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平之戰,如果是廉頗對白起會是怎樣的結果

長平之戰, 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 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 趙軍最終戰敗, 秦軍獲勝進佔長平, 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此戰, 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 趙王在戰爭指導上, 昧于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 急於求勝, 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 中秦國離間之計, 棄用名將廉頗, 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

急於求勝, 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 更換將吏, 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 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 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 獲得戰爭的勝利。

在春秋戰國歷史上, 長平之戰可謂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場戰爭。 經此一役, 東方六國再無能單個抵抗秦國大軍的國家, 而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 也在難以改變。 回到長平之戰時, 秦國的態度就是毫不後退, 拼上國運也要打敗趙國。 而對於趙國來說, 具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廉頗式的堅守不出, 一個是趙括式速戰速決。 那麼, 如果是廉頗對上白起的話, 長平之戰的結果如何呢?

首先, 對於長平之戰這種拼上兩國國運的戰爭, 起主要作用的不再是主將的指揮才能,

而是兩國可調動的資源比拼。 在這一點上, 即便將白起和趙括對調, 也難以改變長平之戰的結果。 由此, 在筆者看來, 就算是廉頗來繼續指揮, 而不是趙括來速戰速決, 也不能改變趙國戰敗的結果。 那麼, 什麼才是長平之戰的決定因素呢?

長平之戰中, 如果是廉頗對白起, 結果如何?

其次, 在筆者看來, 糧食問題是決定長平之戰的根本因素。 換而言之, 趙國的糧食供應跟不上秦國了, 所以要撤換掉廉頗, 讓趙括來和秦國大軍決一死戰。 因為繼續拖下去的話, 很可能是趙國士兵餓死在前線。 好比一個人患了重病, 如果拖下去就是慢性死亡, 做手術的話有30%的治癒可能性, 那麼, 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 大部分人會選擇搏一把的。

不過, 相對于秦國, 為什麼趙國的糧食供應不上呢?

再者, 對此, 長平之戰後期, 趙國一度要向齊國等借糧, 但是其他國家擔心得罪秦國, 所以遲遲不對趙國援救。 與此相對應的秦國, 在之前的戰爭中已經獲得了巴蜀、關中平原等大型糧倉。 雖然運糧的道路比較遙遠, 但是秦國當時的土地和人口已經接近天下的三分之一了, 他的後勤保障能力不是趙國可以相提並論的。 那麼, 趙國為什麼缺糧呢?對此, 追本溯源來說, 這主要是秦國和趙國的變法所致。 商鞅變法是一場軍事經濟的全面變革, 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更多的是軍事上的變革。

最後, 由此, 趙國的經濟實力, 尤其是糧食生產資源和能力是比不上秦國的。

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 算上後勤保障人員, 趙國至少五十萬人不是在種糧食, 而是在戰爭前線拖了幾年。 而秦國因為佔領的土地和人口多, 當時將韓國、魏國、楚國等挨個佔領了不少土地和人口, 所以打仗的打仗, 種地的種地。 那麼, 非常顯然的是, 不管是廉頗還是趙括, 都不能讓趙國多出糧食來, 也即無法改變趙國兵敗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