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頻繁,為什麼不會被成為“趙奸、楚奸”?

戰國時期, 齊莊公到大臣崔抒的家裡跟崔杼的老婆通姦, 崔杼不甘心當綠烏龜, 當場把齊莊公殺了。 齊國相國晏子在得知國君死後, 在別人都不敢去的情況下, 自己要親自去崔家吊念國君, 順便給國君收屍。

他的家臣左右問他:你會陪國君死麼?晏子的回答是:國君又不是我一個人的, 為什麼我要一個人為他死?左右又問他:那麼, 離開齊國出奔逃走嗎?晏子答:國君的死又不是我的罪過, 我為什麼要逃?左右又問他:那麼回家嗎?晏子答:國君都死了, 回到哪兒去呢?

晏子真是第一流的大政治家, 看他這三段答話, 不死、不逃、也不回家, 說得又識大體、又有感情、又義正詞嚴。 當時他去吊國君, 大家以為崔杼必定殺他, 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 並且‘枕屍股而哭’, 一點也不怕激怒崔抒。 而崔抒確實有殺掉晏子的心思, 但是左右臣子認為晏子是賢人, 不能殺, 晏子才沒有被殺。

晏子的理論是:做人君的, 豈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 豈是為領俸祿混飯吃的?而是維護社稷。 所以人君死是為了社稷而死, 做臣子的, 就該和他一道死, 所謂“君為社稷死, 則死之;為社稷亡, 則亡之。 ”晏子認為:如果做人君的, 死的原因不是為了社稷而是為了他自己, 那麼陪他死的, 只合該是那些在他身邊, 跟他一起混一起謀私利、謀小集團利益的寵倖、私呢和親信, 才有份兒, 堂堂大臣是不幹的。

也就是說, 他將忠君和愛國分得很清:如果君主是為國家而死, 那麼, 跟他一起死, 就是愛國;反之, 如果君主死不是為了國家, 而是為了自己下半身快活, 那自己就沒必要跟他一起死。

這在春秋戰國時期, 可以說代表了主流的忠君愛國的意識, 他們將忠君與愛國分的很明確。 而將忠君愛國混為一談的是漢朝, 秦朝雖然統一天下, 但是沒有形成一個被認同的國家意識, 以至於秦朝很快被推翻。 而漢朝延續400年, 秦朝延續二世, 各地還是自稱楚人、魏人、齊人、趙人, 而漢朝過後只有一種人, 就是漢人。 忠於漢人忠於國家, 是漢人的本分, 出賣漢人利益就會被稱為漢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