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神宗的開明與民主

宋神宗的開明與民主

孫貴頌

北宋的第6位皇帝是神宗趙頊。 他繼位時正好20歲, 風華少年, 血氣方剛, 銳意求治。 登極之初, 就下求言詔, 廣泛聽取建議, 決心真正有所作為, 做一個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明君, 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扭轉真宗、仁宗以來政綱鬆弛不振的局面。

因為求治心切, 所以神宗非常好學, 經常向大臣們徵詢意見, 大膽啟用改革人才。 他一上臺時就打算起用王安石。 王時任工部郎中、知制誥, 丁憂已滿, 但他還拿架子, 稱病不赴。 神宗覺察到有貓膩, 對輔臣說:“王安石曾在先帝朝任職, 多次召用不就,

或以為不恭, 現在朝廷召他又不至, 是果真有病, 還是有所要求?”後來, 直到被提拔為江甯知府, 由副部級轉為正部級, 王安石才就坡下驢, 顛顛地上任去了。

又過了數月, 神宗召王安石入京, 任命他為翰林學士, 兼侍講。 這個差事, 相當於國策顧問, 還兼著皇帝的老師。 神宗有什麼事, 也經常向王徵求意見。

神宗注意廣開言路, 擇善而從。 大臣們也敢在他面前說實話, 說真話, 有時當著他的面爭得面紅耳赤, 神宗也不以為忤。 在用人的問題上, 神宗更是思想重視, 聽取不同觀點。 副相韓琦放外任時, 向神宗辭行, 神宗還就韓的接班人問題徵求他的意見:“卿去後, 誰人可以任國事?”韓琦此時心裡有怨氣, 說:“皇上聖明, 自有識別。

”神宗道:“王安石如何?”韓琦回答:“安石為翰林學士, 學問有餘。 如進位宰輔, 恐器量不足。 ”神宗聽了, 默不作聲。 後來的事實證明, 韓琦的預言是準確的。

神宗任用王安石搞改革, 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神宗有些動搖。 王安石覺察後, 很生氣。 他又裝病在家, 不上班了。 接著上章要求解除其相位。 神宗心裡明白, 此時如果允許王安石撂挑子, 新法很快就會像他爺爺時的“慶曆新政”一樣, 半途而廢。 於是, 只得挽留王安石繼續任職。 他讓翰林學士司馬光擬旨批答。 司馬光反對改革, 就乘機在詔書中以神宗的口吻教訓王安石:“今士夫沸騰, 黎民騷動, 乃欲委事任, 退取便安。 卿之私謀, 固為無憾。 朕之所望, 將以委誰!”王安石見詔大怒, 立即抗章自辯。 神宗一看司馬光把事辦糟了,

遂親書手劄安慰他:“詔中二語, 失於詳閱, 今覽之甚愧。 ”看看, 皇帝倒先自我批評, 向臣下做起檢討來了。 王安石又賭了幾天氣, 才不情願地重新執政。

司馬光雖然給神宗製造了點小麻煩, 但他並不計較, 很欣賞司馬光的直率和學識, 打算任命司馬光擔任樞密副使。 司馬光卻極力推辭:“臣自知無力於朝廷, 朝廷所行, 都與臣言相反。 ”你與皇帝不保持一致倒也罷了, 反而當面批評起皇帝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 神宗非但不發火, 反而問他:“你說說有什麼事相反?”司馬光說:“臣言條例司不應當設置, 又言不宜多派使者外撓監司, 又言散青苗錢害民, 豈不是相反?”神宗說:法都是好法, 是下面執行的出現了偏差。 豈料司馬光仍然不依不饒,

激動地說:“以臣看來, 法不是好法。 ”到了這個份上, 司馬光被殺頭的可能都有。 然而神宗仍然向他心平氣和地解釋, 最後反而讓司馬光說的沒了脾氣。 神宗曾感慨地說:“像司馬光這樣的人, 如果常在我的左右, 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

最為典型的,是王安石與蘇軾二人在改革的爭論中, 宋神宗所持的態度。 神宗起用王安石搞改革, 遭到了包括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重臣和老臣的反對, 也包括官位不顯的蘇軾。 蘇軾時任直史館、判官告院, 他利用自己會寫文章的優勢, 多次上書神宗, 反對改革。 神宗看了蘇軾的奏疏, 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就召見蘇軾, 問他當前的政令得失在哪裡, 讓他不必忌諱, 直言指陳。

蘇軾逮住這個機會, 豈有不說之理?他一字一頓地說:“陛下求治太急, 聽言太廣, 進人太銳。 ”三個方面, 矛頭直指王安石。 神宗悚然, 表示要好好想一想。 這次接見被王安石知道後, 他不知好歹地當面質問神宗:“陛下為什麼要召見蘇軾?”神宗趕忙解釋, 說我看他上書說的主張都與別人不一樣, 所以就召見了。 王安石竟然直接來了一句:“陛下如此錯矣。 ”當神宗告訴他還想給蘇軾另外安排個合適的工作時。 王安石一聽又急了, 說:“陛下用人, 須是再三考察, 實可用乃用之。 今陛下但見軾之言, 其言又未見可用, 恐不宜輕用。 ”一個皇帝, 竟然讓宰相把自己提拔的人給踹了。

神宗的改革最終沒有成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既得利益者與官僚權貴們反感和對抗的力量過於強大, 加之用人不當所致。王安石雖然有才能,但正如韓琦所言,確有“器量不足”的毛病。人道“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就宋神宗與王安石而言,反倒是皇帝很大度包容,宰相有點小雞肚腸。王安石最大的錯誤,就是自視才高學富,固執不受人言,排除異己,不明事理,也不把廣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當回事。所任用的改革者,以小人居多。而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如韓琦、富弼、呂誨、司馬光等,都與他不能相處。連他的弟弟王安國,也不贊成變法。最後,神宗乾脆罷免了王安石,自己親自指揮操作起來。然而終因積重難返,加之宋軍在與西夏國的交戰中大敗,損失士民及民夫二十多萬(當西北前線的敗報傳到宋都朝廷,神宗悲痛難忍,竟臨朝大哭)。從此,神宗徹底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只好仍舊維持原來與西夏的和議,每年向其交納財物。同時,神宗的精神上也受到了沉重打擊,一病不起,直到元豐八年(1085)去世,終年38歲。

宋神宗是一個有作為、有主見的皇帝。他雖然不能改變封建的專制制度,但在“朕即國家”的體制之下,不搞一手遮天,孤行己見,而能發揚民主,開門納言,博采眾議,內省自己,可謂器量宏大。雖說還夠不上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但這種民主作風就是放在今天,我們各個部門大大小小的“一把手”,能夠做到神宗的程度,也是不大多見。

加之用人不當所致。王安石雖然有才能,但正如韓琦所言,確有“器量不足”的毛病。人道“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就宋神宗與王安石而言,反倒是皇帝很大度包容,宰相有點小雞肚腸。王安石最大的錯誤,就是自視才高學富,固執不受人言,排除異己,不明事理,也不把廣大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當回事。所任用的改革者,以小人居多。而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如韓琦、富弼、呂誨、司馬光等,都與他不能相處。連他的弟弟王安國,也不贊成變法。最後,神宗乾脆罷免了王安石,自己親自指揮操作起來。然而終因積重難返,加之宋軍在與西夏國的交戰中大敗,損失士民及民夫二十多萬(當西北前線的敗報傳到宋都朝廷,神宗悲痛難忍,竟臨朝大哭)。從此,神宗徹底喪失了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只好仍舊維持原來與西夏的和議,每年向其交納財物。同時,神宗的精神上也受到了沉重打擊,一病不起,直到元豐八年(1085)去世,終年38歲。

宋神宗是一個有作為、有主見的皇帝。他雖然不能改變封建的專制制度,但在“朕即國家”的體制之下,不搞一手遮天,孤行己見,而能發揚民主,開門納言,博采眾議,內省自己,可謂器量宏大。雖說還夠不上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但這種民主作風就是放在今天,我們各個部門大大小小的“一把手”,能夠做到神宗的程度,也是不大多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