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開國大典前夜宴客,毛主席用此法做到千杯不醉!

中南海懷仁堂

1949年9月30號, 也就是開國大典的前一天。 在中南海懷仁堂, 工作人員正在緊張的準備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的閉幕晚宴。

靠牆的桌子上已經擺滿了茅臺和通化的葡萄酒, 看著這些酒, 毛澤東的貼身警衛汪東興和周恩來的貼身警衛李福坤可犯了難。

毛主席貼身警衛汪東興

周總理貼身警衛李福坤

原來, 參加這次晚宴的, 除了政協會議的與會人員以外, 毛主席還專門邀請了來自蘇聯的外賓, 所以晚上給主席敬酒的客人可不會少。 加上在新中國被西方封鎖的情況下, 前來參加開國大典的蘇聯客人更是貴賓, 這酒肯定得陪好了, 但是蘇聯客人又是出了名的海量, 誰都難以招架, 更別說毛主席了, 而且就算毛主席能喝,

第二天還得登上參加開國大典, 要是喝多了該怎麼辦呢?為此, 宴會開始前, 汪東興和李福坤找到了毛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濱。

又要保證客人喝的盡興, 還要能讓毛主席周總理等等一些國家領導人, 第二天能精神飽滿的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這可難倒了王鶴濱, 怎麼辦呢?望著酒杯, 王鶴濱心生一計。

毛主席參加國宴敬酒

9月30號晚上7點鐘, 宴會準時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大廳裡酒香四溢, 觥籌交錯, 一片熱鬧的景象。

宴會一開始, 王鶴濱就給最沒有酒量的劉少奇倒上了一杯。 因為是第一杯敬, 實在盛情難卻, 劉少奇只好一飲而下, 誰知素來沒什麼酒量的劉少奇, 立刻又滿上了第二杯, 不僅如此還從容不迫的端起酒杯與來賓頻頻碰杯。 就連毛澤東在喝下第一杯之後都開始逢敬畢飲。

那麼, 毛主席千杯不醉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當周總理端起旁人給他倒了酒之後, 他立刻就明白了。 原來白酒是白開水, 紅酒被換成了提神解酒的茶水, 怪不得都千杯不醉了。

周總理

嘗過了這個“特釀酒”之後, 周總理頓時就明白了大家的苦心。 但是他非常清楚, 如果不巧讓蘇聯客人喝了這種酒, 那可不僅僅是尷尬了, 很有可能釀成外交事件。 要是傳了出去, 本來就對新中國充滿敵意的西方各國一定會對此大肆嘲弄一番。

所以為了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外交事件,周總理還是堅持用真茅臺同外賓敬酒。而平時不喝白酒的毛主席,因為有了“特釀酒”打好了前哨站,也大膽的拿起茅臺與客人碰杯。

開國大典

正是有了這些“特釀酒”,一些不勝酒力的領導人才能既陪好了客人,第二天又能精神百倍的見證新中國的成立。

所以為了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外交事件,周總理還是堅持用真茅臺同外賓敬酒。而平時不喝白酒的毛主席,因為有了“特釀酒”打好了前哨站,也大膽的拿起茅臺與客人碰杯。

開國大典

正是有了這些“特釀酒”,一些不勝酒力的領導人才能既陪好了客人,第二天又能精神百倍的見證新中國的成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