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鴻章去世後,最傷心的人竟是她!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 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李鴻章與慶親王跟八國聯軍簽訂《辛丑合約》, 慈禧終於能帶著光緒皇帝離開窩了一年半的西安, 前往北京。 慈禧太后心情大好, 跟這個搭搭話, 跟那個聊聊天, 還很好奇地觀察著西洋樂器。 突然一個人大叫著太后、太后, 不顧禮儀奔撲在太后跟前, 遞上一紙電報:

鏡頭開始晃動, 本來滿臉歡喜的慈禧還沒看完, 便已呈崩潰之態, 顏色大變, 歪歪斜斜地朝火車車門奔去, 幾次差點摔倒在地, 幸好扶住一根柱子, 才沒出事。 到了車廂之後, 兩行清淚留下臉頰,

不停地抽泣。 隔了一陣, 讓李蓮英宣袁世凱上車。 然袁世凱進來之後, 她卻半天沒有反應, 直到李蓮英叫了兩聲太后, 袁世凱來了, 才慢慢轉過頭, 一字一頓地朝袁世凱說, 李中堂過世了……

這當然有些藝術加工, 實際情況是如何呢?

梁啟超六萬五千字的《李鴻章傳》, 作於1901年, 即李鴻章去世當年。 其中寫到, “遂瞑焉長逝, 享年七十八歲。 行在政府得電報, 深宮震悼。 ”又轉錄光緒皇帝奉慈禧懿旨所發上諭, “遽聞溘逝, 震悼良深”。

震悼之義, 為驚愕悲悼。 說明慈禧與光緒, 都覺得李鴻章死得太突然了, 他們一點準備都沒有, 聽到消息, 悲傷不已。

而《清史稿李鴻章傳》是如此記載的, “積勞嘔血薨, 年七十有九。 事聞, 兩宮震悼”, 用的, 亦是震悼一詞。 顯見, 光緒的上諭,

已定了調子, 朝廷的態度就是“震悼”。

那這二字背後, 慈禧太后是否亦如電視劇裡演的那樣, 傷心、流淚甚至崩潰呢?

其實我們不如來說說, 電視裡那樣演, 合不合理?我覺得是合理的。

首先, 此乃人之常情。 一個經常在身邊轉悠的人突然就死了, 哪怕他年事已高, 早就得病, 知道遲早會有這樣一天, 消息傳來之時, 仍會莫名難受。 慈禧太后也是人, 哪怕她殺人不眨眼, 不代表她對所有人都是鐵石心腸。

其次, 慈禧太后與李鴻章, 共事幾十年。 一起經歷了清朝中晚期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 從國內的起義到外國的侵略;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李鴻章替清朝的存續與發展, 立下了汗馬功勞。 作為中興名臣, 他們的關係, 儼然已超越君臣,

甚至可以說有些友情了。 朋友去世, 能不悲傷?

再次, 我想很多人一定會覺得, 慈禧太后就算傷心, 也是悲傷於以後沒有能擔大事的人替她補捅下的那些婁子了。 沒人給他們做擋箭牌了。

我覺得這倒是最次要的。 從馬關條約到辛丑合約, 明明知道會被民眾罵做漢奸, 明明知道會被慈禧太后推出來做替罪羊賣國賊, 李鴻章仍是義無反顧, 死而後已。 能爭一分是一分, 能省一點是一點。 試問普天之下, 就算是那些皇族, 又幾個不是打著如意算盤呢?有誰做李鴻章這樣鞠躬盡瘁——這些, 慈禧太后應該是記在心裡的——她的傷心, 應該是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