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玉泉山“鴻門宴”:魏國公子卬猜到了開頭,卻猜不到這結局

準確地說, 是衛鞅把目光瞄準了魏國。

衛鞅的改革不是關起門來的改革, 而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改革。

龐涓之死讓衛鞅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這是秦國即將來到的春天:可以拿魏國開開刀了。 一方面可以檢閱秦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是為秦國雄霸天下小試牛刀。

秦國是一定要走向新時代的, 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問題的關鍵只在於以怎樣的方式和時機。

現如今時機終於成熟了。 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魏國老大都去朝見齊國了, 可見它虛弱得很。

這樣的道理衛鞅明白,

秦孝公也明白。 他們是秦國黃金十年的黃金搭檔——很多年後, 當過氣的改革家衛鞅在咸陽市被五牛分屍時, 他依然這麼認為。 只是那時的秦孝公早已在地下長眠, 聽不到衛鞅痛徹心扉的慘叫聲了。

當然, 那是一個悲劇。 只是戰國時代, 很多令人黯然神傷的悲劇都以喜劇開頭。 秦孝公興致勃勃地任命衛鞅為征魏大將軍, 而衛鞅也是不惶多讓, 帶上五萬人馬激情燃燒地出發了。 毫無疑問, 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改革家兼軍事家衛鞅和他的大部隊東出咸陽, 直撲魏國的軍事重鎮——西河。

西河危急。 西河危急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朱倉尿了褲子。 朱是西河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 他一邊尿褲子一邊給魏惠王寫求援信。 史書上他是“一日三發”,

搞得魏惠王很是緊張, 差點也跟著一起尿了褲子。

當然, 魏惠王貴為國君, 終究沒有做出這等影響國家體面的穢事。 這一方面要歸功於他定力高, 另一方面也是有人站出來替他分憂了。 這個人便是魏國大夫公子卬。

公子卬相信一個人生哲理, 那就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公子卬還相信另一個人生哲理, 那就是千萬別把人看扁了。

當年, 他就是以這樣兩個人生哲理和衛鞅交往的。

當時的衛鞅只是一個自學法律的有志青年, 但公子卬沒有看扁他。

他甚至還和他交上了朋友, 並把這個有志青年推薦給了魏惠王。 可惜魏惠王瞎了狗眼, 生生將一塊美玉棄之不用, 結果才導致了今天這樣尷尬的局面。

但公子卬自信可以收拾這樣的局面。

因為人脈還在。

因為他的人生哲理還在起作用。

不錯,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今天, 這個路就給他鋪出來了。

他不相信衛鞅會帶兵打他, 如果是他出兵迎戰的話——當年, 他們可是莫逆之交啊, 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啊。

朋友不打朋友,

雖然朋友可以各為其主。

公子卬就這樣自信滿滿地出發了。 他也帶了五萬兵, 閒庭信步般地來到了吳城。

吳城依舊在, 只是不見了吳起。 但是他公子卬也一樣。 吳起善於籠絡人心, 公子卬更勝一籌, 他要經營人心。

公子卬經營人心很快收到了成效——衛鞅來信了。

衛鞅的信寫得那叫一個催人淚下。 他是這麼寫的:

鞅始與公子相得甚歡, 不異骨肉。 今各事其主, 為兩國之將, 何忍治兵, 自相魚肉?鄙意欲與公子相約, 各去兵車, 釋甲胃, 以衣冠之會, 相見于玉泉山, 樂飲而罷。 免使兩國肝腦塗地;使千秋而下, 稱吾兩人之交情, 同于管鮑。 公子如肯俯從, 幸示其期!

衛鞅不僅寫信, 還撤回他的先頭部隊, 以便為倆人的玉泉山敘舊創造良好的洽談氛圍。

他甚至把秦國所產的旱藕和麝香饋贈給公子卬, 以表達倆人“永以為好”的友情。

就這樣, 一場一觸即發的軍事衝突被衛鞅演化成“憶往昔友情歲月濃”的追思會。 會場就設在玉泉山上。 與會人員除了衛鞅和公子卬之外, 只有雙方的少數陪同人員。

追思會在歡歌笑語中開場, 衛鞅觸景生情, 表情生動, 最終潸然淚下, 令公子卬不勝感慨。

但是公子卬的感慨並沒有持續多久。

因為他被捕了。

捕獲他的人正是衛鞅的手下。

一場友情追思會有一個歡歌笑語的開頭,卻沒有歡歌笑語的結局。

因為人心。

人心是世界上最難以琢磨的東西。

它的上面粘附著許多自相矛盾的東西:善良和兇惡、誠實和欺詐,當然還有友情與背叛。它們如此天衣無縫地粘合在一起,讓人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公子卬就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儘管他已在戰國江湖上沉浮了幾十年。

這是一生的功課。

甚至是一生也不能窮盡的功課。

所以他陰溝裡翻了船,玉泉山上被綁住了手。

但是對衛鞅來說,他不能不狠。

狠是他的性格,也是環境使然。

不狠,他沒法改革;不狠,他也不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雖然這場勝利看上去有些勝之不武。

但是沒有辦法,結果說明一切。勝利說明一切。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所以他衛鞅也是不受譴責的。

受譴責的是公子卬。

因為他的輕信,也因為魏惠王的不肯原諒。公子卬最終成了衛鞅的同事——他降秦了。

沒辦法,戰國江湖,適者生存。關於這一點公子卬總算是看開了。

魏國的形勢是越來越緊張了。

因為吳城、西河都已失守。很狠的衛鞅帶兵直撲安邑。

但魏惠王已經不能展開安邑保衛戰了。

因為手下沒人了。

這樣的時刻,他才深切地感受到人才的寶貴。

他只能和,不能戰了。

求和大使龍賈大夫來到了衛鞅面前,表達了魏惠王殷殷和解之意。

但是衛鞅還是很狠。他現在是個很狠的軍事家了。他要魏惠王為當年的目中無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氣氛很是緊張,龍賈大夫覺得和談局面已經失控了。

好在他說的最後一句話讓衛鞅住手了。龍賈大夫說:魏王(當年)雖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之幫,足下安得無情?

衛鞅突然覺得自己要再打下去那就真的太說不過去了。魏王是要教訓的,但祖國是不能教訓的。衛鞅最終選擇了收兵。

衛鞅收兵其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魏國要把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

魏惠王答應了。

不答應又能怎樣呢?

魏國不再是從前的魏國,秦國也不再是從前的秦國了。

一切已換了人間。

魏惠王甚至將都城都遷到大樑去了——安邑離秦國太近了。他很怕衛鞅哪一天心血來潮又帶兵打過來——就讓魏國從此成為梁國吧,一切已是換了人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捕獲他的人正是衛鞅的手下。

一場友情追思會有一個歡歌笑語的開頭,卻沒有歡歌笑語的結局。

因為人心。

人心是世界上最難以琢磨的東西。

它的上面粘附著許多自相矛盾的東西:善良和兇惡、誠實和欺詐,當然還有友情與背叛。它們如此天衣無縫地粘合在一起,讓人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公子卬就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儘管他已在戰國江湖上沉浮了幾十年。

這是一生的功課。

甚至是一生也不能窮盡的功課。

所以他陰溝裡翻了船,玉泉山上被綁住了手。

但是對衛鞅來說,他不能不狠。

狠是他的性格,也是環境使然。

不狠,他沒法改革;不狠,他也不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雖然這場勝利看上去有些勝之不武。

但是沒有辦法,結果說明一切。勝利說明一切。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所以他衛鞅也是不受譴責的。

受譴責的是公子卬。

因為他的輕信,也因為魏惠王的不肯原諒。公子卬最終成了衛鞅的同事——他降秦了。

沒辦法,戰國江湖,適者生存。關於這一點公子卬總算是看開了。

魏國的形勢是越來越緊張了。

因為吳城、西河都已失守。很狠的衛鞅帶兵直撲安邑。

但魏惠王已經不能展開安邑保衛戰了。

因為手下沒人了。

這樣的時刻,他才深切地感受到人才的寶貴。

他只能和,不能戰了。

求和大使龍賈大夫來到了衛鞅面前,表達了魏惠王殷殷和解之意。

但是衛鞅還是很狠。他現在是個很狠的軍事家了。他要魏惠王為當年的目中無人付出沉重的代價。

氣氛很是緊張,龍賈大夫覺得和談局面已經失控了。

好在他說的最後一句話讓衛鞅住手了。龍賈大夫說:魏王(當年)雖不能用足下,然父母之幫,足下安得無情?

衛鞅突然覺得自己要再打下去那就真的太說不過去了。魏王是要教訓的,但祖國是不能教訓的。衛鞅最終選擇了收兵。

衛鞅收兵其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魏國要把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

魏惠王答應了。

不答應又能怎樣呢?

魏國不再是從前的魏國,秦國也不再是從前的秦國了。

一切已換了人間。

魏惠王甚至將都城都遷到大樑去了——安邑離秦國太近了。他很怕衛鞅哪一天心血來潮又帶兵打過來——就讓魏國從此成為梁國吧,一切已是換了人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