但是“大風”卻真實存在。 在火焰山的西北方向, 嵩縣熊耳山74兆瓦風電場項目正在緊張施工, 這是我市目前在建的最大風電專案, 年底將有望實現並網發電, 作為風電外送的唯一通道, 110千伏趙園—熊耳山線路送出工程的建設十分迫切。

“電網規劃圖上的每基塔我們都會走到”

作為電網規劃的“探路者”,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勘察設計者總是在一年中最冷和最熱的時候奮戰在野外,工作的地方經常會沒有路。電網規劃圖上的每一基塔,他們都會走到。

“因為今天工作的地方是一個無人區,要從半山腰下去一直到另個山頭,沒有路,所以只能一氣呵成啦,大家做好思想準備,帶好乾糧,大家相互照應下,注意腳下,一定踩實再走。”劉裕強跟同伴們說。

三伏天裡,在偏僻的無人區中作業,對身體狀況和意志力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樹林裡的雜草有近一人高,沒有一絲風,像蒸籠一樣,剛下過幾場暴雨的地面,在陽光的猛烈炙烤下,又濕又熱。

一路“摸爬滾”近兩個半小時之後,在山腰位置,終於,我們走到了第一基塔位,只見王志展師傅從包中拿出大概50公分長的木楔,定到GPS定位的63號塔中心位置,並噴塗上醒目的紅漆。離中心樁大約3米,王師傅又定下一個木樁,噴塗成白色,標記線路的走向。

此時劉裕強師傅和李偉在小本上核算著資料,會時不時地交流,根據地形、高低差值,核算出最為適合的塔基。

兩公里的路,我們走了近10個小時

第一個塔位終勘定位結束後,大家顧不上休息,繼續向山頂發起衝刺。

“每條路都是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時候要採集資料的時候,每天只能走1~2公里,而這1~2公里的距離,我們常常要走近10個小時,特別是遇到這樣的無路山,樹木擋住視線,只能靠我手中的這個GPS定位向下基塔位元行進,自然進度就會更慢。”測量員李小利說。

中午12點半,第二個塔位完成終勘定位,在一處稍顯平整的山嶺上,作業人員進行了簡單休息。儘管工作艱苦,但線路勘察設計者們發自內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110千伏嵩合線、線路全長40多公里,跨越嵩縣和欒川,80%經過高山密林,個別地段每天只能完成一基塔位終勘定位。”

“欒川—君山—南泥湖的110千伏作業,不只一次帶乾糧連續奔波山間八九個小時,還在山中遭遇暴雨,被淋成落湯雞。”

“每次從自己勘察設計過的線路附近經過時,內心都特別有成就感。”劉裕強提起曾經設計過的線路,記憶清晰。

兩點半,第三個樁基完成定位作業,兩個小時後,第四根樁基順利完成終勘定位。考慮到出山還要走上很長一段距離,劉裕強決定提前結束當天的野外勘測作業,我們的火焰山之行也暫時告一段落。

採訪手記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一根根電力銀線,

不僅拉動著經濟轉型升級,

更牽引著城鄉群眾的幸福生活。

本期編輯:宋嬌坤

圖文來自:牛國梁

投稿信箱

hndlwlbxmt@163.com

微信號:hnsdlgswlb

作為電網規劃的“探路者”,由於工作的特殊性質,勘察設計者總是在一年中最冷和最熱的時候奮戰在野外,工作的地方經常會沒有路。電網規劃圖上的每一基塔,他們都會走到。

“因為今天工作的地方是一個無人區,要從半山腰下去一直到另個山頭,沒有路,所以只能一氣呵成啦,大家做好思想準備,帶好乾糧,大家相互照應下,注意腳下,一定踩實再走。”劉裕強跟同伴們說。

三伏天裡,在偏僻的無人區中作業,對身體狀況和意志力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樹林裡的雜草有近一人高,沒有一絲風,像蒸籠一樣,剛下過幾場暴雨的地面,在陽光的猛烈炙烤下,又濕又熱。

一路“摸爬滾”近兩個半小時之後,在山腰位置,終於,我們走到了第一基塔位,只見王志展師傅從包中拿出大概50公分長的木楔,定到GPS定位的63號塔中心位置,並噴塗上醒目的紅漆。離中心樁大約3米,王師傅又定下一個木樁,噴塗成白色,標記線路的走向。

此時劉裕強師傅和李偉在小本上核算著資料,會時不時地交流,根據地形、高低差值,核算出最為適合的塔基。

兩公里的路,我們走了近10個小時

第一個塔位終勘定位結束後,大家顧不上休息,繼續向山頂發起衝刺。

“每條路都是我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有時候要採集資料的時候,每天只能走1~2公里,而這1~2公里的距離,我們常常要走近10個小時,特別是遇到這樣的無路山,樹木擋住視線,只能靠我手中的這個GPS定位向下基塔位元行進,自然進度就會更慢。”測量員李小利說。

中午12點半,第二個塔位完成終勘定位,在一處稍顯平整的山嶺上,作業人員進行了簡單休息。儘管工作艱苦,但線路勘察設計者們發自內心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110千伏嵩合線、線路全長40多公里,跨越嵩縣和欒川,80%經過高山密林,個別地段每天只能完成一基塔位終勘定位。”

“欒川—君山—南泥湖的110千伏作業,不只一次帶乾糧連續奔波山間八九個小時,還在山中遭遇暴雨,被淋成落湯雞。”

“每次從自己勘察設計過的線路附近經過時,內心都特別有成就感。”劉裕強提起曾經設計過的線路,記憶清晰。

兩點半,第三個樁基完成定位作業,兩個小時後,第四根樁基順利完成終勘定位。考慮到出山還要走上很長一段距離,劉裕強決定提前結束當天的野外勘測作業,我們的火焰山之行也暫時告一段落。

採訪手記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一根根電力銀線,

不僅拉動著經濟轉型升級,

更牽引著城鄉群眾的幸福生活。

本期編輯:宋嬌坤

圖文來自:牛國梁

投稿信箱

hndlwlbxmt@163.com

微信號:hnsdlgswlb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