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說好的中分天下,結果出力還不討好,矛盾到後代終有爆發時

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 這場四年的戰爭, 決定著天下誰屬, 牽扯著太多人的利益糾紛。 這是一場以一國諸侯之力對抗整個天下的戰亂, 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在此戰中, 不論朱允炆文官集團的識人用人, 也不論建文帝的那些假仁假義的說辭, 戰場稍縱即逝, 在絕對的優勢面前, 建文帝終究還是敗了,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 也很複雜, 但有一個人卻是無形之中牽動著天下的走勢。

建文帝削藩, 最心驚膽戰的是他那些叔叔們, 一個個作為封國的土皇帝, 瞬間就要面臨著朝廷的制裁, 天上地下的轉變, 使得他們措手不及, 為此, 藩王們對建文朝廷是敵對的, 可是在朝廷面前, 一切都支離破碎了, 除了燕王朱棣敢於發動戰爭。

在朱元璋的兒子當中, 朱棣是以善戰而著稱, 而甯王朱權則是以善謀而傳名。 朱權藩地在大寧, 他帶甲八萬, 戰車六千,

其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 所以朱權在這麼多王爺之中, 絕對是實力雄厚之輩, 朱棣過往對朵顏三衛可是極為看著的, 他說:“如果我能獲得大寧, 截斷遼東, 採用邊騎助戰, 便大事可成啊!”

在靖難之時, 燕王朱棣首先就想到了甯王朱權, 於是採用計謀將甯王裹挾,

從此他為朱棣草擬檄文, 並且得到朱棣的保證:“事成之後, 中分天下。 ”後來朱棣成就皇帝之位, 對之前的承諾閉口不談, 而朱權也識時務, 只是希望朱棣能夠將他的藩地改為蘇州或者錢塘, 可是換來的卻是朱棣的委婉拒絕, 最後被遷到了南昌。

想想在起義中, 出人出力的, 最後不說平分天下, 卻連一個像樣的封地也沒有撈著, 你說甯王一脈能夠不憋著一口氣麼。

後來甯王朱權之孫嗣位, 卻不知道為何沒有與當地最高行政長官處好關係, 結果被告了禦狀, 使得親兵權也被剝奪了, 甯王一脈一時間丟了大面子。 想必這更加激化了甯王和皇帝之間的關係, 矛盾更深了。

到了朱宸濠嗣位, 也就是《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甯王, 他是一個有野心的王爺, 可是也並沒有想到以武力去反叛朝廷。 武宗朱厚照沒有兒子, 於是他想要通過過繼的方法來達到目的, 也算是替第一代甯王出口氣吧, 不過最終沒有成功, 後來他就想要恢復親兵權, 幾經辛苦賄賂了不少朝廷的人,

如劉瑾和強尼等近侍, 開始還行, 可是奈何近侍分為兩派, 互相攻擊, 結果甯王朱宸濠倒楣了。

朱宸濠一聽說, 皇帝可能要整他, 立刻就慌了, 於是他倉促起兵, 開始進展還算順利, 遺憾的是碰到了王陽明, “知行合一”的心學聖者, 憑藉自己的魄力和才智, 不聲不響的就把號稱十萬精銳的甯王之亂平定了。

說實在,甯王的叛亂是被逼迫的,從他起兵就可以看出,他是毫無準備的,他的起兵雖然無奈,卻也是一種矛盾爆發的體現,甯王一脈從第一代開始,可以說朱棣一脈就的確是有負於他們,從遷藩地到削親兵權,這都使得甯王一脈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在無形之中就積聚著很強的怨氣,直到朱厚照要敲打朱宸濠時,他首先就想到了造反,而不是其他的解決途徑,只能說對於朱棣一脈,甯王一脈已經失去了信任,付諸武力,是最能彰顯他們心中不忿的終極體現。

不聲不響的就把號稱十萬精銳的甯王之亂平定了。

說實在,甯王的叛亂是被逼迫的,從他起兵就可以看出,他是毫無準備的,他的起兵雖然無奈,卻也是一種矛盾爆發的體現,甯王一脈從第一代開始,可以說朱棣一脈就的確是有負於他們,從遷藩地到削親兵權,這都使得甯王一脈受到了極大的委屈,在無形之中就積聚著很強的怨氣,直到朱厚照要敲打朱宸濠時,他首先就想到了造反,而不是其他的解決途徑,只能說對於朱棣一脈,甯王一脈已經失去了信任,付諸武力,是最能彰顯他們心中不忿的終極體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