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們的黃金都去哪了?是否真有皇帝口中說的‘賞賜萬兩黃金’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裝歷史劇中都看過這樣經典的一幕:某位文臣武將幫皇帝鞏固了江山, 或者做出了某些貢獻, 皇帝總是喜歡一張嘴就說, 賞黃金萬兩!諸如此類的話。 那‘萬兩黃金’這個概念放在現在意味著什麼呢?還有, 按照現在中國黃金的儲藏量來看, 古代動不動就賞賜的萬兩黃金, 現在都到哪去了?

萬兩黃金, 按照兌換率來計算, 古代的1斤等於16兩 , 而現在的1斤是500克, 所以, 所謂‘萬兩黃金’就是312500克, 也就是312.5公斤。 按現在市面上每克黃金355元的黃金價格來計算的話, 相當於封賞了一個人一億多人民幣!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

可是, 時間推到了北宋以後, 皇帝就不再這麼爽快了。 無論是在宮廷開銷上, 還是功臣受賞方面, 所用的黃金數量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從幾萬斤、幾千斤減少到幾十兩甚至幾兩,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北宋的皇帝比較摳?國家對待忠臣的態度有所改變?還是說國庫空虛, 沒錢了?事實並非如此。

我國古代, 黃金儲備那是相當驚人的, 僅在王莽時代, 宮廷貯藏的黃金就有14噸, 但那時黃金購買力很低, 漢朝, 300克黃金只能買一小袋米。 所以君王們出手大方點也是自然的, 但萬兩黃金之說確實有點誇張了。 要知道, 就算是在古代, 養活十萬大軍也不需要這麼多錢呀。 所以就算是太平盛世, 皇帝也絕對不可能拿出能養活數十萬大軍的軍餉去給一個人當賞賜的。 所以, 影視劇裡皇帝封賞一出口就是黃金萬兩的說法,

只是一種臺詞的表示, 戲劇的要求。 像有些影視劇中封賞10萬兩黃金, 我認為純屬是無稽之談。 但這也引出了第二點原因。

其實在過去, 書上說的黃金很大程度上都是黃銅, 只是到了後來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黃金。 那麼就很容易想明白了, 黃銅開銷萬兩很正常, 但是對於黃金就不可能了。 在歷史上, 黃銅和黃金的區別是很大的。 如果單寫“金”“黃金”, 那麼黃銅和黃金都有可能;但如果寫成“赤金”“兼金”, 或者後面加個“鎰”這種特定的度量單位, 那麼他就是黃金, 並且純度非常之高。

而後來為什麼黃金的開銷越來越少?黃金怎麼又都不見了?因為黃金越來越值錢了。

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這樣說道, 西漢巨量的黃金流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 消失了, 而惟一的答案則是:一部分黃金鑄造為各種金器物件成為了隨葬品而永遠埋葬著地下了, 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式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隱藏。

而與此同時,隨著商品交易的發達,黃金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流通範圍越來越廣。而相比白銀,黃金的開採率低,並且中國的金銀比價一直低於國際價格。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走,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隨之走高。就這樣一來二往,多數黃金流往了國外,這大概就是中國古代黃金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吧。

而與此同時,隨著商品交易的發達,黃金作為財富象徵和支付手段,流通範圍越來越廣。而相比白銀,黃金的開採率低,並且中國的金銀比價一直低於國際價格。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走,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隨之走高。就這樣一來二往,多數黃金流往了國外,這大概就是中國古代黃金消失的最主要原因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