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新化人的一次長征

新化人的一次長征

資水愚夫

北宋建炎年間, 金兵南侵, 沿途劫掠, 逼近汴京, 朝廷上下, 驚慌失措, 詔告全國各地組織兵馬勤王。 當時的新化縣建縣不久, 縣令楊勳積極回應勤王的號召, 立即在縣內招募了三千名士兵, 自備兵甲糧草, “荷戈裹糧, 疾馳赴汴”。 隊伍從新化當時的縣治白溪何家坪出發, 星夜兼程, 北上勤王。 因車船勞頓, 縣令楊勳在湖北襄陽染病而不幸去世。 小部分兵民扶柩護送楊勳回何家坪, 將楊勳歸葬於東獨山之麓。 大部分兵民繼承楊勳遺志, 繼續北上, 行程上千公里。

這就是梅山歷史上著名的“北上勤王”長征。

楊勳, 長沙人, 據聞是新化建縣以來的第一任縣令, 在勤王長征途中去世之後, 其後人就分居住在新化各地。 現新化白溪鎮何思鄉何家坪村尚保留有楊勳墓, 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化屬於梅山地區的核心區域之一, 《宋史·梅山蠻傳》記載梅山地域大致區域:“上下梅山峒蠻, 其地千里, 東接潭, 南接邵, 其西則辰, 其北則鼎”即今天洞庭湖以南, 南嶺山脈以北、湘, 沅二水之間成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流域——雪峰山區域。 梅山自古民風彪悍, 長期與中央朝廷對立, “素不與中國通”。 北宋期間, 朝廷多次發動戰爭, 演義小說《薛丁山征西》記載的就是梅山蠻與宋王朝之間的戰爭。

宋神宗熙寧五年, 蔡煜、章惇開梅山,

從此梅山歸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建築二邑, 上梅山築一邑, 命名“新化”, 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築一邑, 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從此, 作為梅山腹地的新化逐漸與中原地區融合交流, 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發展。 北宋滅亡後, 梅山的核心區域仍然接受南宋政權的管轄。

南宋末年, 元兵鐵騎南下, 南宋政權岌岌可危, 這時, 梅山人的剽悍仗義之血性又體現出來。 光緒《邵陽縣誌》卷九記載, 南宋景炎二年, 文天祥率南宋餘部抵抗元軍, 複贛州九縣, 吉州八縣亦複其半, 軍勢大振。 時湖南已陷於元兵之手, 寶慶府新化縣人張虎、衡山人趙瑤和司空山的張德興、傅高等, 紛紛起義響應文天祥。 尤其是新化張虎, 統帥威猛剽悍擅長梅山武術的騎兵,

長驅直入, 所向披靡, 一舉收復新化、安化、益陽、寧鄉等縣。 後文天祥兵敗汀州, 失去強援的張虎率兵退守新化, 堅持戰爭, 後兵敗被俘不屈而死。

楊勳、張虎等人是梅山文化中愛國精神最具體的表現,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 梅山人前赴後繼進行了抗暴政、衛中華的抗爭, 也才出現了在辛亥革命期間“同盟會員中半數是新化人”的現象, 出現了譚人鳳、陳天華等英雄人物, 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