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鴻門宴被稱為陰謀之宴,這裡最大的贏家是劉邦還是項羽?

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長達五年的鬥爭的開端。 雖是開端, 卻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這場鬥爭的終結。

鴻門宴前, 劉邦跟項羽關係不錯,

兩人共抗擊暴秦, 項羽北上救趙, 而在巨鹿背水一戰擊敗秦軍主力。 而因為項羽的原因, 劉邦西進的道路遇到的抵抗不多, 使他比項羽更快到了咸陽, 接受了秦王子櫻的投降, 入主咸陽。

當時項羽和劉邦奉命推翻暴秦, 並且楚王跟各諸侯約定“先入咸陽為王”,

結果是項羽遇到勁敵打的時間較長耽誤了, 結果劉邦提前入關。

按約定理應是“劉邦”為關中王, 可那時一方面是劉邦的目標是整個天下, 另一方面他的兵力還遠不及項羽, 那時劉邦只有十萬大軍且並不是全部自己的嫡系。

項羽號稱六十萬大軍, 雖然怕秦兵不忠而殺了投降來的二十萬大軍也還有四十萬, 所以雙方實力的差距太大, 劉邦儘管想奪取天下, 但是該得的“關中王”都可能是朝不保夕。

他入關後在張良蕭何的建議下安撫民心, 不做壞事, 一返他平時的“潑皮好色”的本性, 所以範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 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

但此事為項伯知悉, 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 向劉邦大軍報訊, 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 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 赴會也許能有生機, 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 範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 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 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

範增便再命“項莊舞劍, 志在沛公”, 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 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 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

鴻門宴後, 在張良跟項伯的幫助下, 項羽沒有殺掉劉邦, 而把劉邦封為漢王, 發配去西蜀地區。 而項羽沒有定都咸陽而是定都彭城, 使得關中地區防禦不夠, 雖然有三秦, 但等到劉邦出關, 三秦很快的被韓信暗度陳倉給擊敗。

範增的預言在數年後應驗, 項羽和劉邦在隨後的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楚漢戰爭, 最後項羽敗北, 在烏江自刎而死, 劉邦建立漢朝, 是為漢高祖。

後世不少人認為項羽在事件中缺乏當機立斷的能力, 間接導致範增的計畫失敗, 亦埋下了自己日後敗死的伏線。

“鴻門宴”一詞在後世被用作比喻“不懷好意的筵席”。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以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皆成為名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