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群迷普渡顯聖恩 -- 寧夏同心清真大寺

作者:梅園小築2013(旅行家)

哪裡有穆斯林, 哪裡就有禮拜堂。 記憶中的禮拜堂應該都是那種最流行的大拱頂結構, 頂上有著綠色的伊斯蘭教新月標誌, 一直到在同心縣城看到這個歷史悠久的大清真寺, 才明白, 原來, 清真寺也可以是那樣有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的。

在同心的那個下午, 風很大, 還有沙塵暴的騷擾, 不是個出門的好日子。 其實, 選這樣一個日子, 於我, 多少有些不得已, 但是, 整個大清真寺都沒有幾個遊人, 也不需要門票, 就在這個建築群裡東轉轉, 西逛逛, 倒也有趣。

同心清真大寺, 不同於一般清真寺的白色,

而是那種用最原始的黃土燒制出來的顏色, 偶爾加些白色和綠色的點綴, 沒有那種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顏色, 不像是一個神聖的所在, 到真是象一個彌想的地方。 相傳清真大寺始建于明萬曆年間, 是寧夏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這樣的一個清真大寺, 也是多災多難的。 不知道被毀了多少次, 又重修了多少次, 最終成就了現在的模樣, 所以, 那左右券門分別書寫的“忍心”、“忍耐”門額多少有些隱忍的味道。

在清真寺, 一定要把步子放慢一點, 寺門前那個長九米、高六米的照壁就值得細細品味:照壁的中心, 是光緒年間河州工首馬忠良刻制的“月藏松柏”的精美磚雕:一輪明月, 藏于松枝柏葉之間,

隱隱約約, 似見非見, 一派生氣, 用來象徵“真主萬能不朽, 教徒生年長壽”。 磚壁的兩邊還刻有“萬物偏主沾主澤, 群建普渡顯聖恩”, 顯示了回族匠師的高超技藝。

拾梯而上, 內院高臺有禮拜大殿, 座西朝東, 視野開闊, 殿前南北講堂各五間, 與大殿形成三合院式佈局。 大殿的門緊鎖著, 連門縫都沒有, 所以也無緣看到那十二或者是二十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撐梁架, 也看不到兩側內牆上精緻的阿拉伯文《古蘭經》節文的書法, 更加看不到可以容納千人同時禮拜的大殿到底有多大。 不過也沒有關係, 多看看大殿廊簷左右的磚壁吧, 那麼細膩的雕刻, 已經是很罕見的了

右磚壁上用紅漆書寫有“聯進唐兵移在西域, 更換回軍來至中國”的字樣,

這說明了當地回族的主要來源。 左壁上還寫有“金玉其心, 芝蘭其室”、“仁義為友, 道德為師”的字樣, 詮釋了穆斯林們的行為準則。 磚壁的中間還細細地刻著鐘、書本、花瓶等物, 仔細看過去, 鐘錶上的指標、書脊上的細節都刻畫的一絲不苟, 也可謂是技藝精湛, 栩栩如生了。

禮拜大殿和邦克樓, 雙雙高踞於台座, 氣勢雄壯。 邦克樓是清真寺的特有建築, 是阿訇傳呼教民每天按時禮拜的地方。 樓頂四角攢尖, 柱枋之間裝飾有精美的硬木掛落, 精巧玲瓏。 邦克樓北面牆上還刻有“西蜀工匠譚德華”幾個字。 這使人們想到這座清真寺雖然在細部裝作上有顯示伊斯蘭教色彩的阿拉伯文圖案和不同于佛寺道觀的平面佈局、但主要建築仍然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大屋頂式結構,

這也是回漢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響的生動體現。 更加說明其實我們的祖先是很有創造力的, 可以實現洋為中用。 怎麼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就只是會複製了呢?看看現在北京的“大褲衩”, 廣東的“小蠻腰”, 怎麼看也成不了經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