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作為自媒體投資人的吳曉波:只靠給錢,砸不出“大V” | 自說

長期以來, 吳曉波的名字總是與“財經作家”形影相隨, 殊不知這個名號其實源於他的“自創”。 本世紀初他寫《大敗局》的時候, 人們還不知道如何定義他這樣的寫作者, 而當時寫過同類題材的作家如許知遠, 至今仍把自己稱為“商業作家”。

十多年過去了, 財經作家吳曉波沒有像很多暢銷書作者那樣慢慢過氣, 反而愈來愈炙手可熱, 這大概與他對自己身份的不斷拓展有關——在互聯網內容創業的江湖, 他既是擁有267萬用戶的自媒體人, 同時也是一名自媒體投資人。

“自媒體可不可以投資?”

在吳曉波的投資經歷中,

曹國熊是一位重要的夥伴。 吳曉波曾專門撰文描述過“那個跟我一起投自媒體的Tony”。

曹國熊何許人也?經緯中國的人民幣基金創始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 他曾投資過博納影業、果麥出版和韓寒的電影項目, 也是吳曉波的民營出版公司“藍獅子”的B輪投資人之一。 和曹國熊的相熟, 被吳曉波歸結為“都住在杭州, 而且都愛看電影”。

有一天, 曹國熊突然問吳曉波, “自媒體可不可以投資?”

那是2015年3月, “吳曉波頻道”上線還不足一年, 已能直面內容風口的洶洶勢能。 只是當時的風投界, 還沒有人把“自媒體”本身當成一個值得投資的標的物——它太單薄了, 過度依賴軟文及廣告, 商業模式不清晰、盈利規模有限;更要命的是, 它長在騰訊的地裡,

“說沒就沒了”。

一貫反感“屌絲文化”的吳曉波隱約感到, 當時的自媒體充斥著“得屌絲者得天下”的媚俗氣息, 他希望自己的“吳曉波頻道”能夠聚攏一批擁有泛財經價值觀的用戶。 而他和曹國熊都認為, 隨著互聯網生態的成熟以及消費升級, 社交環境下, 具有專業創作能力的內容將把“大眾”細分為“社群”, 從這個角度看, 自媒體投資擁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最直接的, 假如建立起一個以中產知識人群為目標的自媒體矩陣, 那麼自己公號的“反屌絲”價值觀也不至於太過勢單力薄。 很快他和曹國雄成立了一支叫做“獅享家”的基金, 成為投資自媒體的吃螃蟹者。

“我心裡也沒底”

回想當初, 吳曉波直言“我心裡也沒底”。

他記得自己見的第一個自媒體創業者,

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 當時“十點讀書”粉絲200萬, 已經是閱讀類第一大號。

第一次見面的對話是這樣的:

問:你之前是做什麼的?

答:廈門機場的工程師。

問:公司現在幾個人?

答:三個人, 我, 我媳婦和我小舅子。

問:在哪裡辦公?

答:家裡。

眼前這位高個子白皮膚的福建大男孩不善言辭, 笑容靦腆。 會面結束後, 吳曉波問曹國熊:“能投嗎?”

兩人最終商量的結果是:投, 估值3000萬元。

接下來大半年時間, 獅享家一口氣投下九個自媒體公號。

“能不能創業, 瞄兩眼就知道了”

如今, 在常規的企業調研、書齋寫作之外, 作為互聯網“大咖”的吳曉波日程裡還有數不清的演講和各類活動, 相比之下, 他坦言投資這塊自己“很少管”。 獅享家投的第一批九個自媒體,

多是機緣巧合的選擇, 沒有什麼明確的“佈局”。

不過這不妨礙他在遴選投資對象時, 堅持自己的一套標準。 回顧起來, 他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樣總結:第一是頭部價值, 必須是垂直領域的前三名;第二是本身具有造血能力, “燒錢的不要”;第三是創始人必須具備企業家精神。 對最後一點, 他尤其相信自己的眼光:“企業家我看多了, 一個人能不能創業, 瞄兩眼、談幾句, 大概就知道了。 ”

吳曉波欣賞的創業者, 可以沒有太多經驗, 但必須專注堅決、敢於冒險,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性格要“圓融”。 在他眼裡, 過於自戀、糾結、優柔寡斷的人, 成不了好的企業家。

林少就是吳曉波“相中”的一位。 這位熟諳文藝青年痛點的理工男,

話雖不多, 卻是不折不扣的“實幹派”。 在獅享家基金CEO崔璀看來, 林少“天生適合互聯網社群的運營”, 一個群裡只要有他在, 基本上他就會成為整個群的靈魂, 因為他幾乎每時每刻都會關注和回應群裡每一個人的發言, 還能引導一波又一波的互動話題。 在“十點讀書”主播Bobo眼裡, 這位沒什麼“槽點”的老闆口頭禪是“可以呀”和“OK”, 很少激烈地反對別人的意見。

“十點讀書”團隊, 左一為林少。

跟林少他們相比, 2004年創辦“藍獅子”的吳曉波無疑是過來人, 彼時他剛迎來生命中第3個本命年。 對比當年, 吳曉波投資的這一批創業者顯然更年輕, 也更雄心勃勃。 在他眼裡, 這些出生於1985年前後的創業者, 如今正處於創業的最好年紀——一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 同時還保留著年輕人的闖勁。

“一腳踏進了一個‘最爛的行業’”

“他們對商業的理解,也比我們那時成熟多了。”吳曉波感歎。他自嘲十多年前的自己還是“文人氣太重”,若純從經濟角度看,“藍獅子”可不算一門好生意:“我一腳踏進了一個‘最爛的行業’,要知道圖書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先鋪貨再收錢的行業,還有兩三成的退貨率。”

不過,就是在這個他口中的“爛”行業,“藍獅子”也算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2010年成功轉型數字出版,2015年上市,去年的淨利潤達到33%,而這個資料在出版業內普遍只有個位數。

要說整個創業環境與條件,也已不可同日而語。有了資本的介入,創業的門檻大大降低,尤其在內容領域,一台電腦、兩三個人這樣“小而美”的創業模型越來越成熟。吳曉波不無感慨地說,即便是達到今天1500萬使用者規模,林少的公司也不過35人而已,這在前互聯網時代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吳曉波投過一個“最不靠譜”的自媒體——“好好虛度時光”。這個公號因一篇《我賣了北京的房子移居大理後......》擊中了無數想要逃離北上廣的人們,短短一天便獲得400w+的閱讀量。創始人之一寬寬,如今在大理一邊帶娃一邊打理公號。她的搭檔祝小兔,則在倫敦修讀藝術策展及評論碩士。

一篇400w+的熱文並沒有給“好好虛度時光”帶來多少直接變化,這個小而美的公號如今依舊安靜生長著,安靜到有時隔幾天才發一次文,這在一堆爭分奪秒想要抓住你眼球的公號裡,幾乎是個“異類”。吳曉波一邊吐槽這樣的創業簡直是在“深深地造孽”,一邊卻心甘情願地給這兩位任性的姑娘投了300萬元天使輪,“你不覺得,我們需要這樣反對成功學的人存在嗎?”他這樣告訴記者。

不只是給錢就行的“白癡天使”

內容創業領域的投資人,絕不僅僅是只要給錢就行的“白癡天使”。尤其在同時也身兼實踐者的吳曉波看來,“大家都在做文化創業,要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

儘管大部分牽涉到專案選拔、盡調及投後管理的工作並非由他親自執行執行,他與這些年輕的創業者還是保持著必要的互動。這些人被吳曉波當做一個“班級”,他每個季度會為同學們舉行一次“班委會”,讓大家花一天時間聚在一起。聚會的內容,常常是由吳曉波邀請相關人士來講課,或是彼此進行內部分享。

除此之外,提供資源、嫁接人脈和助力運營,也是投資人的責任。吳曉波的親身感受是,在自媒體人普遍感到亞歷山大的融資等階段,投資人的“扶上馬送一程”,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

吳曉波則以投資人的眼光,評價“十點讀書”做對了兩件事:一是在產品研究方面,下對了功夫;二是在知識付費的道路上,走得很堅決。

“如果你的商業邏輯只有廣告,就算做到天,也還是舊媒體。”為此他建議林少把廣告降到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將電商和知識付費作為主要的盈利模式。最近,他又建議偏安廈門一隅的“十點讀書”把分公司開到北京,因為“大量的內容生產者還是在北京”。他的兩個建議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據林少介紹,基於千萬粉絲用戶需求創辦的線上“十點課堂”,幾乎成為“十點讀書”的一次蛻變,過度依賴廣告的盈利模式被徹底顛覆。僅其與吳曉波投資的另一自媒體“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聯合設計的一套線上女性課程,2個月內就賣出4萬多份,營收約400萬元。

“快速砸錢”的時代結束了

繼獅享家之後,吳曉波和曹國熊又聯手發起成立了頭頭是道基金,已投資的專案中,不乏今日頭條、喜馬拉雅這樣的內容分發平臺,韓寒亭東影業這樣的頭部內容公司,也有一條視頻、日食記等46個一線自媒體,並且仍在不斷擴張。

時至今日,吳曉波認為互聯網投資“快速砸錢進入”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通過砸一筆錢,弄個1億用戶,然後再通過流量分發去賺錢事兒,完全沒機會了。為什麼?因為流量分發已經沒價值了。”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兩個的特徵——去中心化和內容導向,已經讓過去炙手可熱的流量價值急劇縮水。

而在文化產業領域,一種結構性的機遇開始到來,圍繞著IP、社群、視頻、內容電商等等,新的傳播和兌現模式正在被多層面地嘗試。據他觀察,與之前的TMT、O2O以及互聯網金融相比,今天的內容投資人顯得更加務實,對資源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變得更高。

採訪中,吳曉波跟記者聊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吳曉波頻道”使用者達到兩百萬的時候,有一天,由他團隊年輕人操刀的內容,點擊量過10萬的速度第一次超過了由他親自執筆的專欄文章——要知道,每週兩次的吳曉波專欄,向來都是頻道的最大賣點。

“一開始我很鬱悶,同學們也不好意思告訴我這件事。”吳曉波笑著說,“但後來想想,也沒什麼好鬱悶的。這說明,我們用戶的多樣性在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每天看‘吳曉波頻道’不只是為了看我,而是為了學一點自己覺得有用的的東西。這反而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於是,當記者順勢拋出:“如果有一天你投資的自媒體發展得比‘吳曉波頻道’要快呢?”

“那很好啊!”這次他回答得不假思索,“說明我作為投資人成功了唄。”

文/劉璐 徐佳晨

同時還保留著年輕人的闖勁。

“一腳踏進了一個‘最爛的行業’”

“他們對商業的理解,也比我們那時成熟多了。”吳曉波感歎。他自嘲十多年前的自己還是“文人氣太重”,若純從經濟角度看,“藍獅子”可不算一門好生意:“我一腳踏進了一個‘最爛的行業’,要知道圖書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先鋪貨再收錢的行業,還有兩三成的退貨率。”

不過,就是在這個他口中的“爛”行業,“藍獅子”也算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2010年成功轉型數字出版,2015年上市,去年的淨利潤達到33%,而這個資料在出版業內普遍只有個位數。

要說整個創業環境與條件,也已不可同日而語。有了資本的介入,創業的門檻大大降低,尤其在內容領域,一台電腦、兩三個人這樣“小而美”的創業模型越來越成熟。吳曉波不無感慨地說,即便是達到今天1500萬使用者規模,林少的公司也不過35人而已,這在前互聯網時代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吳曉波投過一個“最不靠譜”的自媒體——“好好虛度時光”。這個公號因一篇《我賣了北京的房子移居大理後......》擊中了無數想要逃離北上廣的人們,短短一天便獲得400w+的閱讀量。創始人之一寬寬,如今在大理一邊帶娃一邊打理公號。她的搭檔祝小兔,則在倫敦修讀藝術策展及評論碩士。

一篇400w+的熱文並沒有給“好好虛度時光”帶來多少直接變化,這個小而美的公號如今依舊安靜生長著,安靜到有時隔幾天才發一次文,這在一堆爭分奪秒想要抓住你眼球的公號裡,幾乎是個“異類”。吳曉波一邊吐槽這樣的創業簡直是在“深深地造孽”,一邊卻心甘情願地給這兩位任性的姑娘投了300萬元天使輪,“你不覺得,我們需要這樣反對成功學的人存在嗎?”他這樣告訴記者。

不只是給錢就行的“白癡天使”

內容創業領域的投資人,絕不僅僅是只要給錢就行的“白癡天使”。尤其在同時也身兼實踐者的吳曉波看來,“大家都在做文化創業,要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

儘管大部分牽涉到專案選拔、盡調及投後管理的工作並非由他親自執行執行,他與這些年輕的創業者還是保持著必要的互動。這些人被吳曉波當做一個“班級”,他每個季度會為同學們舉行一次“班委會”,讓大家花一天時間聚在一起。聚會的內容,常常是由吳曉波邀請相關人士來講課,或是彼此進行內部分享。

除此之外,提供資源、嫁接人脈和助力運營,也是投資人的責任。吳曉波的親身感受是,在自媒體人普遍感到亞歷山大的融資等階段,投資人的“扶上馬送一程”,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

吳曉波則以投資人的眼光,評價“十點讀書”做對了兩件事:一是在產品研究方面,下對了功夫;二是在知識付費的道路上,走得很堅決。

“如果你的商業邏輯只有廣告,就算做到天,也還是舊媒體。”為此他建議林少把廣告降到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將電商和知識付費作為主要的盈利模式。最近,他又建議偏安廈門一隅的“十點讀書”把分公司開到北京,因為“大量的內容生產者還是在北京”。他的兩個建議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效果。據林少介紹,基於千萬粉絲用戶需求創辦的線上“十點課堂”,幾乎成為“十點讀書”的一次蛻變,過度依賴廣告的盈利模式被徹底顛覆。僅其與吳曉波投資的另一自媒體“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聯合設計的一套線上女性課程,2個月內就賣出4萬多份,營收約400萬元。

“快速砸錢”的時代結束了

繼獅享家之後,吳曉波和曹國熊又聯手發起成立了頭頭是道基金,已投資的專案中,不乏今日頭條、喜馬拉雅這樣的內容分發平臺,韓寒亭東影業這樣的頭部內容公司,也有一條視頻、日食記等46個一線自媒體,並且仍在不斷擴張。

時至今日,吳曉波認為互聯網投資“快速砸錢進入”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通過砸一筆錢,弄個1億用戶,然後再通過流量分發去賺錢事兒,完全沒機會了。為什麼?因為流量分發已經沒價值了。”在他看來,移動互聯網兩個的特徵——去中心化和內容導向,已經讓過去炙手可熱的流量價值急劇縮水。

而在文化產業領域,一種結構性的機遇開始到來,圍繞著IP、社群、視頻、內容電商等等,新的傳播和兌現模式正在被多層面地嘗試。據他觀察,與之前的TMT、O2O以及互聯網金融相比,今天的內容投資人顯得更加務實,對資源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變得更高。

採訪中,吳曉波跟記者聊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吳曉波頻道”使用者達到兩百萬的時候,有一天,由他團隊年輕人操刀的內容,點擊量過10萬的速度第一次超過了由他親自執筆的專欄文章——要知道,每週兩次的吳曉波專欄,向來都是頻道的最大賣點。

“一開始我很鬱悶,同學們也不好意思告訴我這件事。”吳曉波笑著說,“但後來想想,也沒什麼好鬱悶的。這說明,我們用戶的多樣性在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每天看‘吳曉波頻道’不只是為了看我,而是為了學一點自己覺得有用的的東西。這反而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於是,當記者順勢拋出:“如果有一天你投資的自媒體發展得比‘吳曉波頻道’要快呢?”

“那很好啊!”這次他回答得不假思索,“說明我作為投資人成功了唄。”

文/劉璐 徐佳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