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瑯勃拉邦:湄公河邊的隱秘樂園

正如老撾在地理位置上被包圍在越南、柬埔寨、泰國之間一樣, 瑯勃拉邦的迷人魅力也好似躲藏在濃密的熱帶叢林中, 一直不被人所知。

一片燈火闌珊的暖色調中, 熱鬧而不喧鬧的街景讓人眼花繚亂。 東南亞風情的燈籠懸掛在法式小樓前;紅木的百葉窗棱之間透出的室內光線照在巨大的芭蕉與棕櫚樹搖晃的葉子上;沿街的店鋪前擠滿了桌子, 桌上搖曳的燭光映著紅酒杯發出暗紅的微光;路邊藝術家正把自己得意的佛像畫作展示出來。 而寺廟則退隱在安靜的黑夜中, 僅僅從門縫中灑出一線僧侶做晚課時點亮的燈光。 比起老撾的鄉村, 瑯勃拉邦簡直透出些許奢靡的氣息。

千年佛都

瑯勃拉邦是老撾的古都, 也是宗教聖城。 早在兩千年前, 這裡就是一個老撾部落的都城, 當時稱孟沙瓦, 意為“王都”。 8世紀中葉, 坤洛建立瀾滄國, 即定孟沙瓦為王都,

並易名香通, 意為“金城”。 相傳, 大約13世紀或14世紀的時候, 柬埔寨國王贈予一尊高達一米多的金佛, 這尊佛像被視為“王國的保護者”, 作為國寶珍藏在市內一座古老、精美的寶塔中。 1560年, 塞塔提拉王遷都萬象後, 將勃拉邦佛留在舊都作為鎮城之寶, 該城也由此更名為瑯勃拉邦, 意為“勃拉邦佛之都”。

千年佛都瑯勃拉邦如今保存下來的寺廟共有30多座。 我在清晨的靜謐中走入了最著名的香通寺。 同中國寺廟建築的敦厚大方、講究佈局比起來, 老撾的寺廟更加小巧靈動, 寺院佈局也十分隨意。 細而誇張的飛簷甩著優美的曲線指向天空、屋頂上細而長的佛堂造型如天線林立。 其建築本身極盡修飾裝潢之能事, 寺廟周身的每一寸表面無不精雕細刻、貼金描銀。

僅僅看一扇窗板, 各種浮雕繁複的佛像與花紋全部漆上金色, 金銀飾品與象牙無度鑲嵌, 在朝陽的光線映射下, 讓人眼花繚亂, 幾乎生出佛國天堂的幻象。

包圍著寺廟的是一座座建於法國殖民地時期的老房子,

一排排組成了瑯勃拉邦的異域風情。 1860年代法國開始向老撾滲透, 1885年法國在瑯勃拉邦設立領事館, 瑯勃拉邦成為法國名義上的“保護國”, 而老撾的其他地區更是由法國直接統治。 這一段時期, 殖民者建造了大量的法式建築, 並漸漸融入了東南亞的特色。 我的酒店就是一幢可愛的白色二層小樓房。 房子正立面門廊前是希臘式廊柱, 窗戶上部多是呈拱券狀的窗楣, 窗上柵欄有著漂亮的維多利亞式的卷草紋式樣。 房前擺放鮮花, 充滿異國風情。

夢想樂園

瑯勃拉邦的規模與建築, 讓它看起來像一個美麗而富足的鄉間小鎮, 但這個歷史上一度輝煌的古都絕非默默無聞的小地方。 瑯勃拉邦是老撾的大城市之一, 得益于歷史和自然賦予的先天條件,

這裡的居民生活的確不錯。 這裡幾乎家家都開店:Guesthouse、飯館、咖啡館、手工藝品店、雜貨店, 多如繁星。 因此除了漂亮的房子和可愛的小院子, 很多家庭都有私家車。 這些私家車幾乎全部是韓國現代的一種廂式轎車, 銀灰色的車身寬大威猛, 後面的貨廂又便於運輸少量貨物, 因此備受青睞。 年輕人穿著時尚, 幾乎人人都騎著小摩托車穿行於市。

一天的燥熱過去後, 湄公河邊的清涼與老撾著名的Beer Lao啤酒都是我必然的選擇。 除了西餐, 老撾的美食也讓人印象深刻, 湄公河烤魚、烤肉、米線、鮮榨果汁種類繁多。 而更加讓人感慨的是, 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享受美食, 需要支付的價錢又很便宜, 簡直讓人覺得身在天堂。 這裡,真的是夢想家的最後樂園!

入世僧人

在清晨,樹木蓊郁的湄公河邊,成排的餐館遮掩在樹木中,鮮花和綠植佈滿餐桌周圍。湄公河上偶爾傳來的槳聲舟影和老撾咖啡醇厚的苦澀佔據了感官。身披紅袍的出家人在清晨的霧靄與芭蕉樹掩映的街巷上列隊化緣。這些僧人要說有什麼特徵,除了光頭和紅色僧袍外,就是都很年輕,大多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在老撾,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會過上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寺廟就是老撾的教育中心,僧人們在這裡可以學習數學、歷史等文化知識,還要參加勞動。當然作為出家人,和尚們也必須學習經文、定時祈禱、上街化緣。按照老撾的習俗,男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家,為了讓孩子受教育,很多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進寺廟。

自佛教傳入老撾至今,這個國家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都信奉佛教。因此老撾寺廟眾多,有超過2000多座寺廟。中國的寺廟講求“佛門清靜”,寺廟選址大多坐落在山野清幽之處,而老撾的寺廟往往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在瑯勃拉邦、萬象這些地方,眾多的寺廟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臨著賓館挨著住宅,是組成街區的一部分。每天寺門打開,人們可以隨便出入。我更把這些寺廟當成街頭的花園,走得累了便踱進寺廟,找處陰涼的地方坐下休息,看著小和尚們在寺廟內除草、讀書、聊天。

老撾的僧人大多隨和,臉上常帶著微笑,願意與外人交流。而且寺廟對他們的管理並不嚴,僧人可隨時外出,因此街頭常看見三三兩兩打著陽傘,看起來十分輕鬆快樂的和尚。老撾僧人不是遁離塵世的修行僧,而是入世的智者。(編輯 董明潔 許望)

這裡,真的是夢想家的最後樂園!

入世僧人

在清晨,樹木蓊郁的湄公河邊,成排的餐館遮掩在樹木中,鮮花和綠植佈滿餐桌周圍。湄公河上偶爾傳來的槳聲舟影和老撾咖啡醇厚的苦澀佔據了感官。身披紅袍的出家人在清晨的霧靄與芭蕉樹掩映的街巷上列隊化緣。這些僧人要說有什麼特徵,除了光頭和紅色僧袍外,就是都很年輕,大多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在老撾,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會過上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寺廟就是老撾的教育中心,僧人們在這裡可以學習數學、歷史等文化知識,還要參加勞動。當然作為出家人,和尚們也必須學習經文、定時祈禱、上街化緣。按照老撾的習俗,男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出家,為了讓孩子受教育,很多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進寺廟。

自佛教傳入老撾至今,這個國家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都信奉佛教。因此老撾寺廟眾多,有超過2000多座寺廟。中國的寺廟講求“佛門清靜”,寺廟選址大多坐落在山野清幽之處,而老撾的寺廟往往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在瑯勃拉邦、萬象這些地方,眾多的寺廟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臨著賓館挨著住宅,是組成街區的一部分。每天寺門打開,人們可以隨便出入。我更把這些寺廟當成街頭的花園,走得累了便踱進寺廟,找處陰涼的地方坐下休息,看著小和尚們在寺廟內除草、讀書、聊天。

老撾的僧人大多隨和,臉上常帶著微笑,願意與外人交流。而且寺廟對他們的管理並不嚴,僧人可隨時外出,因此街頭常看見三三兩兩打著陽傘,看起來十分輕鬆快樂的和尚。老撾僧人不是遁離塵世的修行僧,而是入世的智者。(編輯 董明潔 許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