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凱文·凱利最新演講:12個關鍵字讀懂未來20年技術趨勢

圖片來自網路

【編者按】凱文·凱利是《失控》、《必然》的作者, 《連線》雜誌創始主編。 3月25日, 在混沌研習社講臺上, 凱文·凱利發表了主題為“未來20年技術趨勢”的演講, 他用12個關鍵字進行了概括, 即形成、知化、屏讀、流動、重混、過濾、互動、使用、共用、開始、提問和顛覆。

本文轉載自混沌研習社, 作者凱文·凱利;由億歐編輯, 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本文根據凱文·凱利演講內容整理:

非常榮幸能夠再次來到混沌研習社, 我想講一講未來20年的技術走向。

技術都會有一個前進的方向, 我把它叫做必然, 就是這個趨勢像重力一樣, 一定會發生。

比如有了晶片、電波等, 必然會出現互聯網, 會出現手機。

我不想講蘋果會不會取勝, 特斯拉會不會取勝, 中國今後怎樣, 美國將來怎樣, 這不是我說的必然, 我說的是一種總體趨勢, 我相信這些趨勢是可以預測的。

但是它的細節無法預測。 比如電話一定會出現, 但蘋果不是, 網路一定會出現, 但推特不是。

我想講一些長期的趨勢, 這種必然的趨勢都是交織在一起的、互相依賴的, 但最後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形成(becoming):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升級

第一個趨勢叫做形成。

這是我的書《必然》中的第一章, 就是所有的東西, 都變成了另外的東西, 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 都在不斷地改變。

比如現在, 名詞變成了動詞, 有形的東西變成了無形的。

還有產品向服務的轉型, 之前賣成品, 是有形的, 現在採取訂購, 訂購服務, 是無形的。

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升級, 變得越來越好, 比如汽車, 這好像是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最有形的東西, 但是你在睡覺時, 特斯拉汽車也在不斷升級, 它的確變得越來越好了, 這就是我們將要進入的一個新世界。

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形成的過程中, 我們之前看到的是產品, 現在看到的是過程。 比如, 我們以前拿到的是已出版的百科全書, 現在的維琪百科一直在被改變, 一直處在創造的過程中。

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就是人人都會永遠是一個新人, 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 你永遠都是無知的, 不管你多大年紀, 處在人生哪個階段,

總會有新的東西出現, 所以我們要永遠處於學習的狀態。

知化(Cognifying):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現決定你的薪酬

第二個趨勢叫做知化。

它跟人工智慧相關, 是會給我們社會帶來根本性變革的技術趨勢, 可能就像之前的印刷術一樣。

很多東西已經變得很聰明了。 比如看X光方面的專家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 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類律師助理更高效地閱讀檔。

還有飛機駕駛員, 比如一趟飛機的航程是12小時, 人類飛行員只要工作七八分鐘就行了, 剩下的時間都是AI駕駛飛機, 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人工智慧去説明我們開車呢?比如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 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跟我們不一樣, 不會考慮雜七雜八的事情,

只是專注去開車。

我們在AI方面做的事情, 並不是讓他們比人做得更聰明, 因為它們很多方面已經比人更聰明了, 我們要做的是各種各樣的AI, 他們有多種思維方式。

未來將有數以萬計創業公司, 他們從事的是人工智慧用於某一個領域的工作。 使用者越來越多的話, 機器會越來越聰明, 這是一種滾雪球的方式。

很多人也非常擔心, 機器人會跟我們搶工作。 有一些工作實際上是可以直接讓機器人來做的, 但是有很多新工作, 是機器人去幫助你完成的, 工作職位是不斷增加的。

所以, 對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適合人類, 比如要求創造力的, 因為創造本身就是不講究效率的。 任何看上去特別重複性的、沒有意思的、沒有什麼樂趣可為的事情,

都可以讓機器完成。

在全世界最聰明的, 不管是哪個領域, 實際上它都是最聰明的人加上機器。 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現決定了你的薪酬, 你必須要和機器進行合作, 而不是和他們對抗。

屏讀(Screening):任何一種平面都可以成為螢幕

第三個趨勢就是屏讀。

這個趨勢已經圍繞在我們周圍了, 螢幕無處不在。 任何一種平面都可以成為螢幕, 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當成螢幕。

不同的螢幕之間形成了生態系統, 不僅我們看他們, 他們也在看我們。 螢幕可以跟蹤你的眼神, 知道我們注意力聚焦在那兒了, 我們重視什麼東西, 然後改變螢幕上呈現出來的內容。

情緒跟蹤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說這個螢幕就可以來跟蹤你的情緒, 知道你什麼時候困擾,看不懂,它可以做出調整,解釋下螢幕的內容,或者減速。

金錢是會隨注意力走的,你能夠吸引注意力,就會賺到錢

流動(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資料

第四個趨勢是流動。

什麼東西在流動呢?資料,不管你是做房地產、醫藥、化工,還是教育,其實你做的生意都是資料。

很多公司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這麼多的資料像是形成了超級生物體,遠遠超過人腦的容量了,這樣一個巨大的機器星球,其實是全球化的一個運作,全世界的經濟好像都以同樣的脈搏在跳動,以同樣的行為方式在運作。

重混(Remixing):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組

第五個趨勢是重混。

經濟學家發現,全新的東西很少,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新組合。這種重組就是我這裡所說的重混。

做重組或者重混時,首先是要做一個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狀態,再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重組,之後不斷進行這樣的迴圈,就像你把樂高拆開後再組裝。

其實報紙也是一樣,報紙不是一個單一的物體,它是一個組合,就是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體育賽事、天氣情況、書評,包括菜譜等等。英特網上也是,不同的資訊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報紙拆解了,然後組合在一起。

同樣,我們也可以拆解銀行,把不同的銀行功能分解之後重新組合起來,汽車也是這樣,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這樣做。

把化學概念運用到企業當中來,就像一張元素週期表,看一下企業當中的元素週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進行多次拆解重組,會形成新的東西。

過濾(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賺到錢

第六個趨勢是過濾。

這是世界的另一面。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每年會有600萬首新歌,我們不可能聽完,電影、書、雜誌、文章,也是如此。

我們肯定需要一些人來幫忙,找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這就叫做過濾。

我們是缺乏注意力的,所有的東西都變得越來越豐富,唯一變得稀缺的是人類注意力,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時間。

金錢是會隨注意力走的,你能夠吸引注意力,就會賺到錢。只要人們在這個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這方面產生價值,你在這方面做文章,就會賺到錢。

既然我們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應該拿到報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廣告,就應該拿到報酬。

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為注意力付費,比如為看廣告的人付費,因為人家花了注意力在你的廣告上,這樣思考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了,廣告商應該是直接付費給廣告觀眾,而不是付給出版商或者其他公司。

進一步,你可以付費讓人們創造廣告,你想一想客戶是不是最好的創造廣告的人?這樣做的話就是把整個廣告行業顛覆。

互動(Interacting):它的影響將和AI一樣深遠

第七個趨勢是互動。

在我看來,它的影響力可能和AI一樣深遠。

為什麼現在電視那麼有意思呢?過去電視就是一個開關或者直接換一個頻道,現在可以和電視互動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2050年的時候,電腦會變成什麼樣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個身體跟它互動,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家一樣。有一些納米雷達技術,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動作的意義。

智慧手機之後應該是什麼呢?一個是虛擬實境VR,把機器戴在腦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東西。

第二種是MR,也就是現實和虛擬混合。你如果把這樣一個眼罩戴上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這些現實,而且你真的是相信這些現實是存在的。

分享經濟的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作

使用(Accessing):所有權價值變成使用權價值

第八個趨勢是使用。

使用這個詞其實很難去解釋,也就是之前我們是擁有一個產品,之後我們去使用某一種服務。

優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車公司,但是它並不擁有一輛車,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但是它卻不擁有內容的,阿裡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沒有庫存。

這種擁有的概念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擁有都好,你馬上用到一個東西,用完之後馬上可以丟掉,肯定比擁有某些東西要更好。因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擁有的話,你要承擔很多的責任。

現在很多的軟體也是朝這個方向走了,不用購買,而是訂閱,不僅是數字行業,在有形的行業也在發生這樣的轉變,包括汽車,滴滴、優步都是其中的例子。

年輕人,我們把他們叫做遊牧民族一樣的人,他們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們隨身什麼都不帶,你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在哪兒都能夠拿到。

我覺得再過二三十年,新興人類去哪兒都不用帶任何東西了,去任何一個酒店,他們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後留在那裡,酒店會幫你清理好。

甚至連一個螢幕都不用上,因為你看到任何一個平板,就可以認出你是誰,變成你的螢幕,任何一個手機可以認出你來,就變成你的手機了,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非常瞭解你,你需要什麼都可以給你提供,想送到哪兒都可以。

共用(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作

第九個趨勢是分享。

經常會有人講分享經濟,我想拓展一下這個概念。

首先,現在的分享還屬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這個世界很大,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對於創業者來說有一個挑戰:我們能夠做什麼,能讓分享得越多,價值提升越多。

其實我們在講分享時,不是一般意義的分享,而是在講協作,以一種規模化的方式協作。

這種規模是之前大家都無法想像的,這就是未來分享的趨勢所在,不僅僅是分享設備,而是怎麼讓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人,以一種合作式的方式進行交互,這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和財富,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革。

這裡面有一個例子,就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散式的方式呈現,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計算,不是一對一的,而是整個網路上交易都可以計算出來,之前的任何一項交易都會成為之後的網路構建的基礎,你在這樣一個區塊鏈的網路當中,你是無法作弊的。

開始(Beginning):技術的用途,是用出來的

第十個趨勢是開始。

關於技術,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新的發明是最適合用於什麼的,比如愛迪生的留聲機,愛迪生根本不知道這能用來幹什麼。

留聲機慢慢應用於兩個場景:一是錄下臨終的遺言,二是錄下教堂裡的講話,包括唱歌,後來留聲機主要用於這個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時候就是通過使用來發現的,不斷嘗試,在發明的時候,我們可能想不了那麼多。

我們要評估技術的時候,必須要使用這個技術,而不僅僅是空想,因為這個趨勢是必然的,我們要控制發展的方向,必須要使用,然後去調試、優化,使這個技術變得更好。

因為這些是很新的東西,雖然我們每天花五個多小時在社交媒體上,我們也不知道社交媒體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這些問題都沒有想通。它要求我們真正去學習它,這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我們在任何時代下都要保持新手的心態。你如何去創造新的東西,最核心的一點,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後把它延長下去。

提問(Questionning):好問題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第十一個趨勢是提問。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問百度,可以問穀歌,還有各種AI,他們都特別棒,回答變得越來越便宜。

但是同時,提問變得越來越貴了,我們必須要培訓人們去提問,讓他們創造問題,一個好的問題,會比一個完美的回答更有價值。

你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駕馭問題的思維方式,因為問題本身可以開發一個新領域,像引擎一樣,推動人的思維不斷去創造。

顛覆(Disruption):內因從來不是主要原因

最後我想說說顛覆,就是我們創造性從何而來。當我們在思考顛覆時,有三個規律:

一、不管你在哪個行業,顛覆不是從內部出現的,而是從外部推動的,內因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醫藥界的創新和發展,並不是醫藥界推動的。搜尋引擎的創新,也不是從搜索開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現象和技術,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實已經在背後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經25歲了,只是因為沒有滿足成為產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眾的視線。

三,創造或者發明,是一個不掙錢的市場。首先大多數的發明都是失敗的,風險非常高,一開始的品質非常差,也就意味著利潤非常低,任何商人都會告訴你,投資這一行是非常不掙錢的。

但是創業公司沒有選擇,因為他們擠不進那些體量大、很賺錢的市場,只能從這塊看起來很差的業務做起。

我最後做一個總結,大家都知道未來令人難以自信,很多年前我在講電腦,當時的電腦非常大,如果我說,以後電腦可以放到包裡,甚至衣服上,人們會覺得我很愚蠢。

這些年來我發現一點,我們必須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來不太可能為我們所使用的東西,將來肯定會為我們所用。

如果現在我們已經處於20年以後了,人們會怎麼說呢?可能會說天呀,我真希望2017年活在這個世界上去創業,因為那個時候是創業的最好時期,很簡單就找到商機了,很容易就改變世界了。

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現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也就是說你現在開始,為時未晚,謝謝大家。

48

59

知道你什麼時候困擾,看不懂,它可以做出調整,解釋下螢幕的內容,或者減速。

金錢是會隨注意力走的,你能夠吸引注意力,就會賺到錢

流動(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資料

第四個趨勢是流動。

什麼東西在流動呢?資料,不管你是做房地產、醫藥、化工,還是教育,其實你做的生意都是資料。

很多公司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這麼多的資料像是形成了超級生物體,遠遠超過人腦的容量了,這樣一個巨大的機器星球,其實是全球化的一個運作,全世界的經濟好像都以同樣的脈搏在跳動,以同樣的行為方式在運作。

重混(Remixing):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組

第五個趨勢是重混。

經濟學家發現,全新的東西很少,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新組合。這種重組就是我這裡所說的重混。

做重組或者重混時,首先是要做一個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狀態,再以另外一種方式進行重組,之後不斷進行這樣的迴圈,就像你把樂高拆開後再組裝。

其實報紙也是一樣,報紙不是一個單一的物體,它是一個組合,就是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體育賽事、天氣情況、書評,包括菜譜等等。英特網上也是,不同的資訊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報紙拆解了,然後組合在一起。

同樣,我們也可以拆解銀行,把不同的銀行功能分解之後重新組合起來,汽車也是這樣,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這樣做。

把化學概念運用到企業當中來,就像一張元素週期表,看一下企業當中的元素週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進行多次拆解重組,會形成新的東西。

過濾(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賺到錢

第六個趨勢是過濾。

這是世界的另一面。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每年會有600萬首新歌,我們不可能聽完,電影、書、雜誌、文章,也是如此。

我們肯定需要一些人來幫忙,找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這就叫做過濾。

我們是缺乏注意力的,所有的東西都變得越來越豐富,唯一變得稀缺的是人類注意力,沒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時間。

金錢是會隨注意力走的,你能夠吸引注意力,就會賺到錢。只要人們在這個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這方面產生價值,你在這方面做文章,就會賺到錢。

既然我們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資源,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應該拿到報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廣告,就應該拿到報酬。

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為注意力付費,比如為看廣告的人付費,因為人家花了注意力在你的廣告上,這樣思考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了,廣告商應該是直接付費給廣告觀眾,而不是付給出版商或者其他公司。

進一步,你可以付費讓人們創造廣告,你想一想客戶是不是最好的創造廣告的人?這樣做的話就是把整個廣告行業顛覆。

互動(Interacting):它的影響將和AI一樣深遠

第七個趨勢是互動。

在我看來,它的影響力可能和AI一樣深遠。

為什麼現在電視那麼有意思呢?過去電視就是一個開關或者直接換一個頻道,現在可以和電視互動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2050年的時候,電腦會變成什麼樣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個身體跟它互動,就像交響樂團的指揮家一樣。有一些納米雷達技術,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動作的意義。

智慧手機之後應該是什麼呢?一個是虛擬實境VR,把機器戴在腦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東西。

第二種是MR,也就是現實和虛擬混合。你如果把這樣一個眼罩戴上的時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這些現實,而且你真的是相信這些現實是存在的。

分享經濟的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作

使用(Accessing):所有權價值變成使用權價值

第八個趨勢是使用。

使用這個詞其實很難去解釋,也就是之前我們是擁有一個產品,之後我們去使用某一種服務。

優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車公司,但是它並不擁有一輛車,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體公司,但是它卻不擁有內容的,阿裡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沒有庫存。

這種擁有的概念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擁有都好,你馬上用到一個東西,用完之後馬上可以丟掉,肯定比擁有某些東西要更好。因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擁有的話,你要承擔很多的責任。

現在很多的軟體也是朝這個方向走了,不用購買,而是訂閱,不僅是數字行業,在有形的行業也在發生這樣的轉變,包括汽車,滴滴、優步都是其中的例子。

年輕人,我們把他們叫做遊牧民族一樣的人,他們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們隨身什麼都不帶,你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在哪兒都能夠拿到。

我覺得再過二三十年,新興人類去哪兒都不用帶任何東西了,去任何一個酒店,他們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後留在那裡,酒店會幫你清理好。

甚至連一個螢幕都不用上,因為你看到任何一個平板,就可以認出你是誰,變成你的螢幕,任何一個手機可以認出你來,就變成你的手機了,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非常瞭解你,你需要什麼都可以給你提供,想送到哪兒都可以。

共用(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作

第九個趨勢是分享。

經常會有人講分享經濟,我想拓展一下這個概念。

首先,現在的分享還屬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這個世界很大,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對於創業者來說有一個挑戰:我們能夠做什麼,能讓分享得越多,價值提升越多。

其實我們在講分享時,不是一般意義的分享,而是在講協作,以一種規模化的方式協作。

這種規模是之前大家都無法想像的,這就是未來分享的趨勢所在,不僅僅是分享設備,而是怎麼讓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人,以一種合作式的方式進行交互,這會產生巨大的價值和財富,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革。

這裡面有一個例子,就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散式的方式呈現,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計算,不是一對一的,而是整個網路上交易都可以計算出來,之前的任何一項交易都會成為之後的網路構建的基礎,你在這樣一個區塊鏈的網路當中,你是無法作弊的。

開始(Beginning):技術的用途,是用出來的

第十個趨勢是開始。

關於技術,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新的發明是最適合用於什麼的,比如愛迪生的留聲機,愛迪生根本不知道這能用來幹什麼。

留聲機慢慢應用於兩個場景:一是錄下臨終的遺言,二是錄下教堂裡的講話,包括唱歌,後來留聲機主要用於這個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時候就是通過使用來發現的,不斷嘗試,在發明的時候,我們可能想不了那麼多。

我們要評估技術的時候,必須要使用這個技術,而不僅僅是空想,因為這個趨勢是必然的,我們要控制發展的方向,必須要使用,然後去調試、優化,使這個技術變得更好。

因為這些是很新的東西,雖然我們每天花五個多小時在社交媒體上,我們也不知道社交媒體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這些問題都沒有想通。它要求我們真正去學習它,這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我們在任何時代下都要保持新手的心態。你如何去創造新的東西,最核心的一點,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後把它延長下去。

提問(Questionning):好問題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第十一個趨勢是提問。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問百度,可以問穀歌,還有各種AI,他們都特別棒,回答變得越來越便宜。

但是同時,提問變得越來越貴了,我們必須要培訓人們去提問,讓他們創造問題,一個好的問題,會比一個完美的回答更有價值。

你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駕馭問題的思維方式,因為問題本身可以開發一個新領域,像引擎一樣,推動人的思維不斷去創造。

顛覆(Disruption):內因從來不是主要原因

最後我想說說顛覆,就是我們創造性從何而來。當我們在思考顛覆時,有三個規律:

一、不管你在哪個行業,顛覆不是從內部出現的,而是從外部推動的,內因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醫藥界的創新和發展,並不是醫藥界推動的。搜尋引擎的創新,也不是從搜索開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現象和技術,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實已經在背後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經25歲了,只是因為沒有滿足成為產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眾的視線。

三,創造或者發明,是一個不掙錢的市場。首先大多數的發明都是失敗的,風險非常高,一開始的品質非常差,也就意味著利潤非常低,任何商人都會告訴你,投資這一行是非常不掙錢的。

但是創業公司沒有選擇,因為他們擠不進那些體量大、很賺錢的市場,只能從這塊看起來很差的業務做起。

我最後做一個總結,大家都知道未來令人難以自信,很多年前我在講電腦,當時的電腦非常大,如果我說,以後電腦可以放到包裡,甚至衣服上,人們會覺得我很愚蠢。

這些年來我發現一點,我們必須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來不太可能為我們所使用的東西,將來肯定會為我們所用。

如果現在我們已經處於20年以後了,人們會怎麼說呢?可能會說天呀,我真希望2017年活在這個世界上去創業,因為那個時候是創業的最好時期,很簡單就找到商機了,很容易就改變世界了。

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現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也就是說你現在開始,為時未晚,謝謝大家。

48

5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