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閱兵:唐玄宗的政治戲,唱給誰看?

這是中國古代史上, 規模最大的閱兵

20萬軍士, 浩浩蕩蕩, 旌旗連亙五十餘裡, 集聚在長安城外的驪山腳下, 這是大唐帝國先天二年(713年), 十月十三日, 剛剛即位為大唐天子僅僅一年兩個月的唐玄宗李隆基, 這位年僅28歲的帝國接班人, 要在這裡, 舉行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帝國大閱兵。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對於一個古代帝國君王來說, 用兵與祭祀, 都是國之要務, 而閱兵, 更是體現帝國威嚴的大事, 來不得馬虎。

然而, 唐玄宗的這場空前絕後的大閱兵, 卻是臨時組織, 因為就在剛剛三個月前, 這位年輕的大唐皇帝,

才通過另外一場政變, 殺死了試圖篡政謀反的太平公主, 從而終於在登基一年後, 才得以掌握帝國的全面大權, 從而終結了自西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去世以來, 唐朝政局持續達8年之久的動盪局面。

眼下, 大唐帝國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盛世, 而唐玄宗李隆基, 要用這場倉促組織的大閱兵, 來顯示自己的江山一統和帝王威嚴。

閱兵:奪權後的立威

而大唐的亂局, 要從八年前的那場神龍政變說起。

西元705年, 神龍元年正月, 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神龍政變), 逼迫李隆基的祖母、一代女皇武則天退位, 最終唐中宗李顯復位;然而五年後的景龍四年(710年)六月, 唐中宗李顯卻被他的妻子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 在此危急形勢下,

臨淄王李隆基一躍而起, 率領軍士們, 在他的曾祖父李世民曾經發動政變的長安城玄武門外, 再次發動政變(唐隆政變), 斬殺了韋後、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 隨後支持自己的父親、唐睿宗李旦再次復位。

帝國風雨飄搖, 眼看著似乎安寧在即, 然而軟弱的唐睿宗, 卻將政權與支持自己政變的妹妹太平公主、兒子臨淄王李隆基進行了共用, 而作為武則天的女兒, 太平公主則一度試圖廢掉太子李隆基, 在這種複雜詭異的政治形勢下, 不願再糾纏下去的唐睿宗李旦, 就跟他那性格暗弱的老爹、唐高宗李治一樣, 竟然甩手不幹了。

▲唐玄宗年輕時意氣風發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 唐睿宗正式讓位給了兒子李隆基, 自己則退位為太上皇。 然而新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卻尷尬地發現, 父親仍然每五天就在太極殿坐朝, 而三品以上官員的人事任免權和重大國政, 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裡;而唐玄宗作為當朝天子, 只能自稱為“予”, “朕”這個稱呼, 則還保留在他老爸太上皇那裡。

而太平公主更是陰謀發動政變推翻剛剛即位、根基不穩的唐玄宗, 在當時的七位宰相中, 竟然有四位是太平公主的人, 眼看著情勢危急, 先天二年(713年, 這時唐玄宗仍未改年號)七月, 當得到宰相魏知古密報太平公主即將發動政變的消息後, 唐玄宗提前一天動手, 最終將太平公主一党掃網打盡, 並從他父親太上皇唐睿宗那裡, 奪得了帝國的完整權力(史稱先天政變, 感興趣的讀者, 可以看最愛君的往期文章《八年四次政變, 這些唐朝女人都是狠角色》)

歷經八年三場政變(705年神龍政變;710年唐隆政變;713年先天政變), 在登基11個月後, 唐玄宗李隆基才終於在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宮廷鬥爭中, 真正奪權立足, 所以眼下, 他要用一場前無古人的大閱兵,

來昭示自己作為大唐帝國天子的威嚴, 讓那些曾經心懷貳心和忠心跟隨他的臣子們, 看看這個大唐皇帝的赫赫龍威。

殺人:王朝風向的轉變

閱兵, 一定是有目的的。

作為崇尚武功出身的唐王後裔, 李隆基身上, 也湧動著關隴集團的軍事血脈, 《資治通鑒》記載, 先天政變後三個月, 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日, 李隆基穿著盔甲戎服, 親自擂動戰鼓, 指揮軍隊進退出入。

作為大唐帝國和眼下這支20萬受閱部隊的最高統帥, 27歲就登基、28歲終於掌握帝國最高權力的李隆基, 在閱兵裡幹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要殺人立威。

而他要殺的, 是跟隨他一起發動政變、支持他奪權的功臣: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郭元振, 以及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 李隆基要殺他們的罪名,是:“兵部尚書郭元振治軍無方,軍容不整,隊伍散亂;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制軍禮不嚴,嚴重瀆職。”

軍容不整,隊伍散亂?本來,這位大唐帝國天子真正掌權的時間也就才三個月,而臨時發起的這場高達20萬人的大閱兵,更是倉促起意,隊伍不齊整也在所難免,但眼下,李隆基要用這個作為藉口,殺殺人。

▲李隆基通過閱兵,以求立威、樹權

郭元振,是李隆基的大功臣。就在這場閱兵三個月前的先天政變中,唐睿宗李旦聞變登上城樓避難,正是郭元振率兵前往“護駕”穩住了唐睿宗,最終使得李隆基得以誅殺了太平公主一党、政變成功,而眼下,作為唐玄宗奪權的大功臣,郭元振還沒緩過神來,李隆基就要殺他了,這讓他實在感覺莫名其妙、驚慌失措,而大唐的其他近臣們,也是不明不白,急忙跪地向唐玄宗苦苦哀求豁免郭元振。

轉眼間,大唐才子、無辜的唐紹便人頭落地,但這邊廂,唐玄宗卻照著臣子們的意思,豁免了郭元振,改而將他流放到偏僻的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對於李隆基來說,政變已經成功,那些協助他浴血廝殺的手下,已經不是他的所需了,眼下他需要的,是能説明他治理天下的能臣,所以,他要真殺一個唐紹,假殺一個郭元振,來給自己的帝王生涯,作一個立威的開始,和用人轉型的標杆。

是的,殺人立威、震懾朝野、鞏固皇權、用人轉型,正是從這場閱兵開始。

擇相:帝國盛世的開始

閱兵結束後,唐玄宗發佈了《驪山講武賞慰將士詔》,李隆基在閱兵的結束典禮上發表感言說:“聖人以興,亂人以廢,皆兵之由也。故文事必有武備,耀德在於現兵。”在講話中他說,儘管近年來接連水旱,但他在斬殺韋後一黨後仍然堅持閱兵,是因為要“以振國威,用蒐軍實”。

唐玄宗自然知道,這些有的,只是冠冕堂皇的話。而真正的原因,要看他的舉動。

閱兵第二天,李隆基就在渭水之濱打獵,隨後召見姚崇,說:朕很久沒見你了,你跟著宰相們一起走吧。

但姚崇卻落在後面,對此唐玄宗覺得奇怪,便說,你幹嘛不跟著?

姚崇卻說:臣是小官,不應該跟宰相們同列。

唐玄宗對此的回答是:郭元振的位置,現在是你的了,你就是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跟宰相們一起同列。

▲姚崇的任命,揭開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當時已經62歲的姚崇,此前就曾經在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吏治得方、才幹過人。轉眼間,唐玄宗就將在閱兵典禮上褫奪的郭元振的職務,轉授給了姚崇,可要知道,郭元振是唐玄宗奪權的大功臣,而姚崇對於唐玄宗的政變並未參與,也沒有什麼大功勞于李隆基。

但在唐玄宗看來,姚崇是個人才,閱兵只是立威,而大唐帝國要長治久興,帝王的權術只能用一時,而不能用一世。

所以,唐玄宗要通過對姚崇的任命,來向帝國的子民們宣告,不管有功無功,只要能幫助治理大唐,就將獲得天子的任命和崇信,這頗有點千金買馬骨的意味,但大唐的振興,也將由此開啟。

此後,宋璟、張說、宇文融、韓休、張九齡、裴耀卿等一系列能臣相繼被任命為宰相,中國古代社會上的巔峰之治:“開元盛世”,也從這次閱兵後,逐漸拉開帷幕。

一個帝國的巔峰盛世,開始了。

逃難:安史之亂後的倉惶

只是唐玄宗沒想到的是,42年後的西元755年,那個叫安祿山的藩鎮將領,卻從帝國的東北方向起兵叛亂,倉惶之間他逃難四川,年輕時的威嚴,已變成了慌不擇路,而他最心愛的女人楊玉環,也在逃難路上,被憤怒的軍士們迫令絞殺;一直到兩年後的757年,被迫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才得以從成都返回長安城中。

當初,那個28歲就閱兵20萬人的大唐皇帝,眼下卻只淪落到,只有600禁軍將士,護衛他從成都歸來了,而在兒子、唐肅宗李亨的授意下,他的600禁軍將士也被統統繳械,改由新皇帝派出的三千精銳騎兵“護駕”入京。

▲唐玄宗從當年的威武君王,淪落成失意的太上皇

三年後的大唐上元元年(760年),他被宦官李輔國率領500禁軍“拔刀攔道”,被迫從興慶宮遷往太極宮軟禁,對此李隆基被嚇得差點從馬上摔落下來;此後,他的親信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近衛陳玄禮也被迫離開,原來服侍他的宮女也全部被換掉,改成了由唐肅宗派去的宮女“伺候”。

那個當初威嚴無比、親著鎧甲、擂鼓閱兵的意氣風發的大唐皇帝,儼然淪落成跟階下囚差不多了,他心中煩悶、鬱鬱不樂,大唐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已經78歲(虛歲)的唐玄宗,以所謂“辟穀”修煉(不食五穀)的方式,絕食而死,崩于太極宮神龍殿,同月,他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也得病去世,隨後,李隆基的孫子、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繼位。

一年後的763年,安史之亂結束,而從西元713年的那場閱兵算起,大唐帝國的榮光,何其之短、何其之速也。

一切終歸,化成了塵與土。

*本文為“最愛歷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違者必究。

李隆基要殺他們的罪名,是:“兵部尚書郭元振治軍無方,軍容不整,隊伍散亂;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制軍禮不嚴,嚴重瀆職。”

軍容不整,隊伍散亂?本來,這位大唐帝國天子真正掌權的時間也就才三個月,而臨時發起的這場高達20萬人的大閱兵,更是倉促起意,隊伍不齊整也在所難免,但眼下,李隆基要用這個作為藉口,殺殺人。

▲李隆基通過閱兵,以求立威、樹權

郭元振,是李隆基的大功臣。就在這場閱兵三個月前的先天政變中,唐睿宗李旦聞變登上城樓避難,正是郭元振率兵前往“護駕”穩住了唐睿宗,最終使得李隆基得以誅殺了太平公主一党、政變成功,而眼下,作為唐玄宗奪權的大功臣,郭元振還沒緩過神來,李隆基就要殺他了,這讓他實在感覺莫名其妙、驚慌失措,而大唐的其他近臣們,也是不明不白,急忙跪地向唐玄宗苦苦哀求豁免郭元振。

轉眼間,大唐才子、無辜的唐紹便人頭落地,但這邊廂,唐玄宗卻照著臣子們的意思,豁免了郭元振,改而將他流放到偏僻的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對於李隆基來說,政變已經成功,那些協助他浴血廝殺的手下,已經不是他的所需了,眼下他需要的,是能説明他治理天下的能臣,所以,他要真殺一個唐紹,假殺一個郭元振,來給自己的帝王生涯,作一個立威的開始,和用人轉型的標杆。

是的,殺人立威、震懾朝野、鞏固皇權、用人轉型,正是從這場閱兵開始。

擇相:帝國盛世的開始

閱兵結束後,唐玄宗發佈了《驪山講武賞慰將士詔》,李隆基在閱兵的結束典禮上發表感言說:“聖人以興,亂人以廢,皆兵之由也。故文事必有武備,耀德在於現兵。”在講話中他說,儘管近年來接連水旱,但他在斬殺韋後一黨後仍然堅持閱兵,是因為要“以振國威,用蒐軍實”。

唐玄宗自然知道,這些有的,只是冠冕堂皇的話。而真正的原因,要看他的舉動。

閱兵第二天,李隆基就在渭水之濱打獵,隨後召見姚崇,說:朕很久沒見你了,你跟著宰相們一起走吧。

但姚崇卻落在後面,對此唐玄宗覺得奇怪,便說,你幹嘛不跟著?

姚崇卻說:臣是小官,不應該跟宰相們同列。

唐玄宗對此的回答是:郭元振的位置,現在是你的了,你就是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跟宰相們一起同列。

▲姚崇的任命,揭開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當時已經62歲的姚崇,此前就曾經在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吏治得方、才幹過人。轉眼間,唐玄宗就將在閱兵典禮上褫奪的郭元振的職務,轉授給了姚崇,可要知道,郭元振是唐玄宗奪權的大功臣,而姚崇對於唐玄宗的政變並未參與,也沒有什麼大功勞于李隆基。

但在唐玄宗看來,姚崇是個人才,閱兵只是立威,而大唐帝國要長治久興,帝王的權術只能用一時,而不能用一世。

所以,唐玄宗要通過對姚崇的任命,來向帝國的子民們宣告,不管有功無功,只要能幫助治理大唐,就將獲得天子的任命和崇信,這頗有點千金買馬骨的意味,但大唐的振興,也將由此開啟。

此後,宋璟、張說、宇文融、韓休、張九齡、裴耀卿等一系列能臣相繼被任命為宰相,中國古代社會上的巔峰之治:“開元盛世”,也從這次閱兵後,逐漸拉開帷幕。

一個帝國的巔峰盛世,開始了。

逃難:安史之亂後的倉惶

只是唐玄宗沒想到的是,42年後的西元755年,那個叫安祿山的藩鎮將領,卻從帝國的東北方向起兵叛亂,倉惶之間他逃難四川,年輕時的威嚴,已變成了慌不擇路,而他最心愛的女人楊玉環,也在逃難路上,被憤怒的軍士們迫令絞殺;一直到兩年後的757年,被迫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才得以從成都返回長安城中。

當初,那個28歲就閱兵20萬人的大唐皇帝,眼下卻只淪落到,只有600禁軍將士,護衛他從成都歸來了,而在兒子、唐肅宗李亨的授意下,他的600禁軍將士也被統統繳械,改由新皇帝派出的三千精銳騎兵“護駕”入京。

▲唐玄宗從當年的威武君王,淪落成失意的太上皇

三年後的大唐上元元年(760年),他被宦官李輔國率領500禁軍“拔刀攔道”,被迫從興慶宮遷往太極宮軟禁,對此李隆基被嚇得差點從馬上摔落下來;此後,他的親信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近衛陳玄禮也被迫離開,原來服侍他的宮女也全部被換掉,改成了由唐肅宗派去的宮女“伺候”。

那個當初威嚴無比、親著鎧甲、擂鼓閱兵的意氣風發的大唐皇帝,儼然淪落成跟階下囚差不多了,他心中煩悶、鬱鬱不樂,大唐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已經78歲(虛歲)的唐玄宗,以所謂“辟穀”修煉(不食五穀)的方式,絕食而死,崩于太極宮神龍殿,同月,他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也得病去世,隨後,李隆基的孫子、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繼位。

一年後的763年,安史之亂結束,而從西元713年的那場閱兵算起,大唐帝國的榮光,何其之短、何其之速也。

一切終歸,化成了塵與土。

*本文為“最愛歷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違者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