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失眠、頭痛又多夢?三大神經衰弱案例,拯救“睡不好”的您!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國屬於神經症的診斷之一。 是由於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下, 出現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現象, 常伴有情緒煩惱、易激惹、睡眠障礙、肌肉緊張性疼痛等;這些症狀不能歸於腦、軀體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 症狀時輕時重, 波動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病程多遷延。

很多患者患病前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徵: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偏於主觀、急躁、好勝心切, 因而易於導致對生活事件的弛張調節障礙, 使大腦長期處於持續性緊張而發病。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經衰弱的主因。 凡是能引起持續的緊張心情和長期的內心矛盾的一些因素, 使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的處於緊張狀態, 超過神經系統張力的耐受限度, 即可發病。 如過度疲勞而又得不到休息是興奮過程過度緊張;對現在狀況不滿意則是抑制過程過度緊張;經常改變生活環境而又不適應,

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過度緊張和疲勞。 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具有相當高的耐受性, 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後, 雖然產生了疲勞, 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後就可以恢復, 不過, 長期強烈緊張狀態的神經活動, 一旦超越耐受極限, 就可能產生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屬中醫學“鬱病”“失眠”“頭痛”等範疇。 其主要病機為陰虛火旺、心脾氣血兩虛。

案1譚日強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案

謝某, 女, 23歲。

患神經官能症, 主訴經常頭痛、失眠、眼冒金花、口幹口苦、手足心熱、食欲有時好有時不好、月經提前、量少、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若問其有無其他不適, 則恍惚去來疑似有無之間。 其人營養中等, 面色如常, 舌潤無苔、邊尖俱赤, 脈象弦細而數。 病已餘年, 西藥如穀維素、安定片、利眠寧、維磷補汁之類, 遍嘗不效。 此《金匱》所謂“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 治宜滋養心肺之陰, 佐以清熱鎮靜, 用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梧樓牡蠣散、百合滑石湯合為一方:百合23g、生地15g、知母10g、滑石10g、栝樓根12g、生牡蠣20g,

加淮小麥15g、生白芍10g、炙草6g、大棗3枚。 服10劑, 口苦口幹已好, 小便轉清, 于原方去知母、滑石、花粉, 加沙參15g、麥冬10g、棗仁10g、阿膠10g(蒸兌)、雞子黃兩枚(沖服), 連進20余劑, 諸症悉平。

【原按】

百合病, 除誤治者外, 原無口渴之症, 病經1個月不解, 變成渴者, 是肺胃陰虛, 水津不布, 故用百合浸水外洗皮毛, 以利百脈, 並食煮餅, 以養胃氣, 成能增渴, 所以不用鹽豉。 如用百合洗方而渴仍不止者, 是津液不復, 虛熱上浮, 故用括樓牡蠣散, 以梧樓根生津止渴, 牡蠣引熱下行。 百合病如熱無熱, 本不發熱, 今變發熱者, 是陰虛內熱的現象, 故用百合補虛, 滑石清熱, 熱從小便而出, 又恐過利傷陰, 所以方後指出當微利者止服。

牡蠣

案2劉惠民酸棗仁湯、梔子鼓湯案

房某, 男, 37歲。 病史:從4年前開始, 經常心悸, 頭暈, 頭痛, 頭脹, 失眠, 多夢, 胸悶, 氣短, 煩躁易怒, 有時面浮肢腫, 食納尚可。 檢查:面色黯紅, 眼瞼及下肢輕度浮腫, 舌苔白厚, 脈虛弱。 辨證:心腎不足, 脾失健運。 治法:滋腎養心, 益氣健脾。

處方:炒酸棗仁45g, 山藥18g, 柏子仁12g, 朱茯神12g, 石菖蒲6g, 天門冬9g, 遠志4.5g, 天麻9g, 淡豆豉12g,梔子皮6g,茯苓皮12g,知母12g,砂仁9g,橘絡9g,白術9g,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人參1.5g,琥珀0.9g,共為細粉,分兩次沖服。5月23日來函:按上方服藥多付,效果頗佳,精神很好,體力增強,心悸減輕,睡眠好轉。仍多夢,勞累後仍面浮腫。原方加山茱萸12g,菟絲子18g,以增強補腎之功,繼服。

[原按]

根據歷代醫家的論述結合其醫療實踐認為,神經衰弱臨床所見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故治療用藥多重用滋補,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養心健脾為主,佐以清熱化痰等法為治,以張仲景之酸棗仁湯和梔子政湯等為主方,並參以歷代醫家的良方,如景岳何人飲、文武膏、五子衍宗丸、大補元煎、天麻鉤藤飲、磁朱丸、人參琥珀丸、珍珠母丸、鎮心丹、歸脾丸、滋生湯、濟生黃芪湯等諸方義,綜合加減組成新方。用何首烏、菟絲子、枸杞子、桑糕、覆盆子、天門冬、桑寄生、石斛、黃精等以滋補肝腎,用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石菖蒲、茯神、龍眼肉、琥珀、朱砂等養心安神,用人參、黃芪、山藥、雞內金、白術、砂仁、豆蔻等以益氣健脾調胃,用橘絡、天竺黃、海藻等以清熱化痰;磁石、珍珠母、天麻、鉤藤、石決明、龍骨、牡蠣等以平肝潛陽,並根據臨床見證靈活加減,如頭暈不清加菊花、桑葉;頭痛重著用白芷、蔓荊子;耳鳴甚者加蟬蛻、磁石;噁心、嘔吐者加竹茹、半夏、生薑、灶心土;腹脹加煨草果、枳殼、厚樸、豆蔻;虛汗用浮小麥、麻黃根、黃芪、防風;遺精用金櫻子、芡實;陽痿用肉蓯蓉、淫羊藿、巴戟天等。臨床證實,多收良效。

淫羊藿

案3張琪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案

李某,男,23歲。頭眩,夜眠多夢紛擾,健忘,手足冷,自汗甚多,特別是在精神緊張時汗出不止,初次就診,頭面汗出如洗,遍身衣裳皆濕,一年餘不愈。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用安定等藥不效,脈沉,手厥冷,舌淡苔白滑。初診辨證為表虛不固,給予桂枝龍骨牡蠣東加黃芪治療,連用8劑,頭暈稍有好轉,自汗仍不減。因思本案手腳厥冷,汗出淋漓不止,乃陽虛不能衛外……因予桂枝附子湯增味主治,處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10g,紅棗5枚,生薑10g,附子10%,煆龍骨20g,煆牡蠣20g,麻黃根158,黨參15g,黃芪50g,五味子15g。

五味子

5月8日複診;服用上方8劑,自汗明顯減少,頭暈減輕,全身較前有力,但仍手腳厥冷、顫抖。效不更方,繼服前方。

7月1日複診;連服上方20劑,附子逐漸增量,最後增至25g。汗出已止.手足轉溫,睡眠亦大好,無夢。囑繼用原方10劑後,停藥觀察。隨訪患者,1年來已不自汗,症狀很消失,遠期療效滿意。

[原按]

本例自汗,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親亂,治之同效。初診時,雖按表虛不固治之,效仍不顯,後據其汗出淋離而手足逆冷的特點,認為衛陽虛為病之本。《內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衛陽不能固於外,則營陰不能守於內,故汗出淋漓不止;“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虛不能養神柔筋,故神疲肢顫;清陽不能上奉於清空,故頭暈健忘;“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傷及心神,故失眠多夢;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全身倦息乏力。《傷寒論》日:“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其所述病因和症狀與本案雖不完全相符,但“汗出遂漏不止”的主症相同,病機相一,故予桂枝加附子湯增味而效。初診所用之桂枝加龍骨牡蠣東加黃芪,與後所用之桂枝加附子東加味比較,主要是多加附子一味,但用之卻效如鼓應桴,加大附子劑量後,一年未愈之頑疾竟收全功,可見附子溫陽固表之力。本案所以用桂枝湯,非為解肌祛邪,而是用其調和營衛之功,再輔以參芪、龍牲、五味子、麻黃根等,以增強益氣固表斂汗的作用。諸藥相伍,共奏調和營衛,溫陽益氣,固表斂汗之效。

結語

神經衰弱臨床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故治療用藥多重用滋補,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養心健脾為主,佐以清熱等法為治。

本病見口幹口苦、手足心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邊尖紅,脈弦細數,屬於陰虛火旺者,宜伸景百合類方,包括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瓜萎牡蠣散等。

若心悸,失眠,多夢,煩躁,脈虛弱,此為心肝血虛,燥熱內生,宜酸棗仁湯。熱重者合梔子豉湯。

神經衰弱屬於陽虛不能溫養心神者,宜桂枝加附子湯,其辨證要點是:手足冷,自汗,舌淡,脈沉。臨床可加龍牡以鎮靜安神。

本文由扁鵲穀整理發表,收集整理全國名醫良方和健康小知識,幫助各位朋友度過酷熱難耐的天氣,過上舒服的生活!

淡豆豉12g,梔子皮6g,茯苓皮12g,知母12g,砂仁9g,橘絡9g,白術9g,水煎兩遍,分兩次溫服。人參1.5g,琥珀0.9g,共為細粉,分兩次沖服。5月23日來函:按上方服藥多付,效果頗佳,精神很好,體力增強,心悸減輕,睡眠好轉。仍多夢,勞累後仍面浮腫。原方加山茱萸12g,菟絲子18g,以增強補腎之功,繼服。

[原按]

根據歷代醫家的論述結合其醫療實踐認為,神經衰弱臨床所見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故治療用藥多重用滋補,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養心健脾為主,佐以清熱化痰等法為治,以張仲景之酸棗仁湯和梔子政湯等為主方,並參以歷代醫家的良方,如景岳何人飲、文武膏、五子衍宗丸、大補元煎、天麻鉤藤飲、磁朱丸、人參琥珀丸、珍珠母丸、鎮心丹、歸脾丸、滋生湯、濟生黃芪湯等諸方義,綜合加減組成新方。用何首烏、菟絲子、枸杞子、桑糕、覆盆子、天門冬、桑寄生、石斛、黃精等以滋補肝腎,用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石菖蒲、茯神、龍眼肉、琥珀、朱砂等養心安神,用人參、黃芪、山藥、雞內金、白術、砂仁、豆蔻等以益氣健脾調胃,用橘絡、天竺黃、海藻等以清熱化痰;磁石、珍珠母、天麻、鉤藤、石決明、龍骨、牡蠣等以平肝潛陽,並根據臨床見證靈活加減,如頭暈不清加菊花、桑葉;頭痛重著用白芷、蔓荊子;耳鳴甚者加蟬蛻、磁石;噁心、嘔吐者加竹茹、半夏、生薑、灶心土;腹脹加煨草果、枳殼、厚樸、豆蔻;虛汗用浮小麥、麻黃根、黃芪、防風;遺精用金櫻子、芡實;陽痿用肉蓯蓉、淫羊藿、巴戟天等。臨床證實,多收良效。

淫羊藿

案3張琪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案

李某,男,23歲。頭眩,夜眠多夢紛擾,健忘,手足冷,自汗甚多,特別是在精神緊張時汗出不止,初次就診,頭面汗出如洗,遍身衣裳皆濕,一年餘不愈。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用安定等藥不效,脈沉,手厥冷,舌淡苔白滑。初診辨證為表虛不固,給予桂枝龍骨牡蠣東加黃芪治療,連用8劑,頭暈稍有好轉,自汗仍不減。因思本案手腳厥冷,汗出淋漓不止,乃陽虛不能衛外……因予桂枝附子湯增味主治,處方:桂枝20g,白芍20g,甘草10g,紅棗5枚,生薑10g,附子10%,煆龍骨20g,煆牡蠣20g,麻黃根158,黨參15g,黃芪50g,五味子15g。

五味子

5月8日複診;服用上方8劑,自汗明顯減少,頭暈減輕,全身較前有力,但仍手腳厥冷、顫抖。效不更方,繼服前方。

7月1日複診;連服上方20劑,附子逐漸增量,最後增至25g。汗出已止.手足轉溫,睡眠亦大好,無夢。囑繼用原方10劑後,停藥觀察。隨訪患者,1年來已不自汗,症狀很消失,遠期療效滿意。

[原按]

本例自汗,西醫診斷為自主神經功能親亂,治之同效。初診時,雖按表虛不固治之,效仍不顯,後據其汗出淋離而手足逆冷的特點,認為衛陽虛為病之本。《內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衛陽不能固於外,則營陰不能守於內,故汗出淋漓不止;“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故手足厥冷;“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虛不能養神柔筋,故神疲肢顫;清陽不能上奉於清空,故頭暈健忘;“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傷及心神,故失眠多夢;汗出過多,傷津耗氣,故全身倦息乏力。《傷寒論》日:“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其所述病因和症狀與本案雖不完全相符,但“汗出遂漏不止”的主症相同,病機相一,故予桂枝加附子湯增味而效。初診所用之桂枝加龍骨牡蠣東加黃芪,與後所用之桂枝加附子東加味比較,主要是多加附子一味,但用之卻效如鼓應桴,加大附子劑量後,一年未愈之頑疾竟收全功,可見附子溫陽固表之力。本案所以用桂枝湯,非為解肌祛邪,而是用其調和營衛之功,再輔以參芪、龍牲、五味子、麻黃根等,以增強益氣固表斂汗的作用。諸藥相伍,共奏調和營衛,溫陽益氣,固表斂汗之效。

結語

神經衰弱臨床屬虛者多,屬實者少,故治療用藥多重用滋補,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養心健脾為主,佐以清熱等法為治。

本病見口幹口苦、手足心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邊尖紅,脈弦細數,屬於陰虛火旺者,宜伸景百合類方,包括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瓜萎牡蠣散等。

若心悸,失眠,多夢,煩躁,脈虛弱,此為心肝血虛,燥熱內生,宜酸棗仁湯。熱重者合梔子豉湯。

神經衰弱屬於陽虛不能溫養心神者,宜桂枝加附子湯,其辨證要點是:手足冷,自汗,舌淡,脈沉。臨床可加龍牡以鎮靜安神。

本文由扁鵲穀整理發表,收集整理全國名醫良方和健康小知識,幫助各位朋友度過酷熱難耐的天氣,過上舒服的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